楊雪蓮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現代價值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真正起源,而異化勞動理論是其中的關鍵理論。異化勞動理論,起源于“異化”這一概念,眾所周知,這一概念并不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它有著屬于自己的漫長的發(fā)展歷史。
“異化”的一詞最早源自于拉丁文,這一詞在神學中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不難看出,異化這一概念最早并不是一種哲學表達。直到黑格爾,他真正把異化上升到了哲學維度,對異化進行了哲學闡述。黑格爾指出“異化”就是,主體自身被經由自己活動產生出來的對象化的客體反過來支配和反對,從這里可以看出黑格爾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出發(fā),闡述了異化這一概念。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產生出世界萬物并且最后會回到絕對精神。因此,黑格爾的異化理論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異化論”,絕對精神通過運動對象化、外化出了自然界和人,在這里黑格爾把這種對象化、外化稱之為異化,而異化出的自然界和人反過來支配、壓制了“精神”本身,而此后通過一系列的運動又揚棄這種異化,最后復歸于絕對精神本身,我們也可以把絕對精神的這一系列運動當做其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加之黑格爾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使得黑格爾能夠抓住異化的本質,進而把勞動規(guī)定為人的本質,雖然他對勞動本身的理解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相反,費爾巴哈卻力圖從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異化,其異化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人本主義辯證法思想。他的出發(fā)點是人本身,強調人具有類本質,強調愛人(理想的人性)本身,在運動中“愛人”會異化成愛上帝,上帝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宗教色彩,那么在異化之后人性會受到宗教的統(tǒng)治感到不自由,想要求得解脫之后通過運動最終要達到人性的復歸、回到愛人本身。但是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自然屬性,沒有把人納入社會關系這一范疇,因此他并沒有把異化理論推到社會歷史領域、經濟領域,而赫斯卻做到了這一點,他把人納入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進行考量。主要表現為:赫斯認為異化是資本主義罪惡的根源,而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征就是實行私有制,因此要消滅異化就必須消滅私有制。本來處于社會中的人本質應該是自由,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把自己的本質異化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地競爭、貪婪地追逐利潤、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么要確立人的自由的活動,就必須消滅私有制以達到恢復人的自由本質這一最終目的。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論都受到了上述理論的巨大影響,但是它又不僅僅產生于這些理論,事實上更多地源于他對國民經濟學呈現出的事實、規(guī)律的分析以及他對其內在矛盾的揭示。比如說,通過對國民經濟學提供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私有財產、勞動異化等事實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的全部產品本應只屬于勞動者,但在資本主義現實里,他們卻只能得到最少的維持必要生存的那一部分;不僅如此,勞動者不但不能購買商品,反而連勞動者本身也成為了商品,受到資本的奴役和支配這一內在矛盾。但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卻理所當然地把勞動和資本的這種對立視為國民經濟學的前提,針對于此馬克思展開了他的批判,這也是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產生的經濟學根據。從這個角度來說,馬克思在社會歷史領域、經濟領域把“異化”理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馬克思在此著作中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現象及其內在矛盾,從勞動者被資本奴役、無產階級處于被壓迫地位出發(fā),提出了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guī)定性”,也就是其主要內容:
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這一看法源自于他對黑格爾的人的本質觀點的繼承。他認為,人的勞動產生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就是勞動的對象化結果,勞動者和勞動產品之間是一種緊密的不可分離的關系。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也就是工人,并不能全部占有其生產的勞動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僅被資本家占有,而且在逐漸轉化為資本的過程中,工人本身反過來受到勞動產品的壓迫,工人在生產中越來越受到產品的壓迫,最后使得勞動者同其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成為了一種獨立的、相對立的關系。因此,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勞動呈現出一種抽象意義,失去了絕大部分的對象化的結果,馬克思把這種關系認為是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發(fā)生了異化,而這一異化關系是勞動者同整個對象世界產生相同關系的根源。
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馬克思認為,異化不僅表現在生產結果上,而且也表現于生產過程本身。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在進行勞動生產時,由于受到其產品的壓迫,工人在勞動活動中越來越感覺到不自由,勞動活動變成了一種帶有強迫性的活動,轉化成為一種謀生手段而不是出于滿足勞動者本身的勞動需求這一需要,使勞動者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因此,勞動不再讓勞動者感到幸福,勞動活動本身不再包含自由、自覺的含義,勞動者不能掌控自身的生產活動,反而要受到其壓迫,因此異化也由此產生。
