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奉節(jié)縣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4600)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受季節(jié)性影響,其患病人群主要為5 歲以下兒童。該疾病傳染性較強且傳染速度快,因此會對患兒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學習帶來一定影響[1]。近年來,該疾病患率不斷增加,也引起了臨床上的重視,本文將探討重組人干擾素α1b 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選取2019 年1—9 月在我科室接受治療的患兒52 例,隨機其分為常規(guī)組和研究組。其中常規(guī)組采取利巴韋林治療方案,研究組采取重組人干擾素α1b 聯合炎琥寧治療方案。其中常規(guī)組有男患兒15 名,女患兒11 名,年齡區(qū)間為5 個月~5 歲,平均年齡為(2.53±1.17)歲;研究組常規(guī)組有男患兒16 名,女患兒10 名,年齡區(qū)間為8 個月~6 歲,平均年齡為(3.32±1.05)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科室確診標準;②患兒均出現程度不一的發(fā)熱、手足掌部疤疹等癥狀;③患兒家屬已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相關協議;④患兒無相關藥物過敏史與其他重大臟器疾病。
統一對兩組患兒安排檢查,針對其疾病癥狀給予相應的治療藥物。接下來對于常規(guī)組給予利巴韋林(10 ~15mg/(kg·d))進行治療,將其與一定濃度的葡萄糖溶液進行混合,進行靜脈滴注1 日1 次,5 天為1 個療程。對研究組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1b(20 萬U/kg·次)1 次/d,靜脈滴注聯合炎琥寧進行治療,先將10mg/kg 的炎琥寧與一定濃度的葡萄糖溶液進行混合,進行靜脈滴注1 日1 次,另外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 進行肌肉注射也是1 日1 次,5 日為1 個療程[2]。利巴韋林,干擾素的劑量按說明書。
1.3.1 治療效率:依照院內治療標準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其中顯效為患兒在接受治療后,體溫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潰瘍癥狀已完全愈合、皮疹大量消退;有效為患兒體溫呈下降趨勢,各類臨床癥狀有減輕跡象;無效為患兒在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所變化。
1.3.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通過臨床觀察記錄兩組患兒在在接受治療后不良反應類型與發(fā)生概率。
以SPSS19.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n/%)表示,卡方檢驗。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為92.31%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61.54%,治療效果更好,P=0.0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率比較[n(%)]
研究組患兒各類不良反應發(fā)生人數均少于常規(guī)組,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傳染疾病,其主要臨床癥狀為患兒手掌、足部等部位出現皰疹或皮疹,并伴有發(fā)燒情況。該疾病易傳染,病情變化快,如若延誤治療時間,會對患兒生命安全帶來影響。臨床上多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但藥物容易誘發(fā)其他并發(fā)癥狀,反而會延長治療時間,降低療效[3]。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效率更高,其相應不良癥狀發(fā)生概率也比較低,治療效果較好,具體原因分析如下。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傳染疾病其主要有道病毒 EV17 等病毒引起,雖然臨床上常用的利巴韋林功效較強,屬于廣譜抗病毒藥物,但是其在抑制病毒擴散的同時,會相應減少患兒體內白細胞數量,從而對其免疫系統產生影響[4]。重組人干擾素α1b 是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其生物相容性較好,在進入患者體內能與細胞表面的受體進行結合,從而抑制病毒活性,阻止其進一步復制,有效降低了患者體內病毒數量。炎琥寧是一種臨床常用藥物,在進入患兒體內后,能有效刺激其淋巴細胞、吞噬細胞的分泌量,從而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與重組人干擾素α1 一起殺滅病毒,緩解患兒癥狀,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概率[5]。
總而言之,通過對小兒手足口病患兒采取重組人干擾素α-1b 和利巴韋林聯合治療方案,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療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