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雙鑫
(遠安縣人民醫(yī)院 湖北 宜昌 444200)
肝臟與膽囊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肝膽系統(tǒng)結石是肝臟與膽囊疾病中常見的疾病類型,一旦發(fā)生會給病人生理、心理以及生活質量均造成極大的影響[1]。為此,對其實施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在治療中有效的診斷為日后治療可提供有利的幫助,在以往檢查中常用檢查方式為CT 檢查,雖然有效,但時常發(fā)生誤診與漏診的情況,為了提升檢查效果,我科室采用了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技術,并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效果,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以隨機的方式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6 月于我院進行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擴張患者84 例。男性與女性病人分別為41 例與43 例,年齡在35 歲~66 歲,平均50.5 歲±1.1 歲。病人均因黃疸、上腹部疼痛、膽絞痛等典型癥狀而入院就診,已經被診斷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
分別進行CT 檢查與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查,(1)CT 檢查:在檢查前要叮囑病人飲用500ml 的溫水,充分的充盈胃部,在15 分鐘以后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雙排)CT 對病人進行腹部平掃,設置參數(shù):管電壓110kV、有效mAs 90 ~100mAs、層厚5mm,將病人右側膈頂至胰腺鉤突下方作為查掃的范圍。(2)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查: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磁共振成像儀型號為ESSENZA 1.5T,檢查前告知病人禁食、禁飲6 小時,檢查中告知病人采取仰臥位,采用加呼吸門控、脂肪抑制、有恢復脈沖的、可變翻轉角快速自旋回波及圖像預飽和技術并運用冠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SE T2WI)行水成像,進行三維容積圖像采集,利用MIP 進行重建。掃描參數(shù):TR=2000ms;TE=516ms;讀出FOV=38cm;翻轉角160°;NEX=2;脂肪抑制為SPAIR;PAT 模式為GRAPPA,加速因子PE=3;矩陣為384×303;冠狀面掃描層厚0.9mm。在檢查完成以后將檢查數(shù)據(jù)傳送至圖像處理軟件實施后期圖像處理與檢查。
分析檢查結果。病人術后結果為金標準,從而分析CT 與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查效果。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者相比,CT檢出率較低,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出率較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方式檢查結果對比
膽總管結石在臨床治療中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屬于膽道系統(tǒng)疾病之一,同時也是肝膽外科常見與多發(fā)的疾病種類[2]。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給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人實施有效的診斷尤為重要[3]。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人檢查診斷中,影像學檢查方式為常用的手段與方法,常用方式為C T 檢查。C T 檢查能夠明確病人病灶情況,通過分析可以取得有效的診斷與檢查結果[4-5]。雖然常規(guī)C T 在檢查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因容積效應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病人檢查中發(fā)生膽總管擴張狀況及容易發(fā)生誤診情況,而且對于泥沙樣結石的特異性與敏感性較低,因此C T 檢查方式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人檢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醫(yī)學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查技術越來越成熟。通過臨床資料以及病例分析發(fā)現(xiàn),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能夠從多角度、多方面觀察病人膽道系統(tǒng)情況,能夠清晰的顯示出膽道系統(tǒng)異常,對于病人當前癥狀可以起到有效檢查與診斷。從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人角度來講,能夠清晰的顯示病人膽道系統(tǒng)圖像,進而規(guī)避漏診與誤診情況,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本文CT 檢出率較低,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出率較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雖然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出率高達98.81%,但仍有誤診與漏診的情況發(fā)生,說明在檢查中仍有需要注意以及完善的地方,比如進行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檢查中,呼吸運動與肥胖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特別注意。
綜上所述,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人檢查中,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技術可以作為首選的檢查方式,此方式應用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