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笨梢?,隨著年級的升高,書寫速度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中高段年級學生書寫任務(wù)不斷增多,書寫情況卻不容樂觀,部分學生的書寫速度處于中下水平。本文結(jié)合調(diào)查所發(fā)現(xiàn)的情況,試著初步探索行楷教學的策略,以期改善學生的書寫情況。
【關(guān)鍵詞】小學中高段;行楷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中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用“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梢?,小學生識字寫字的過渡階段要為漢字的書寫速度打下一定基礎(chǔ)。但就筆者目前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部分學生書寫的速度偏慢,有的書寫極快,但書寫質(zhì)量卻不盡如人意。鑒于此,筆者認為在中高段應(yīng)進行行楷書寫的教學。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筆者不斷尋找行楷書寫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書寫情況。
(一)明運筆,巧記書寫妙法
1.筆畫平直,減少頓筆
在學生初學楷書時,教師強調(diào)書寫遵循“頓—走—頓”筆尖運行路徑,形成左低右高之勢。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書寫練習,已經(jīng)能熟練掌握寫法。若仍要求頓筆,則無益于速度提升。在行楷教學時,應(yīng)要求學生做到下筆果斷,行筆輕快,落筆的位置、方向和長短準確到位,就可以把每個筆畫的書寫速度提升。
2.筆畫銜接,適當牽絲
蘇軾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就是說楷、行、草書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連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沒有楷書基礎(chǔ),直接寫行書、草書,就會疏于法度,流于輕滑飄浮。
練習行楷時盡量保持楷書結(jié)構(gòu),起步階段筆畫之間的銜接不宜過多,力求整潔美觀。我們可以運用一些行楷的技法,培養(yǎng)學生“筆勢連貫”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速度。
省減法:即省減字中比較次要的筆畫,變化筆畫的形態(tài),使筆姿豐富,動感加強。如“潔”字,三點水分兩筆寫,第一點斷開,第二、三點連成豎后再挑出。最后兩筆橫折、橫也可用一筆完成。
動靜法:行楷點畫組合雖不如楷書工整,但仍要求有穩(wěn)定感,貴在動中求穩(wěn),好像飛跑中的運動員,其身仍保持著動的平衡。如四點底,楷書中要寫四筆,中高年級學生可用行楷的方法寫成三點,或在一點之后寫成一曲線。用筆的流動,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造成的筆勢往來路線在紙上留下細微線條,稱為“牽絲”。牽絲在楷書里是虛的,筆斷意連,看不見的;在行楷里則虛實結(jié)合。但有些筆畫要避免牽絲,如兩點水中間不能有牽絲。另外有的學生為了刻意追求牽絲,如將“清”寫成“請”,牽絲過多反而會增加筆畫的拖沓,要注意適當運用。
3.巧用橫線格,善用方格
進入中高年級,學生往往在橫線格、方格中練習楷書,需要練習橫線格、方格章法。循著章法,才能保證書寫追求速度的同時不信馬由韁,亂寫一氣。
橫線格章法:字與字的間距應(yīng)該平均,每行字處于橫線格中間偏下些為佳,使得每個字的橫中心線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而不是以底部橫線為準。有些字有往下舒展的筆畫可以稍微出線,但是底部有橫的筆畫不可以挨著底部橫線,如“童、出、正、生”等字。
方格章法:要做到大小一致、居中,字在字格中的什么位置合適,臨寫練習中,要反復同范字比對。方格中盡量寫大一點,適宜的大小是個別主筆可以接連到方格線,其他筆畫可以很接近但不連住。如“下”字的上橫、“十”字的中橫、“直”字的下橫都是主筆,可以極力舒展,張揚放開。
(二)借技術(shù),眼觀運筆變化
1.動態(tài)演示,熟記筆順
杰出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指出,“應(yīng)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睂τ谝恍┕P畫多、易寫錯筆順的字,就可以采取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筆畫的方式,讓學生將運筆、筆順牢記于心。比如“瀾”字筆畫較多,尤其是“柬”部分,學生容易寫成“束”。因此,可以采用動態(tài)演示筆畫的方式。
2.微信推廣,強化質(zhì)量
目前,微信已成為亞洲地區(qū)用戶群體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在信息技術(shù)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切技術(shù)都可以用來為教學服務(wù),行楷教學也不例外。
微信中的“朋友圈”支持發(fā)送文字、圖片、視頻等功能,行楷書寫也可以在家進行強化。利用手機拍攝功能,家長可以將孩子的書寫過程拍攝下來,發(fā)送至“朋友圈”,好友便能欣賞到孩子的書寫。我班一位家長將孩子的寫字過程拍成小視頻上傳至“朋友圈”,引來了其他家長的點贊。點贊之余,這些家長將視頻播放給自己的孩子看,從而強化了運筆記憶,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書寫質(zhì)量。
3.借助傳屏,實時反饋
隨著無線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無線傳屏技術(shù)在近幾年已然成為電子科技公司研究的熱點。利用無線傳屏技術(shù)可以實現(xiàn)多屏互動,一屏控制多屏等。運用傳屏技術(shù)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不受電腦、屏幕等的位置限制,教師可以在教室內(nèi)靈活走動,實時將學生的書寫情況通過屏幕作出反饋。
如,在教學字的運筆時,可運用希沃同屏技術(shù),將學生完成的書寫進行拍攝、傳送。除此之外,眾所周知的QQ、微信等軟件也能達到同屏的效果??梢哉f,傳屏技術(shù)為行楷的運筆提供了更高效,更直觀的途徑。
(三)熟字帖,做到胸中有字
“胸有成竹”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可以看出,“畫竹”要把握三個環(huán)節(jié):讀竹、心竹、印竹。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橛晒P畫構(gòu)成的方塊形符號。因此,我們可以把寫字當成畫畫。再細分,把臨帖當成寫生,重在模仿。這樣一來,臨帖也有了三個環(huán)節(jié):讀帖、心帖、筆帖。
1.讀帖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貼)在墻壁上,專心致志地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所以,要仔細觀察字在方格中的高低位置、筆畫的連貫牽絲、疏密和長短等。
2.心帖
心帖是指把字或字帖不斷印入腦海,不斷調(diào)整與字帖接近,在腦海中模擬出來,并在腦海中幻筆模寫出來。
3.筆帖
就是在充分讀帖的基礎(chǔ)上,把腦海中的字或字帖嘗試在紙上寫出來。
基于此,我要求班級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規(guī)范的行楷字帖,利用每周一、周三下午的15分鐘短課,進行臨帖。在周二、四、五,布置15分鐘臨帖的回家作業(yè)。
崔巒老師曾指出:字是一個人的另一張名片,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一部分,我們要讓孩子安下心來,好好地寫字??傊?,通過有效的行楷教學指導,堅持多法并用,多管齊下,行楷教學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小學中高段學生也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楷字。
參考文獻:
[1]陳曉香.筆尖的流動呼應(yīng)[J].江蘇教育,2018.
[2]梅德剛.多措并舉教學行楷字[J].語文版小學教學,2016.
[3]譚石光.論小學中高年級行楷字教學[J].教育旬刊,2011.
[4]欽艾玲.提高小學高年段學生書寫速度的路徑探索[J].江蘇教育,2017.
作者簡介:
周波,女,1976年9月,漢,浙江寧波,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