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yī)院(515300) 林杰 黃育鑫 陳恩炎 黃海濤 洪舜榮
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出血原因多見活腸和空腸,出血原因多見于寄生蟲病、消化道腫瘤、血管畸形、炎性腸病。近年來多螺旋CT小腸成像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檢查效果顯著,對出血部位敏感性高,為臨床診療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重要依據(jù)[1]。因此,本文以病例隨機對照展開,探討多螺旋CT小腸成像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入院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30例患者納入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n=15) 和觀察組(n=15) 。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年齡14~75歲,平均(42.25±4.53) 歲;觀察組男8例,女7例,年齡15~72歲,平均(41.04±3.73) 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研究目的,以自愿參與的原則。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結(jié)腸鏡、胃鏡、X線鋇餐、小腸鋇劑灌腸等無法確定的活動性出血點者;②病人及家屬同意配合相關(guān)研究;③無凝血障礙性疾?。虎懿v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①心、腦嚴重疾患、出血疾患無法配合者;②神志不清難以配合者;③妊娠、待產(chǎn)或存在其他明顯原因可能中途中斷研究、無法配合者。
1.3 方法 觀察組采用口服法多螺旋CT檢查小腸不明原因出血情況,檢查前患者需空腹12h以上,將25%的甘露醇和水配制成2.5%的等滲甘露醇溶液2500ml,在檢查前60min、40min、20min分別口服等滲甘露醇溶液1000ml、1000ml、500ml,均在5min內(nèi)服完。根據(jù)患者飽脹程度,檢查前10min肌肉注射220mg,10min后CT掃描檢查。所有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雙手上舉抱頭,每期掃描前囑患者屏氣,均采用128層螺旋CT(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CT,荷蘭飛利浦公司),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電流200mA,掃描范圍自膈頂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螺距1.2,采用自動管電流技術(shù)。然后行血管增強掃描,使用對比劑為碘克沙醇100ml(270gI/L),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前靜脈團注對比劑75~100ml,注射流率3.0ml/s,選擇對比劑注入后30s行動脈期掃描,65s后行門脈期掃描。將原始橫斷面圖像傳至影像工作站,利用其自帶軟件進行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 、容積再現(xiàn)(volumerendering,VR) 等重組技術(shù),全方位顯示腸系膜動脈及其分支形態(tài)。
對照組采用推進式腸鏡進行檢測,選取O1ympusSIF-10型纖維腸鏡,長度設定為160cm。在手術(shù)前10min,對患者予以20mg山莨菪堿、l0mg安定,肌肉注射,并予以咽部麻醉,且實施胃鏡檢查手術(shù)。采取單人操作的方式,十二指腸之上的部位,采取與胃鏡檢查相同的方法;在插入十二指腸之前,需盡可能將胃內(nèi)氣體抽掉。而針對十二指腸之下的部位,采取和結(jié)腸鏡檢查相同的方法,通常是采取變換姿勢、循環(huán)進境或者是適度滑進等方法。
1.4 觀察指標 通過MSCT檢查和推進式腸鏡檢查,對兩組患者的檢出率、診斷率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均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一名消化科醫(yī)師及一名放射科醫(yī)師雙盲觀察。其中,經(jīng)檢查顯示為陽性者,納入檢出率;可說明陽性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且不能證明有其他原因?qū)е鲁鲅?,則可納入診斷率。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 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15例患者中共檢出12例,檢出率為80%,對照組15例患者中共檢出7例,檢出率為4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2.2 兩組診斷率與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比較 共有7例進行外科手術(shù)治療,發(fā)現(xiàn)1例血管畸形,1例Meckel憩室、1例淋巴瘤、3例間質(zhì)瘤、1例轉(zhuǎn)移性纖維肉瘤,觀察組與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一致,對照組有1例與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不一致(血管畸形),15例不明原因出血者患者中4例診斷為非特異性小腸炎、克羅恩病、血管瘤,為進行手術(shù)治療,經(jīng)藥物治療后出血停止,大便轉(zhuǎn)黃,具體見附表。
附表 兩組診斷結(jié)果與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比較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 通常是指在初次或復查中被胃鏡和(或) 結(jié)腸鏡漏診,病灶可位于從口腔至肛門的消化道內(nèi),25%的病灶位于十二指腸以上和回盲部以下,其余約75%的出血灶位于小腸[2]。小腸由于位置深遠、走形迂曲出血后常規(guī)檢測手段往往難以檢出。傳統(tǒng)的X線檢查曾是小腸檢查的主要手段,可顯示腸管形態(tài)和黏膜改變,但其對于小腸病變的敏感性很低,對于血管性病變這一類導致小腸出血的主要病變,傳統(tǒng)X線檢查作用極其有限。近年來,推進式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的臨床應用,解決了膠囊內(nèi)鏡不能在任意部位反復觀察、定位不準、不能活檢和治療等問題,但DBE檢查具有一定痛苦,使患者耐受性和依從性降低,一般需麻醉輔助。
當前由于多排CT的發(fā)展,多層螺旋CT(Mutiplanner spiralCT,MSCT)在消化道出血這一疾病的診斷中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MSCT具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能得到高質(zhì)量的三維重組圖像[3]。由于高質(zhì)量的CT圖像表現(xiàn)為各向同性,在任意方向重組出的圖像質(zhì)量都保持高度一致。其各向同性的圖像重建技術(shù)更是給消化道CT檢查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對原本很難進行CT檢查的胃腸道病變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MSCT可產(chǎn)生連續(xù)的不同時相的圖像,可顯像小血管,識別血管畸形、血管炎、血管出血,能顯示活動性出血所在血管及鄰近血管情況,在消化道出血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臨床研究表明[4],使用雙層螺旋CT增強掃描診斷下消化道出血敏感性高達78.9%,對比劑外溢的顯示率為20%。此后多項研究表明,MSCT檢出對比劑外溢為43%~81%,而定位準確率高達83%~100%。CT在臨床常用于診斷腹腔內(nèi)實質(zhì)性臟器病變,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MSCT被用于消化道疾病診斷中,MSCT操作方便簡單、無創(chuàng)、安全、無明顯禁忌證等優(yōu)勢,可觀察腸腔、血管、腸壁、腹腔內(nèi)實質(zhì)性病變等疾病,可作為消化道病變檢查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中,觀察組15例患者中共檢出12例,檢出率為80%,對照組15例患者中共檢出7例,檢出率為46.67%(P<0.05),由此說明,MS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檢出率較高,可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依據(jù)。根據(jù)本研究兩組診斷率與手術(shù)病理結(jié)果,說明MSCT對消化道出血部位檢查敏感性高。
綜上所述,多螺旋CT小腸成像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對出血部位檢查敏感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