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祖瑞,現(xiàn)執(zhí)教于南京市將軍山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初中英語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yè)委員會“教師教育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鄉(xiāng)村初中英語骨干教師培育站導師。
從教28年來,致力于“活動教學”探索實踐,榮獲首屆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教學中,突出教學設計地位,關注學生思維發(fā)展,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實踐探索三等獎,初步形成英語教學活動化、活動思維化、思維可視化的“新思維”教學框架,讓思維更好地融入、滲透到英語知識的學習之中,讓知識成為學生思維技能訓練、培養(yǎng)的載體,以思維技能促進知識的深度理解,實現(xiàn)知識增長與思維發(fā)展同步發(fā)生。曾主持、參與省級重點課題3項、立項課題6項,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8篇。
1992年8月,我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泗洪縣太平中學,任教高一年級兩個班和初一年級一個班的英語。為更快上手教學,我常常跑到高二、高三時教我英語的趙曉娟老師那里去聽課,繼續(xù)得到她的悉心指導。唯一遺憾的是,在我兩年的高中教學中還沒有來得及請她聽我的課,我便調(diào)到了泗洪縣大樓中學,開啟了專職的初中英語教學。
我的老師來聽課
也許是受高中教學的影響,我在新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很高,有時校長還會讓我做“經(jīng)驗介紹”,同時也得到了教研室的關注。1996年的一天,學校領導說有教研室的領導來聽我的課,我既意外又驚喜,更多了份期待。教研室的英語教研員有兩位,一位是高一時教我的趙榮娟老師,高高的,是趙曉娟老師的姐姐,一位是潘春紅老師,稍矮些。真希望這一次來的是趙曉娟老師,這樣可以彌補我心中的遺憾。想到這,我早早來到了帶著連廊的紅磚瓦房教室門口,翹望著通往教室的路。一個高高的身影跳入我的眼簾,是趙老師,真的是她。我像孩子一樣樂呵呵地將老師迎入教室,微笑著走到講臺前,準備開始上課。鈴響了,我轉身想在黑板上寫下課題,突然聽到有學生小聲嘀咕:“老師今天真高興!”“嗯,何不就從這里開始這一節(jié)的教學?”我一邊慢慢地寫板書,一邊迅速在腦海里重新“設計”教學,推翻了之前的教案。課后趙老師的點評早已不復記憶,唯有一句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田:“多看點書,你會走得更遠。”
蘇霍姆林斯基將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比作一條大河,這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教師時常要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我既然選擇了當教師,就應該像于漪老師說的那樣——教師,首先應該是讀書人。
讀書有多重要,我不需多言。很多場合,我都會和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交流讀書帶給我的改變。2010年暑假在英國學習期間,與老師們談論如何寫論文時,我大膽提出“大閱讀”的建議。近來讀朱永新的《新教育》,才知他們早就在推行“大閱讀”了,看電視、瀏覽媒介與“讀人”等也屬于我“大閱讀”的范疇。工作至今,遇到的人很多很多,高中時期的趙老師姐妹倆是我的引路人。在路上,與我相伴最多的自然是學生,他們帶給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故事。伴我成長、助推我成長的還有出版社的編輯們,《中小學外語教學》雜志社的副主編趙東亮老師對我影響最大,在先后5次的編校往來中,他教會我精準、精確、精細地做研究。
一把小雨傘
2004年,《班主任》雜志舉辦“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活動。出差前,我給學生留下了題目,回來后我將學生文筆流淌出的那一份份無價的財富用文字串起來,匯集成隨筆,給編輯部寄了過去。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該雜志上看到了我的名字,但沒有單位信息,要不是看內(nèi)容,怎么也不敢相信真的就是我自己的文章。除了激動,我心中充滿了感動,是學生帶給我的意外收獲,更讓我多了份對學生的關愛、包容與研究。
