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要:賈平凹的《高興》是一部陜西鄉(xiāng)土小說,其中使用到大量的飲食文化負載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難度有所增加。在英國著名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的英譯本中,譯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對這些飲食詞匯進行翻譯?;谫Z平凹小說《高興》和韓斌的英譯本Happy Dreams為語料,探究其飲食詞匯的翻譯,明確譯者具體采用的翻譯方法,對該書中的飲食詞匯的英譯達到的翻譯效果和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旨在為其他譯者在翻譯飲食詞匯時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guān)鍵詞:《高興》 英譯 飲食詞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122-03
作為一位出生于陜西的著名文學(xué)家,賈平凹創(chuàng)作的鄉(xiāng)土小說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與文學(xué)界的高度評價。他歷時三年完成的小說《高興》以主人公劉高興的第一人稱視角切入,講述了城市拾荒人的日常生活。該小說不但揭示了農(nóng)村人民在城市里遭遇的種種困境,也關(guān)注到了他們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為讀者呈現(xiàn)了生活的五味雜陳。2017年,韓斌將這本小說翻譯成英文,譯作出版之后得到了國內(nèi)外讀者的喜愛?!陡吲d》中有大量的飲食詞匯,本文將選取小說前二十節(jié)內(nèi)容中涉及的飲食詞匯,聚焦于韓斌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來傳達這些文化詞語,以便更好地通過譯本將陜西飲食文化介紹到世界。
一、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nèi)對于《高興》這部小說的英譯本研究并不十分豐富。一些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理論視角來探討這部小說的英譯作品。賈立平和張鈺迪從認(rèn)知語言學(xué)翻譯觀的四個方面研究《高興》中文化的翻譯,認(rèn)為認(rèn)知語言學(xué)翻譯觀能夠更好地統(tǒng)籌作者、文本與讀者的關(guān)系,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能夠形成更為出色的譯本。張白樺和楊茹以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為基礎(chǔ),主要分析在翻譯小說的過程中韓斌的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在文化負載詞研究方面,史嘉維以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為基礎(chǔ),系統(tǒng)研究《高興》中英譯文化負載詞時采用的翻譯策略,認(rèn)為譯者盡最大努力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此外,車明明和崔落梅著重研究小說中鄉(xiāng)土語言的翻譯,指出韓斌“求真—務(wù)實”的行為使得英譯版本貼近原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程度。
但是,鮮少有學(xué)者對《高興》中飲食詞匯的英譯進行研究,因此筆者希望能在此盡綿薄之力,為其他翻譯類似文本的譯者提供參考與借鑒。此外,該研究對于陜西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翻譯方法分析
1.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漢語與英語這兩種語言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因此在某些時候采取直譯,是保留原文形式和風(fēng)格最佳的方法。
例(1):傍晚時分,五富……帶給我了一個醬鳳爪……
Toward evening,Wufu…h(huán)ad a stewed phoenix claw in a plastic bag.
“龍”和“鳳”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異動物,雞又常被人們稱作“小鳳”,因此“鳳爪”是雞爪的雅稱。這里譯者保留了原文中的“鳳”字,并沒有直接將它譯為“chicken claw”,而是選取了“stewed phoenix claw”這個譯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目標(biāo)語讀者的理解困難,但卻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風(fēng)格。
例(2):當(dāng)我這么亂七八糟地想著,五富和黃八……還在談?wù)撝蛉馀蒺x就是比刀削面好吃……
All these thoughts were going around in my head when Wufu and Eight came back.They were still talking about how mutton paomo soup was much nicer than knife-shaved noodles,no question.
刀削面是一道特色面食,制作過程中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快速地把面團削成面葉,故而得名刀削面。因為陜西面食非常多,小說中也多次提及,所以在這里韓斌將它直譯為“knife-shaved noodles”是非常準(zhǔn)確和貼切的,目的語讀者也很容易理解。
例(3):我又在飯館里買了一瓶汽水,要冰峰牌的……
I ordered a cold bottle of Ice Peak soda from Ironman.
