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雅芳
教學是一種守望,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美好期待。教師在這守望中陪伴并等待這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成長,讓每一個人成長為他自己。
現(xiàn)行的教育教學多數(shù)是從“教學”的角度來關注教師的“教”,對課堂教學往往也關注在教師的“教學設計”的層面,對老師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學生的關注。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并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就從理論和宏觀的角度為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改變提供了基石。
每一個學生在小學、初中長達九年的義務教育過程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擁有了一定的學科素養(yǎng),作為高中教師應該做的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這需要教師更多地從學生這一特殊的學習者的角度去設計自己的課堂,以不同的教材為載體,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學生某一或某幾個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提升為目的,進行精準的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進行精準的課堂教學實踐。這與一般的課堂教學設計思考的關注點恰好相反,教師進行逆向思考,先確定學習結果,再設計學習及教學活動,在這一教學設計中,老師思考的不是我怎么教,而是學生怎么學,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教材”,雖也有教學目標,但教學設計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強,忽略對學生主體的考慮,往往更注重幫助學生理解所教的文本內容,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精準的訓練提升。逆向教學設計則是“用教材”,而不是單純的“教教材”,從學習者的視角確定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形成了一個宏觀的框架,然后在這里面進行具體操作,強調評價先于教學實施,即在教學活動還沒有開展之前就確定如何評價,使教學評價伴隨整個教學過程,也使學生這一學習者的地位得到了確保和強化。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確認期望的學習結果——決定可接受的學習結果——設計學習及教學活動。
在上學期我上了一堂校內公開課,課題是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在上課之前,我參考了“逆向教學設計”的理論,有意關注了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盡量從學生的視角進行了精心的教學設計的,然后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很多經驗教訓?,F(xiàn)先將這一教學設計的內容進行呈現(xiàn):
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詩“窮而后工”的傳統(tǒng)觀念。
重點難點
品味鑒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并以此為例,鑒賞全詩。
教學過程
一、情景設置,導入文本
宋·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二、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三、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詩歌
思考:說說你對這首詩的整體感受。
這是一首羈旅詩,詩歌整體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抒寫了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
四、品味語言,得其精妙
1.這首詩歌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哪個句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為什么?
2.明?搖李東陽《麓堂詩話》: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曠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
(緊扣加粗的四個方面,小組合作探究)
3.“不用一二閑字”
“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特別指動詞。名詞列錦純用意象疊加,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4.“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與組合
早行——山區(qū)的早行——山區(qū)的早行之旅途
5.音韻鏗鏘:具有音樂美,高低起伏,抑揚頓挫。
6.意象具足:形象鮮明,內涵豐富
“雞聲茅店月”: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人跡板橋霜”:詩人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從這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道路艱辛、羈愁旅思。
——含不盡之義見于言外(梅堯臣)
7.小結:
純用名詞,意象疊加,工整至極。景中含情,道路艱辛、羈愁旅思力透紙背。
五、舉一反三,遷移思考
請在賞析頷聯(lián)的基礎上,選取其中的一到兩個角度賞析詩歌的首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學生確定主題,小組討論,交流展示。
六、當堂練習,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 行 宋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駝褐,一種用獸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濕。
(1)詩題為“早行”,詩中是怎樣扣住一個“早”字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2)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很有特色,有人認為不遜于唐代詩人溫庭筠的《商山早行》。請就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作簡要的賞析。(4分)
從學習者視角來反觀我的這一堂課,個人認為課堂基本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準教學目標