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異化勞動的前兩個內容都是圍繞勞動方面來闡述的,而其第三個內容則轉向于探討人的類本質,轉向了哲學方向。在這里,馬克思提到的“類”引用于費爾巴哈的類觀點,類既不同于物質,它是一種意識和精神的東西;也區(qū)別于動物性的生理反應,它僅僅為人類所有,表現為人擁有一般的共有的對象性的自我意識。進而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的類特性表現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人的類生活表現為人的生產生活,人的類本質則是勞動。然而,在資本家的剝削下,工人受到勞動產品的支配和奴役、在勞動活動中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的自覺的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勞動變成不是為了滿足人自身的需求,使工人不能愉悅、幸福地享受勞動,實現自己的本質。因此,馬克思認為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發(fā)生了異化。
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馬克思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這一內容,是從前三條內容中總結出來的,這一總結具有演繹邏輯的特點。在《手稿》中的闡述中更引人深思的是,馬克思指出,“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能得到實現和表現?!北热缯f,工人同自身類本質的異化,也就是工人同自身的對立,是通過工人同資本家的關系的對立體現出來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會無條件地占有工人的勞動以及其生產的產品,導致工人的勞動受到殘酷剝削和不自由,工人的類本質也就發(fā)生了異化;反觀,資本家卻成為了不參與勞動卻占有著絕大部分勞動產品、并且能夠支配、統(tǒng)治工人的人,他們不單單擁有財產,更擁有寶貴的自由,這也就導致工人同資本家的矛盾激化,促使他們的關系變成絕對對立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工人同資本家的對立這一關系,使得工人階級意識到自己受到了剝削和統(tǒng)治,促使工人階級表達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性訴求并且將其訴求付諸于實踐中,進而提出消滅私有制、消除剝削,最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理論的深入闡釋,不僅僅在十九世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代中國也擁有其現實價值,對解決社會中個別存在的人性缺失、道德淪喪、唯利至上的不良趨勢和現象有著巨大意義。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fā)展方向。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在于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私有制的存在和發(fā)展維護了資本家的自身利益,促使勞動者及其勞動產生了異化,進而導致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化。當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以及現實實踐要求我們必須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動搖,在現有條件下堅持把“蛋糕”做得更大,以實現人人都有份、保障全國各族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決定分配,分配又反作用于生產。當前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堅持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者首先同他的勞動產品產生異化,工人勞動所得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私人占有,導致勞動者只能獲得少部分勞動產品。由于受其勞動產品的壓迫,勞動本身也發(fā)生異化,轉化為一種強迫性的不自由的活動。因此,從實踐出發(fā),我們必須不斷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勞有所得、勞有所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收入中的比重。與此同時,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勞動者通過多種方式獲取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不斷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發(fā)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以及勞動活動本身產生異化,進而勞動者的類本質同樣產生異化,最后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產生異化。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深刻揭露的基礎上,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直接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最后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經過長期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這一轉變更多的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的向往以及對既平衡又充分的發(fā)展的追求。發(fā)展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主題,勞動是人類實現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首要前提。那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運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引導人民處理好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達到一種全面和諧的狀態(tài)。在大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更加重視人民的力量、注重人本身的價值,加強對人民的道德教育,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提升人民在勞動中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時時依靠人民、事事為了人民!
參考文獻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王思鴻.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與當代價值[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王良銘.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精選導讀[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