原文句式結(jié)構(gòu)較散,作者將其整合到一起,正體現(xiàn)出英文形合與中文意合的語言特點。冰峰牌汽水是陜西的特色飲品,常與涼皮、肉夾饃一道被稱作“三秦套餐”?!氨濉笔瞧放泼?,這里直譯為“Ice Peak soda”,而且選擇了首字母大寫的方式,凸顯了品牌名,目的語讀者也不會在理解上產(chǎn)生任何困難。
2.意譯法
在原文與譯入語出現(xiàn)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意譯法是最佳的翻譯方法,即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達方式與句型結(jié)構(gòu),不受字面語義的限制,將原文意思完整流暢地表達出來。
例(1):五富沒理會,喊叫著辣子罐里怎么沒辣子了:老板,油潑辣子!
Wufu ignored me,just complained that the saucer of red chili oil was empty.“Where's the chili oil, mister?”he shouted at the noodle-shop owner and smacked his lips.
“陜西八大怪”中有一條是“油潑辣子一道菜”,對于陜西人來說,吃飯時加一點油潑辣子會顯得飯菜色澤紅亮,讓人食欲倍增。油潑辣子是將干辣椒磨成粉之后澆上熱油,因而命名為“油潑辣子”。這里譯為“red chili oil”,雖然缺少了原文中的制作手法,但卻體現(xiàn)出了該食物的顏色與形態(tài),便于讀者理解。
例(2):我又氣又笑,突然心里酸酸的,就又買了一盤鹽煎肉。
I was half-annoyed, half-amused, but then I suddenly felt sad. So I ordered another dish, salted pork strips.
因為出現(xiàn)了巨大的中英文化差異,所以這里譯者采用意譯的方法將“鹽煎肉”翻譯成“salted pork strips”。雖然主要食材是切成條狀的豬肉,但是鹽煎肉這道菜是炒制而成,并不存在腌制的環(huán)節(jié)。因此,譯者用“salted”來表示這道菜的制作方法,不能很準(zhǔn)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毫無疑問,譯者是受到了這道菜的中文名的影響。
例(3):就說吃面吧,我……要吃在面條下到鍋里了再和一些面糊再煮一些菜的那種糊涂面。
I liked “porridge noodles,” boiled in the wok, the noodle water thickened with corn flour,and vegetables added.
此處小說原文中共提到了三種面食,“臊子面”“油潑面”和“糊涂面”。韓斌采用直譯法翻譯前兩種面食,但在翻譯“糊涂面”時采用了意譯法,譯為“porridge noodles”。因為與上文提到的“刀削面”不同,將“糊涂面”譯為“porridge noodles”不能讓目的語讀者準(zhǔn)確理解到原文的意思。所以譯者添加了注釋,對于這種面食的做法加以解釋,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
3.音譯法
“音譯指把一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它發(fā)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號表示出來的方法”。一般在譯作中,地名、人名等都用音譯法,因為這類詞語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表達,所以直接采用音譯能使讀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原作文化。韓斌在翻譯《高興》中一些飲食詞匯時就采用了音譯法,有時還會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加注釋進行補充說明,幫助讀者理解。
例(1):我永遠要后悔的不是那瓶太白酒,是白公雞。
The thing I most regret is not the bottle of taibai liquor,but the white rooster.
太白酒是陜西省眉縣的特產(chǎn),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名酒,以太白山水為漿,以優(yōu)質(zhì)高粱為原料精釀而成。它成名于眉縣的太白山,聞名于唐代的詩仙李白。作為酒名,譯入語中沒有對等的表達方式,因此此處采取了音譯法是極為合理的選擇。
例(2):我們是拿著干饃去面館里要面湯泡著吃的。
We went to the noodle shop with our ganmo,dry flatbreads,so we could dunk them in the bowls of noodle water.
中國的饅頭類似于國外的面包,因此在注釋處使用了“bread”一詞。干饃可以說是陜西農(nóng)村的一種零食,把饅頭從中間切開,在陽光下暴曬之后,表皮便會變得干脆,與新蒸的饅頭口感極為不同,也更利于存放。這里韓斌采用了音譯法,并添加了注釋“dry flatbreads”,使得目標(biāo)語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原文。
例(3):五富給我用塑料袋提了一碗胡辣湯。
Wufu had brought me a bowl of hulatang peppery beef soup in a plastic bag.
