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旺
摘要:提問是每堂課上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正是這樣一項舉足輕重的教學活動,卻被很多教師輕視,甚至忽視。提問也是有很強技巧性的,機械的拋出毫無價值的問題完全是在浪費課堂時間,而有效的提問則是教學的催化劑。本文將介紹幾個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的要點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策略
引言:
問答是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教師借助提問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獲得反饋,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調整。在課堂上,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提問,怎樣提問,都是需要精心設計的,只有做到面面俱到,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1.??? 導入新課時提問
提出問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效果,因此如果在課程最開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先拋出幾個問題,學生的思緒很快會集中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整堂課的高效益教學打下好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Do you like bananas?”前,教師準備一個大包,放入一些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單詞相對應的食物,問學生:“想知道教師的包里是什么嗎?”學生的好奇心一定會被激發(fā)。教師繼續(xù)引導“:那想知道就要學會Do you like……?這句話來問教師,教師才能告訴你?!睂W生一定會爭先恐后的用心學,因為他想探究教師的包里到底有什么。當學完基本句型后,教師更應該設計有效教學活動來擴大這個信息差,通過“露出物品一角,猜一猜這是什么”“,摸一摸,這是什么?”,“嘗一嘗,這是什么?”等提問和交流,學生很容易的掌握了這節(jié)課所學的句型。教學中,有的教師在進行這種交際練習時,手里拿著物品問“:Whats this?”學生會看著答“:Its…”這個問題是“明知故問”式的,即問答雙方之間沒有信息差,是一種假交際。在交際運用語言的環(huán)節(jié)進行這種“明知故問式”的練習,就失去了交際運用的實效性[1]。
2.??? 教學重點中提問
一堂課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突破重難點知識時,由于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往往需要設計很多問題才能漸漸引導學生尋找到最終的答案。在重難點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精,引導性要強,更要抓住核心。例如,一堂課教學的難點是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還有“How many…are there…?”的句型。在教授課文之前,我設計了和這兩組句型相關的問題來問學生,例如: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Is therea new building in your school?Are there any flower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等等。在課文呈現(xiàn)時,我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聽完之后回答問題,最后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句型針對自己學校來編對話,同座位一問一答的形式進一步運用和鞏固所學的句型。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中,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其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能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補充與調整教學內容,并通過讓學生反復操練促進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3.??? 銜接知識時提問
英語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這要求學生將前后知識綜合起來運用,能夠融會貫通,隨著知識量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有意識的將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里同樣可以的設計提問。例如在教授食物類單詞時,教師由職業(yè)類單詞進行導入,首先出現(xiàn)一個農民的圖片,然后問學生:“Whats his job?”,學生回答說:“Hes a farmer.”接著出現(xiàn)一個農民在果園的圖片,接著問“,Where is the farmer?”學生回答:“Hes at the farm.”教師接著問:“What can you see on the farm?”,學生回答“:There are some strawberries and vegetables.”在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中,兩種單詞和句型很自然地得到過渡。所以,教師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整合,有利于突出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2]。
4.??? 提高提問頻率
在一堂課上,學生學習的信息是不斷變化的,想要始終了解他們的學情變動情況,就應該多設計問題。提高提問的頻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下,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聽課狀態(tài)也更好。教師也能隨時根據提問的反饋對教學進行調整。
比如在講解《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設置課文標題為第一個提問的題目“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然后再設置第二個題目“How do you go to school?”當兩個題目設置完成后,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講解前提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他們居住地點不一樣,離學校的距離遠近也不一樣,那么從家出發(fā)到學校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針對簡單回答時間點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提示,比如幾點出門、幾點坐上公交車或者校車、幾點到達學校等等,這一系列的時間點和交通工具、地點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提取自己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答,如果遇到不會的詞匯可以請教教師進行拓展學習然后回答。第二個問題也是一樣的,來到學校的方式有很多種,公交車、出租車、步行等等,對于來到學校的方式和工具,學生們的回答也不一樣。當問題回答結束后,教師可以進行課本知識教學,那么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基本已經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掌握了[3]。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教師可以利用剩余時間進行知識復習或拓展。
5.??? 結束語
課堂提問不應該是隨意性的,它應該經過綜合的考量和精心的設計,有明確的目的,把握住最佳的時機,控制好問題的難度,優(yōu)化問題提出的方式。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課堂教學的效益必將大大提高。顯然,初中英語教師在未來還需要在課堂提問的策略上摸索出更多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袁好.分層教學理論對初中英語教學策略的影響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3):69-70.
[2]?? 廖為鵬.分層教學理論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7):52.
[3]?? 余珍.分層教學理論對初中英語教學策略的影響[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