精準教學目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跳出對具體篇目的目標設計,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高中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精準對應。這次詩歌教學活動的目標,我確定為:品味詩歌語言,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詩“窮而后工”的傳統(tǒng)觀念?!捌肺辉姼枵Z言”可以讓學生在感知和討論中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以《商山早行》為例,思考和積累閱讀同類文學體裁的方法,而非停留在某一篇某一文,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詩‘窮而后工的傳統(tǒng)觀念”,很好了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普遍觀念和命運的理解,有利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更何況古典詩詞,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個教學目標分別對應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在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方面有一定的針對性,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精準聯(lián)系。
其次,是與學生的現(xiàn)狀精準對接。高二學生,擁有了小學到初中九年的對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積累,對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學習誦讀,再加上高二上學期整整一學期對《史記選讀》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文言功底,進入下學期,學生完全可以勝任對詩歌的深入解讀和鑒賞,而且這幾個目標也緊密貼合學生實際,確定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形成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也都圍繞這幾個目標展開。
二、精準教學評價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重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評價則往往是教學活動結束后的練習安排。由于目標設定的不夠精準明確,導致評價的不夠精準。而“精準教學評價”,除了是指與教學目標的緊密聯(lián)系,一一對應,更是指貫穿與整個的教學過程,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體現(xiàn)出的精準教學評價。教學的過程是始終圍繞目標展開的,是不斷朝目標接近的過程。為此,教師需要時刻知道學生所應努力的方向和及當前的學習狀況,而這些就需要教師借助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來獲知。教學評價的設計應在教學活動前就設計好,而非教學結束后的簡單檢測,而設計的教學評價又應與整體的教學目標精準對應。
我在課堂教學活動展開之前,便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對應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整體目標,設計了貫穿課堂的教學評價。首先,結合明人李東陽在《麓堂詩話》對“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點評:“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曠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睆闹刑崛 耙欢e字”“緊關物色字樣”“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幾個關鍵信息,讓學生小組討論,展示答案,通過學生評價和與專家解釋比較,來考量學生達到的理解水平,然后再通過學生補充、教師提示等活動,達到預期效果。
然后是通過讓學生對詩歌中其他三聯(lián)的分析鑒賞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當然,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我也沒有擯棄傳統(tǒng)教學的評價方法,就是通過練習,在檢測評價學生掌握的程度,讓學生閱讀宋人陳與義的《早行》,然后回答問題。只是這一檢測評價也是緊密貼合課堂教學內容的,盡量避免了隨意性。
三、精準教學活動
傳統(tǒng)教學設計偏重對教材的解讀,但教材只是用以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預期學習結果的素材之一,并非目標本身,所以單是對教材的解讀,教師就只知道要教什么,而往往不知道為什么要教,以及教得怎么樣,教學容易迷失方向。有了課程標準后,教學設計應從課程標準出發(fā),通過分解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得到學習目標,進而確定學習目標達到的證據(jù),再,根據(jù)發(fā)現(xiàn)證據(jù)的需要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成為發(fā)現(xiàn)證據(jù)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所謂精準教學活動,首先就是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本次教學活動主要的四個過程——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品味語言,得其精妙;舉一反三,遷移思考;當堂練習,拓展延伸——都能較好地體現(xiàn)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高中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
除了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老師還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設計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時,盡量考慮采用新穎的、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我先是引用宋人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中有關“詩窮而后工”的一段議論:“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辈⒆寣W生在“知人論詩”環(huán)節(jié)去尋找溫庭筠“窮而后工”的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采用了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展示的方式,小組討論的主題由各小組自主確定。而各小組經過討論得出的結論,又可以在教學的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得到遷移,又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認知。
“逆向思考,精準教學”的本質其實就是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進行一致性思考。有了這種一致性思考,教師就能從學習者的視角,知道要教什么,還知道為什么要教,以及教得怎么樣,學習目標的達成得以最根本的保障。
這一堂課,雖然我也有意識地想要體現(xiàn)目的本位,突出和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過度關注對詩句的賞析,忽視了詩歌的整體性,見木不見林;還有在目標中有“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詩“窮而后工”的傳統(tǒng)觀念”的表述,但在教學中體現(xiàn)不夠充分,應該在詩歌鑒賞活動結束后,增加這一環(huán)節(jié),緊扣預設目標。如果我們老師以課程標準為思考的起點,以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的中心,語文課堂教學將會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教學的本質。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