胡辣湯這種特色小吃是陜西人早餐的選擇之一。它的主要食材包括胡椒、辣椒、牛肉丸、粉芡及其他蔬菜。因為譯入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表達方式,所以譯者先采用音譯法,并在注釋中加以說明,使得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特色食物。
4.闡釋法
闡釋法就是在雙語轉(zhuǎn)換中用目的語給源語中的可譯性“障礙點”做注釋,以利讀者理解,是一種重要的功能補償手段。
例(1):我們動手做飯……總是攪拌了面糊糊吃疙瘩湯……
We fixed our meal together…we normally just mixed the dough and pinched it off in lumps and cooked those up in a soup.
疙瘩湯是陜西眾多的面食之一,就是把面粉用涼水調(diào)成細細的面疙瘩備用,加入煮沸的熱水中,煮熟之后,再加入炒好的各類蔬菜。這里韓斌沒有采用直譯法,而是通過闡釋法解釋了這種面食的具體做法,將它譯為“mixed the dough and pinched it off in lumps and cooked those up in a soup”,極大地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
例(2):那兒還吃炒面嗎?
二三月莊稼青黃不接的時候炒面救人命的。
Do you still cook ground persimmon and rice husks there?
It's a lifesaver in the early spring when the grain runs out.
這里小說中提到的炒面指的是柿子拌稻皮子的那種炒面,主要在春季里青黃不接的時候食用。原文中的炒面若指普通炒面,那么與后文的二三月救人命就不能相吻合,讀者不能理解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譯者使用了闡釋法給炒面做了進一步解釋,譯為“ground persimmon and rice husks”,這樣目的語讀者閱讀起來就非常順暢,也凸顯了這里提到的炒面并不同于尋常的炒面。
例(3):女老板……介紹他們的面食有擺湯面、臊子面、油潑面、棍棍面,還有大盤雞拌面。
We shook our heads and made to continue walking,but she stood in our way,oing on about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noodles:in soup,in chili oil,with meat sauce,noodles as thick as sticks with chicken and hot pepper in a huge bowl.
譯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翻譯句中提到的五種面食。例如,采用直譯法翻譯“擺湯面”和“臊子面”,但采用闡釋法將“棍棍面”和“大盤雞拌面”譯為“noodles as thick as sticks with chicken and hot pepper in a huge bowl”。這里譯者誤將這兩種面食譯為一種,導(dǎo)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但這種翻譯讓讀者腦海里呈現(xiàn)出具體的畫面,快速了解到這種面食的形狀類似于小棍子,盛在一個大碗里,加入了雞肉和辣椒等配菜,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
三、結(jié)語
賈平凹在他的鄉(xiāng)土小說《高興》中使用了大量具有陜西特色飲食文化的詞匯,這類詞匯明顯增大了翻譯的難度,因此譯者需要靈活調(diào)整翻譯策略,將原作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詞語盡可能完整準(zhǔn)確地傳達給譯作讀者。因為中英兩種語言巨大文化差異,譯文想要做到與原文意思完全保持一致不現(xiàn)實,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因誤讀導(dǎo)致的細小誤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翻譯《高興》時,韓斌主要采用了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闡釋法等翻譯方法,她的譯本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的語體風(fēng)格和文化色彩,堪稱翻譯的成功模型。
參考文獻:
[1]Harman,Nicky.Happy Dreams[M].AmazonCrossing,2017.
[2]賈平凹.高興[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3]賈立平,張鈺迪.認(rèn)知語言學(xué)翻譯觀視域下《高興》英譯本的文化翻譯初探[J].宜春學(xué)院學(xué)報,2018(10):76-80.
[4]張白樺,楊茹.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視域下韓譯《高興》的譯者主體性[J].長春大學(xué)學(xué)報,2020,30(1):50-53.
[5]史嘉維.目的論視角下《高興》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探微[J].海外英語, 2018(17):138-139.
[6]車明明,崔落梅.《高興》英譯本中的鄉(xiāng)土語言翻譯研究[J].牡丹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19,28(10):100-103.
[7]姜毓鋒,吳恒芝.大學(xué)英語翻譯教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5.
[8]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85.
[9]劉宓慶.當(dāng)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97.
責(zé)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