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庭花
摘要:國外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分為社會運動論和社會沖突論兩大流派。認為群體性事件是社會運動,這一典型概念的分析為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分析工具;認為群體性事件是社會沖突的理論以及國外學者創(chuàng)造一些解決沖突的科學方法和技術等,開拓了我國群體性事件研究的理論視野。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社會運動 社會沖突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50-03
群體性事件是一個全球熱點、難點問題。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由于該概念內(nèi)容和形式的復雜性以及不同學者研究視角和價值立場的不同,國外學術界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稱謂不盡相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界定。因此,本研究將對群體性事件研究學術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群體性事件的概念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總結。
一、群體性事件是社會運動
1850年德國社會家洛倫茲在論述大眾政治斗爭時將“社會運動”一詞引入社會運動研究領域之后被廣泛運用。同時,由于社會運動內(nèi)容和形式的復雜性以及學者們研究立場和價值的差異使目前尚未形成社會運動的統(tǒng)一界定。
1.社會運動是一種集體行為
美國早期并沒有社會運動研究,將社會運動研究置于集體行為之中,認為社會運動是集體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芝加哥學派的奠基者之一帕克在研究集體行動時最先提出“社會運動”一詞;1939年布魯默對“社會運動”這一最重要的集體行動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分析。
布魯默認為社會運動是“一種企圖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的努力”,通過這種努力“新的集體行為得以建立,并凝結為固定的社會形式”。從以上布魯默關于社會運動的定義來看,社會運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其與聚眾、群眾和公眾一樣是一種既有社會秩序的崩潰,是由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共同理解的缺失而導致無法形成彼此合適的期待或?qū)Ρ舜似诖龀龅牟划敺磻漠a(chǎn)物。二是社會運動是一種通過重建彼此共同社會生活努力進而新建社會秩序的努力。他進一步指出,在社會運動初期沒有確定的形態(tài)、穩(wěn)定的結構和完整的組織性,但是隨著其不斷發(fā)展就要形成一套系統(tǒng)和藍圖,如要求有一定的組織和結構、常任領袖、持續(xù)的組織分工、規(guī)則和社會價值等。由此可以推斷,盡管布魯默認為社會運動比初級集體行為更具有組織性并且具備了一個新的社會的雛形,但是它還不具備一定足夠的穩(wěn)定性并成為組織化的集體行為,因而社會運動是初級集體行為向組織化集體行為過渡的中間狀態(tài)。
作為芝加哥學派的第二代傳人特納和克利安在繼承和發(fā)展了布魯默社會運動是一種集體行為的觀點的基礎上,對社會運動的特點做了更加清晰翔實的闡述。他們認為,社會運動就是:“一個以具有一定連續(xù)性的行動去推動或阻止所在社會或群體發(fā)生某種變革的集體。一個運動作為集體,其成員是不確定的、流動的,其領袖的產(chǎn)生更多地取決于擁護者的非正式反應,而不是通過正式程序使權威得以合法化”。根據(jù)該定義,社會運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會運動并非只是一定數(shù)量的人堆積的簡單集合;二是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具體表現(xiàn)在目標、策略、組織結構等方面;三是其構成人員不是一個封閉的群體,在行動過程中其他支持者參與進來;四是運動的界限模糊并且常與其他運動發(fā)生重疊。
社會學家斯梅爾塞從功能論視角將社會運動分為價值導向型運動和規(guī)范導向型運動,并認為社會運動是某種在“概化信念”的支配下恢復、保護、修改舊的社會規(guī)范或價值或創(chuàng)設新的社會規(guī)范或價值的企圖。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社會運動是指社會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和價值層面;二是社會運動既是現(xiàn)有價值和規(guī)范體系整合功能失敗的產(chǎn)物,又是對新的社會價值或規(guī)范體系恢復、保護、修改或創(chuàng)設的努力。
以上三種定義認為,社會運動具有組織性、連續(xù)性和較強的目的性,社會運動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由于社會失序?qū)е乱欢〝?shù)量的人失去了行動方向;而其功能也恰恰在于對失范社會秩序的重構。但是,由于社會運動在組織上、結構上尚不定型;因此,其仍然是一種社會亂象。
2.社會運動是一種政治斗爭
20世紀60年代后將社會運動視為社會亂象的集體行為論逐漸受到批判和質(zhì)疑。隨之而起的是以梯利、麥克亞當、塔羅等人為代表的政治斗爭論,他們將社會運動視為采取別種手段的政治斗爭,主要指現(xiàn)行體制不樂見、不允許和不適應的挑戰(zhàn)性手段。
