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結存
人的健康從來都是來自持之以恒的規(guī)律作息、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和張弛有度的適度鍛煉等。僅就一日三餐中的早餐來論,吃好了、吃對了,對人的營養(yǎng)均衡與健康生存非常重要。
通常情況下,一日三餐的營養(yǎng)攝入的比例是3∶4∶3,有時晚餐的比值可以拿出5%左右調配于早餐。早餐的品種,一般包括奶蛋面包、粥與果蔬等。以蒸煮炒拌等烹調技法為主,忌煎烤炸等。堅持少油少鹽少糖。
用餐時間一般在6時30分~7時30分,通常要保證20分鐘的用餐時間。早餐其實是提高機體免疫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防病防瘟疫意義重大。
說到早餐,現(xiàn)代人在忙碌中、應付中、巧變中進食,吃早餐的方式變得五花八門。這些至少比不吃早餐者進了一步。但深究細品,凡此種種都不宜充當早餐。
△回味早餐 要么把剩菜剩飯加熱一下,要么剩飯菜炒一炒、泡一泡,要么剩菜煮面條。殊不知,剩飯菜隔夜時可能產生亞硝胺,對人體健康不利。
△游擊式早餐圖省事在路邊店或小區(qū)門口購置,邊走邊吃。手腳全身同在運動中,不論從什么角度說都不衛(wèi)生、不健康。
△傳統(tǒng)式早餐 油條+豆?jié){是標配,油條+豆腐腦是常選項。從小到老甚至退休了,還擠在小攤上要一根油條。殊不知,油條是高溫油炸,同燒餅、煎餃等一樣,油脂偏高,果蔬缺乏。
△順手早餐 不少人家尤其是年輕伴侶常備零食。晨起后順手拿塊餅干、巧克力等應對早餐。其實,這類食物多系干食類,對于早晨處于半脫水狀態(tài)的人體而言,不利于消化吸收。它們雖能在短時間內提供熱量,但很快又使人饑餓。特別是臨近中午,血糖會走低。
更省事的早餐就是干脆不吃,到中午“二合一”。這是極其不可取的。這些習慣都應在克服之列。
常言道,吃中有學問。不論是“雞蛋+奶+面包+果蔬”,還是“面包+腸+粥+果蔬”,抑或是中式的“包子+粥+果蔬”等形式,早餐都講究營養(yǎng)占比準確,食物品類多樣,切忌只選一種食物。
其次,要備好熟食熱食。早晨如果攝入冰冷食物,必定影響人的微循環(huán),導致流血不暢。長期下去會傷胃,降低機體免疫力。
蛋白類食物豐富。蛋奶豆類食物中,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各種氨基酸的比值,都能有效供給能量,并幫助人體各種蛋白質的形成與組織更新。谷類及粗糧適量吃點,既能保證一上午的能量,又能對脾胃起到保護作用。限油脂且少油膩,早餐不宜多供肉脂類食物。
建議在熱牛奶、熱豆花、熱豆?jié){、山藥粥、紅棗粥中選一個,輔助蔬菜水果堅果,就足夠營養(yǎng)了。早餐提倡自選原料,自主加工,保持與堅持定時定量用早餐。
早餐乃三餐之首。早營養(yǎng),早主動,早健康。其實,吃飯問題既簡單又復雜,關鍵是要科學地吃,理性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