一個深秋的晚上,天氣涼爽,連綿的細雨下個不停。那天是我的英語晚自習課,教室外的雨聲和著教室內(nèi)學生寫字的沙沙聲是那么的悅耳。突然,一個響亮的聲音傳了進來:“小閨女,傘!”這一聲著實讓每一個學生都吃了一驚,我猛然抬頭,看到毛利的媽媽正拎著一把小雨傘站在門前,我還沒來得及和她點頭示意,她已經(jīng)把雨傘放在門前轉身離去了。我依然輕輕地在教室里來回踱著,像一切都沒有發(fā)生,而腦海中卻在不停地思忖著早晨發(fā)生在毛利身上的事。
晨讀與往常一樣,我按時來到了教室,有的學生在讀書,有的學生在值日,一切都那么正常??山淌业闹v臺前面卻有一兩個瓜子殼,不知是由于連日的陰雨,還是真的心情不好,我不禁嚷了起來:“誰值日?看這瓜子殼,來,撿起來!”毛利過來了:“沒有笤帚怎么掃?”她語氣強硬,且沒有“知錯悔過”的樣子?!翱鞊炱饋恚 蔽掖蠛?,我不知哪來的那么大火氣。在同學的勸說下,毛利很不情愿地撿起了那兩個瓜子殼,氣呼呼地回到了座位。我什么也沒說,學生們的讀書聲淹沒了剛剛的“硝煙”,而我卻在為自己剛剛的“魯莽”行為懊悔著,我應該找個時間跟她談談,向她道歉。
傘靜靜地倚在門上,上面的雨水滴答個不休,每一滴都好像在提醒我:“這不就是個最好的時機嘛!”我不聲不響地拿著小雨傘朝后排走去,帶著微笑,把那把“懂事”的小雨傘掛在了她的桌角上。下課了,走在擁擠而吵鬧的走廊,突然,班上的一個學生喊住了我:“老師,這是毛利給你的?!?/p>
“老師,請原諒我今天早上對您的不敬,我很慚愧,也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懊悔?!笨粗謼l的開頭,我為自己剛剛的那一“遞”竊喜,同時也為自己早上的行為而后悔?!爸形缁丶液螅野寻l(fā)生的事情告訴了爸爸,他批評了我,說我不應該對老師不敬,因為,他不僅教你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你做人,他為你付出的是精神上的,這些往往比我們還累。我當時聽了爸爸的話后心里有那么一點點不安,可出于自己那一點點虛榮和自尊,還是沒有下決心向您道歉,但當您把小雨傘遞給我的那一剎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自私……”自私、虛榮,其實我又何嘗不是?道歉的人應該是我,我久久坐在辦公桌旁,默默無言。
細節(jié)決定成敗,而細節(jié)之于教師是建立在責任心上的,是建立在對學生的愛與關懷上的。這是學生留給我的東西,比讀上幾本書要珍貴得多。
逗號還是句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幸福?!边@里的教育是廣義的,教學是教育的另一只翅膀,學生的幸福離不開好的教學。好的教學來自哪里?帕克·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閱讀是自我完善最好的路徑,在此基礎上去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研究評價。我在研究過程中,與期刊社、報社的編輯們聯(lián)系就多了起來,是他們助推了我的成長。
2009年9月,又一屆初三開學,為抓好畢業(yè)季的教學與復習,我將新教材的單元話題與近三年的中考閱讀理解題的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與研究,并寫成了文章,參加了《中小學外語教學》雜志社組織的征文活動,獲得二等獎。之后,我試探性地問了趙東亮編輯:“能否把該文投給其他期刊?”他給的答復是:“等等,把電子稿發(fā)來看看?!?1月30日,稿件通過初審;12月7日,編輯部提出12條修改建議,趙編輯還單獨給我打電話,就話題分類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溝通與探討,讓我依據(jù)新課標重新整合話題,推翻重寫;2010年1月11日,編輯再次向我提出5條修改建議;3月19日,終于接到正式的用稿通知,3天后,經(jīng)我校對確認后定稿。本以為這篇稿件已經(jīng)修改完結了,突然,我又接到趙編輯的電話,讓我迅速核查一處引文,看看到底是逗號還是句號。我被趙編輯在整個稿件修改過程中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所感動,更被他精準、精確與精細的編校精神所折服。文章后來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感染了我、影響了我,讓我在之后的研究上做得更加精準、精確與精細。
老師、學生、編輯等都是無字之書,與我構成了“關系”的世界,我們生活在其中,豐富且極具意義,就像讀者朋友們通過這個欄目知曉了我的存在,與我就發(fā)生了那么一點點的關系,如果我的講述對朋友們有些許作用,那么與我的關系就更近了一層。你我既然相遇,就讓我們一起拾起書本,背上行囊,優(yōu)雅地走向遠方,和孩子們一起尋找幸福。
讀有字之書,偶爾在愚鈍中頓悟,讀無字之書,常常在研究中慎行。也許有的朋友會說,我也讀過不少書,但過不了多久就忘了。其實不然,我們上學時學過的知識到現(xiàn)在又留下了多少呢?聊到這,我想用加繆的一句話來結束我們今天的相遇:“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xiàn)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