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要]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搶話說”的現象往往令人不快。然而,不同場合不同人群,小學生“搶話說”的行為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小學生在課堂上為什么總愛“搶話說”?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學生的這種“搶話說”行為?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追本溯源,不可揚湯止沸;辯證看待,爭取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學會應變有方。
[關鍵詞] 搶話說;原因;審視;對待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各項技術的不斷革新,今天的孩子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途徑與方式越來越豐富。而很多父母受到張揚孩子個性、放飛孩子夢想的教育方式影響,讓孩子“搶話說”的現象得到了無限的釋放。即便在課堂上,“搶話說”也是家常便飯。
一種是學生搶老師的話,時不時地突然直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提問,讓老師措手不及甚至思路被打斷;另一種是搶同學的話,其他同學發(fā)言時,有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也表達出來。這兩種現象常常令老師難堪,難免會遭“白眼”或“訓斥”。其實,換個角度去看待,學生“搶話說”現象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追本溯源,不可揚湯止沸
孩子愛“搶話說”并不是這個年齡段的特性,即便是一些成年人也具有同樣的特質。其共性在于性格上往往比較自我,喜歡張揚,喜歡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從“搶話說”的結果來看,有的喜歡率先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存在嘩眾取寵的可能,但歸根結底是不懂得傾聽的重要和缺乏對他人的尊重。
學生正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求知欲和好奇心強,一些喜歡“搶話說”的孩子,他們思維活躍,想得比其他同學快,又急于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因為一時沖動或者想擺脫困境,而簡單對學生說“下次不準你搶話說”,這樣有可能會扼殺他的獨立見解、創(chuàng)新意識。
二、辯證看待,爭取揚長避短
在學生“搶話說”時,既有緊跟授課內容的話語,也有與授課內容毫不相干的發(fā)言,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搶話說”的學生,讓其回歸到幫助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和促進教學效果上來,而不是一味地放縱他們,導致課堂無序,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強調課堂紀律,抹煞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扼殺學生靈活性、跳躍性思維。
1.掌握時機,充分激發(fā)孩子積極思考
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簡單真摯而不失童真與天性,正是這種獨有的特質,使得他們充滿孩童特色的言語成為活躍課堂氣氛的“潤滑劑”。
例如,筆者在教學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時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恐龍知識的了解參差不齊,但幾乎所有學生對恐龍充滿好奇。當筆者講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時,一個學生突然搶話說:“老師,這我知道,我最喜歡恐龍!”全班學生立即把目光對準了他。開始筆者很生氣,但仍決定停下來,將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展開討論:“如果你是恐龍化石展覽的小小講解員,你會如何向大家介紹恐龍?”“搶話說”的那個學生便開心地向同學們講他所知道關于恐龍的知識。班上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思維也活了,接下來的授課效果超過我的預期。自此以后,筆者再也不輕易打斷學生的“搶話”,而是反思教師如何利用好學生“搶話說”,讓它成為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催號角”。
2.循循善誘,借勢助推孩子品德教育
當學生上課“搶話說”的時候,對于負面的“搶話說”則要適當掌控。例如,筆者在講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扁鵲治病》這篇課文時,剛講了個開頭,“我知道!我早就看過啦!”學生搶話說。筆者決定先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暫時滿足他小小的展示欲:“好啊,那么這個故事就由你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雖然這個學生講得不夠精彩,但是筆者仍然先給予適當的鼓勵,再加以補充。
接下來,筆者問:“蔡桓侯如果之前能夠尊重扁鵲這樣的名醫(yī),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及早治療還會病死么?”“不會”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澳俏覀冊谏詈蛯W習中應該不應該學會尊重父母、老師,尊重同學和他人呢?”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后,筆者順勢而為:“在別人發(fā)表講話的時候,你要學會傾聽,傾聽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上課用心聽講也是對老師的尊重,老師耐心聽同學們發(fā)言也是對同學們的尊重,老師講課時,同學們要發(fā)言應該先舉手,對嗎?”學生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一次“挑戰(zhàn)性”的“搶話說”成為筆者這堂語文課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既沒有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又教育了學生學會尊重。
三、因勢利導,學會應變有方
“搶話說”的處理并不局限于限制和規(guī)定,如果縱容所有學生“搶話說”,課堂將一片混亂,而簡單的限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提前預習和課外拓展。那么,該怎么正確對待學生的“搶話說”現象呢?
1.關鍵時刻學會收攏
“搶話說”的學生多數是因為希望受到老師的關注,也是他們對授課內容有濃厚興趣,愿意向同學們展示自己才華的一種表現。如果教師能從正面引導,就可以充分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活躍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2.不避尷尬回天有術
雖然有時候“搶話說”的學生會讓你出其不意,會讓你瞬間尷尬,但有時候也會產生“鲇魚效應”。例如,在教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時,筆者講到作者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大詩人,人稱“詩仙”,同一時期的杜甫則被稱為“詩圣”時,“搶話說”積極分子小張說:“老師,詩仙和詩圣哪個更厲害?”此語一出,教室里便熱鬧起來。筆者積極回應:“這個問題很好,大家回家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下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好嗎?”第二天上課,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把自己所查閱的資料向全班同學展示,不僅討論了李杜的風格、特色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還拓展了大李杜、小李杜的相關知識。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回避學生的提問,而是通過傾聽,讓學生把未知的內容呈現出來。同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課后自主探究,促進了課內深度學習的發(fā)展。
3.合理安排張弛有度
“搶話說”雖說有利有弊,但教師也不能完全聽之任之,否則真會導致課堂紀律混亂。教師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明白:課堂的精講部分有難以理解的內容,有爭議的內容,有思路、方法不一致的內容,這時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緊張之中,也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此時可以不通過老師指名回答,想答即答。在保證班級回答有序的前提下可以“搶話說”,這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思維是十分有益的。
對待“搶話說”現象,教師更多的應該是肯定、引導、鼓勵,而不是厭煩,更不是斥責。我們要充分利用“搶話說”這一活躍課堂的因素,使它成為達成教學目標的催化劑,讓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靈感迸發(fā)出新的火花,從而帶動不“搶話說”的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語文課堂有趣、有序、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駱伯巍,張克勤. 課堂教育心理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陶本一.談談作文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