將社會運動看作政治斗爭的領軍人物塔羅在其所著的《運動的力量》一書中認為,社會運動是一種以集體挑戰(zhàn)、共同目的和社會團結為基礎的、與精英、對手和權威進行持續(xù)不斷的集體挑戰(zhàn),而并非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是一種極端主義、剝奪感和暴擊的表現(xiàn)。由該觀點可以看出,作為政治斗爭的社會運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社會運動是一種集體挑戰(zhàn),常常用公開的、破壞性的行動發(fā)起對精英、權威和對手的挑戰(zhàn),直接對抗是其最具特色的手段;二是不同于一般意義上認為集體行動的參與者是由于社會失序中具有焦慮、沮喪和迷茫等特質(zhì)的群體而發(fā)起的,恰恰相反,社會運動的參加者是具有共同目的的理性行動者;三是不同于騷亂、暴亂的偶發(fā)性和臨時性,社會運動是以某種集體認同和社會團結為基礎的可持續(xù)的政治斗爭。
塔羅關于社會運動的定義在社會運動的組織化程度以及社會運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性受到質(zhì)疑。但是,他對于社會運動是一種政治斗爭的定義在西方社會運動研究領域被廣泛接受,是目前國外對社會運動概念的主流理解。
3.社會運動是一種對權威的挑戰(zhàn)
基于對政治斗爭的社會運動概念的批判分析,斯諾認為社會運動包括兩個關鍵詞:一是“權威體系或結構”,二是“集體挑戰(zhàn)”。首先,權威體系或結構不僅包括國家機構、組織和制度還包括了大學、公司、基金會等非政治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運動作為一種“集體挑戰(zhàn)”并不一定公開,為了進一步說明該觀點他首先對挑戰(zhàn)進行了重新劃分,將其分為“直接挑戰(zhàn)”和“間接挑戰(zhàn)”。其次,他將行動分為“集體行動”和“個體行動”,并在此基礎上得到挑戰(zhàn)的四種類型:以個體行動形式進行的直接挑戰(zhàn)、以個體行動形式進行的間接挑戰(zhàn)、以集體行動形式進行的直接挑戰(zhàn)和以集體行動形式進行的間接挑戰(zhàn);并認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第三種類型,即挑戰(zhàn)的目標、手段和訴求都是公開的,挑戰(zhàn)雙方都彼此了解,而忽視了第四種挑戰(zhàn)類型,即挑戰(zhàn)不被一方所知悉,挑戰(zhàn)的目標、手段和形式都是秘密的,對于此種類型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可以說,斯諾對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有效地糾正了以往對社會運動概念認識上的偏差,尤其是其對挑戰(zhàn)的類型化劃分有效地拓展了社會運動的研究領域。二是他強調(diào)權威體系不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價值體系和社會觀念??梢哉f,其對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超越了政治斗爭論、更具有包容性。但是,從實踐層面看,隨著當代社會運動日漸強化的政治化趨勢下,斯諾強調(diào)社會運動的觀念性、而刻意淡化社會運動政治化的做法有些不合時宜,而這也正是斯諾社會運動概念無法撼動社會運動政治斗爭論理論“概念霸權”地位的原因所在。
以上三種關于社會運動的概念各有側重點。第一種概念強調(diào)社會運動的非制度性,認為社會運動產(chǎn)生的原因是社會制度整合功能失靈導致的社會成員“共同理解”的喪失。這是最早的關于社會運動概念界定,認為社會運動是一種集體行為。第二種概念否認社會運動的非制度性,認為社會運動的參加者都是理性人,卷入社會運動是社會運動參加者理性選擇的結果,該概念強調(diào)社會運動的政治性。第三種概念是在批判第二種社會運動概念的基礎上對社會運動進行界定,該觀念認為并非所有的社會運動都是政治性的,還有很多社會運動是針對某種思想觀念或行為模式而展開的,如思想的、文化的等。在以上三種關于社會運動概念界定的觀點中第二種最為流行,占據(jù)主導地位。
二、群體性事件是社會沖突
群體性事件作為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其也被稱之為社會沖突。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隨著各種沖突事件的不斷發(fā)生、增長,社會沖突理論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中代表性人物有:韋伯、齊美爾、科塞、達倫多夫等。
1.齊美爾的社會沖突概念
德國社會學家奧格·齊美爾在他的社會沖突理論中更加強調(diào)社會沖突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積極作用和正功能,即社會沖突如何提高社會的團結和整合并更加注重較為緩和的社會沖突對社會的整合功能。他認為,由于社會和群體的分化及隨之而來的復雜性,沖突無處不在。相比于以往的研究,齊美爾不僅看到了社會和諧、合作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社會沖突的一面;與此同時,他不僅看到了社會沖突的消極層面,而且更加強調(diào)社會沖突的積極功能,認為通過社會沖突人們的反面觀點和負面情緒得以表達和宣泄,從而使得敵對情緒得以有效釋放和緩解,而這也有助于防止沖突上升到無法阻止或尖銳的程度,進而起到社會整合和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齊美爾的這一社會沖突觀點為后來科塞的社會沖突安全閥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2.韋伯的社會沖突概念
