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yī)院(463000) 申東方
膽囊息肉(PLG) 是一種發(fā)生于膽囊壁的息肉樣病變,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上腹部悶脹、疼痛不適為主。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 是目前臨床治療PLG的首選術式,進一步縮小了手術創(chuàng)傷,但單孔法作為一種新型術式[1],其在臨床應用尚不廣泛,關于其臨床療效亦存在一定爭議。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部分PLG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吊線法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其術后腸道功能及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雙盲法將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104例PLG患者分為A、B兩組(A=52,B=52),A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48.92±4.73) 歲。B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48.78±4.59) 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患者均簽署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A組行傳統(tǒng)LC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后于肚臍下緣做1.2cm左右的弧形切口,建立氣腹和主、副操作孔,置入Trocar和手術器械,探查腹腔,若患者存在組織黏連首先將黏連組織分離,然后將剝開膽囊三角,結扎膽囊動脈,離斷膽囊膽囊管后取出膽囊。B組行吊線法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前期準備與A組一致,麻醉生效后于臍上緣做2.0cm左右的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后在切口右下側和左上側放入10mm Troear,分別置入30°腹腔鏡和主操作器械;將大弧度肝針進入腹腔約2.0 cm,在右側肋緣下和劍突下放入2根縫線,預夾膽囊壁,選定最佳懸吊點,穿刺預夾后直接縫出腹壁,固定懸吊線以顯露膽囊三角分離膽囊管和膽囊脈及膽囊,游離膽囊床后切除膽囊,清洗腹腔,常規(guī)縫合。
附表 手術前后兩組肝功能比較(±s)
附表 手術前后兩組肝功能比較(±s)
注:bP<0.05表示治療前后組內(nè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P<0.05表示治療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shù) ALT(U/L) AST(U/L)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2 48.69±4.71 73.96±7.34b 43.25±4.47 72.95±7.18b B組 52 48.23±4.59 65.22±6.28bc 43.51±4.29 66.08±6.57bc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檢測兩組手術前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B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1.31±0.19) d、腸鳴音恢復時間(1.19±0.14) d,均早于A組的(2.01±0.24) d、(1.86±0.18) d(P<0.05) 。
2.2 肝功能 B組術后ALT、AST水平低于A組(P<0.05),見附表。
PLG是一種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的膽囊疾病,HBV感染、代謝綜合征、內(nèi)臟脂肪含量過高、過度肥胖、膽囊壁增厚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均與PLG的發(fā)生存在密切關聯(lián)[2]。外科手術切除膽囊是臨床治療PLG的常用術式,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近些年外科手術也逐漸趨于微創(chuàng)化,腹腔鏡手術已經(jīng)逐漸替代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成為臨床首選術式,而現(xiàn)代醫(yī)學關于腹腔鏡操作方式的改進也在不斷進行。此次研究進一步對比了吊線法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tǒng)LC對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和肝功能影響的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B組肛門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早于A組,且術后ALT、AST上升幅度較小,這表明吊線法單孔腹腔鏡手術可進一步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能減少手術操作對患者胃腸功能和肝功能的影響,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這不僅與該術式減少了操作孔數(shù)量有關,吊線法單孔腹腔鏡手術還能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可大大提高手術操作精準度,故能有效降低手術操作對正常組織損傷[3]。
綜上所述,吊線法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PLG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和肝功能影響較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