馬克斯·韋伯的社會沖突思想是西方社會沖突觀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析范式。他認為,社會不平等是沖突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權力、財富和聲望的高度相關性;二是報酬分配的壟斷化;三是低水平的社會流動率。他進一步指出,在一個社會當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向較高的社會位置流動的機會很少時,處于較低社會地位人們的仇恨就會聚集起來并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fā)社會沖突。與此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領袖人物和組織在社會沖突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韋伯已經(jīng)從社會制度安排出發(fā)尋求社會沖突的根源,并認為合理性產(chǎn)生了形式合理和實質(zhì)合理的沖突。
3.科塞的社會沖突概念
社會沖突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劉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中全面介紹了沖突的社會功能。他指出一個社會中壓力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程度的沖突是群體形成和群體生活得以持續(xù)的要素,沖突并非只是一個社會功能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并非僅僅具有負面效應、負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應、正功能;并進一步提出了安全閥理論,認為作為社會設置的安全閥制度可以充當不滿發(fā)泄的出口,使群體或組織間的敵對情緒得以及時排泄,而不致引發(fā)大的社會沖突,從而有效維持一個群體的穩(wěn)定。此外,他還進一步指出在一個僵化的社會里安全閥制度的建立要比一個松散的社會里更重要,因為相比于一個結構相對松散的社會,在缺乏社會沖突發(fā)生空間的僵化的社會里將會導致人們沒有足夠的情緒發(fā)泄途徑而使得不滿、敵對情緒不斷積累,而這些不斷積累的敵對情緒一旦爆發(fā)就會像鍋爐里過量的蒸汽一樣引發(fā)鍋爐爆炸,一旦爆發(fā)就會威脅整個社會結構。因此,他也強調(diào)安全閥制度必須在社會結構中制度化。科塞在總結了西美爾提出的沖突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沖突與整合相統(tǒng)一的“沖突功能主義”,認為沖突與一致都對社會具有維持、整合、協(xié)調(diào)和團結等積極功能。
4.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概念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是人們對權威與權力等稀缺資源的爭奪,因此,社會沖突是結構性的而非心理性的。具體來說,在社會中處于一定社會權力關系體系中的各種組織、群體對一定位置的競爭和爭奪是社會沖突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并進一步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不同群體和組織只有在承認雙方利益合理性的基礎上,通過提供表達和協(xié)商途徑、設立爭端處理公共機構和相應的規(guī)則,如談判、協(xié)議、制裁等制度對沖突進行調(diào)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暴力沖突或減少暴力沖突的程度,而試圖壓制和消滅沖突則是徒勞的。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社會運動概念的梳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國外對集體行動的研究主要包括社會運動說和社會沖突說。
關于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是時代和理論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離不開研究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氛圍和社會運動形勢及特征;其次,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與研究者的理論視角緊密相關,對同一種社會運動現(xiàn)象,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取向有不同的關注焦點和闡釋方向。因此,上述三種學者們關于社會運動概念的界定在反映研究者所處時代特點和理論特征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此兩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并不尋求一種關于社會運動概念的統(tǒng)一界定,而是通過對社會運動典型概念的分析為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分析工具,為科學分析我國群體性事件而服務。
國外關于群體性事件是社會沖突的研究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社會沖突功能理論和安全閥理論為典型代表。雖然,國外關于社會沖突的研究都因利益、權力和文化相互關聯(lián)的假定而缺乏研究的理論前提,同時在社會沖突的預警、防范舉措等方面的研究還不足;但是,國外學者創(chuàng)造的一些沖突解決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比如沖突疏導的方法、安全閥制度的建立等等,所有這些成果對我們研究群體性事件都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 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葛智強,胡秉誠,王滬寧,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4]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