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中國正加速融入世界,境內外籍人士、外籍居民聚居區(qū)逐漸增多,境外中國公民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在此背景下,一旦發(fā)生災難等突發(fā)公共事件,克服語言障礙,保持信息溝通至關重要,相關的應急語言服務應成為應急管理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2020年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語言服務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與不足,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建設成果的契機。文章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討論了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現(xiàn)實迫切性,主張做好機制體制規(guī)劃、語種(方言)規(guī)劃、人才規(guī)劃、技術規(guī)劃、行業(yè)規(guī)劃以及公眾(社區(qū))教育規(guī)劃,在災前預防、災中響應、災后恢復不同階段,發(fā)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yōu)勢,全面提升我國應急語言服務能力,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建設現(xiàn)代化。
關鍵詞 ?應急語言服務;應急語言規(guī)劃;應急語言能力;語言服務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 (2020) 06-0088-09
DOI ?10.19689J.cnki.cnl0-1361/h,20200609
一、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國際交往日趨頻繁,中國進一步加速融入世界。境內,中國對外籍人士的吸引力持續(xù)增強,外國居民聚集區(qū)越來越多,多語、多元文化社區(qū)融合并存;境外,勞務輸出、留學進修、出國觀光等國際交流活動日趨頻繁,中國公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無論境內境外,各種自然災害等突發(fā)公共事件時有發(fā)生;危機時刻,信息就是生命,有效交流意義重大,應急語言服務被提上議事日程,這對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抗疫,應急語言服務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李宇明2020a):對內協(xié)助外籍人士溝通交流,宣傳防疫知識,翻譯物資術語,架設醫(yī)患(方言)交流橋梁;對外發(fā)布疫情動態(tài),與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講述中國抗疫故事。與此同時,本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應急語言服務的諸多漏洞與不足(王立非2020):部門之間缺乏協(xié)調,效率低下;指揮部臨時“喊話”求助,志愿者倉促上陣;對外信息發(fā)布滯后,“信息疫情”充斥網絡。這些問題說明我國應急語言服務建設不到位,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應急語言規(guī)劃刻不容緩。
應急語言服務指的是在自然災害、危機沖突等緊急情境下,為語言特需人群提供語言援助,消除隔閡,增進交流,化解危機的工作。應急語言服務具有跨學科、跨行業(yè)的特點,涉及語言、翻譯、心理咨詢、危機應對、輿情管控、公共關系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需要多個部門協(xié)調配合,統(tǒng)一行動(滕延江2020)。應急語言服務是檢驗國家應對突發(fā)事件,引導輿論導向,維護社會穩(wěn)定,樹立國家形象等多方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
世界發(fā)達國家,特別是多語國家,通過頒布政令統(tǒng)籌應急語言服務工作,確保應急信息傳遞渠道暢通。美國2016年出臺《語言可及計劃》(Language Access Plan);英國2016年頒布《應急管理中的人為因素》(Human Aspect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新西蘭2015年開始實施《國家民防與應急管理計劃》(National Civil Defens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對應急語言服務做出了具體要求。2017年,日本政府發(fā)布《日本災難管理白皮書》(White Paper: Disaster Management in Japan),更是把應急語言服務擺在了突出位置,提出借助高科技,謀劃“災難自動語言解決方案”。具體到我國,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應急服務體系建設,應急語言服務、應急語言人才隊伍建設已被納入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秶抑虚L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和《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都明確提及,建立應急和特定領域專業(yè)語言人才的招募儲備機制,為大型國際活動和災害救援等提供語言服務,提升語言應急和援助服務能力。
危機時刻,清晰、簡潔、準確、及時的溝通至關重要((OBrien 2020)。當前,學界對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討論還不多見,僅有的研究也局限于介紹個別國家的經驗,如滕延江(2018)討論了美國的應急語言服務工作,為我們了解應急語言提供了啟示,但該文缺少對中國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問題的探討。此外,部分學者討論災難語境下的語言服務,也對應急語言服務有一定的啟示意義(OBrien et al.2018;。OBrien 2020)。然而,針對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討論還不夠深入(王立非2020)。眾所周知,應急語言服務需要合理調度,積極應對,有效援助:災前預防、災中救助、災后安撫,必須做到有序、有效、有的放矢(Alexander 2016)。鑒于此,本文結合我國語境,提出做好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科學應對突發(fā)事件,提升公眾的社會服務獲得感,體現(xiàn)大國擔當,助力國家形象。文章主要圍繞以下3個問題展開討論:(1)開展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現(xiàn)實必要性;(2)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內涵;(3)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實施的保障機制。簡言之,應急語言服務,未雨綢繆,規(guī)劃先行;一旦需要服務,須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用,用之有效”,確保公眾生命安全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
二、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現(xiàn)實必要性
全球化時代,突發(fā)公共事件大都具有多語性質(Munro 2013)。語言是人際溝通的媒介,災難危機時刻,由于語言障礙,多語人群(含方言)通常是受害人群中的弱勢群體(以下簡稱“語言弱勢群體”),特別需要應急語言服務來克服語言障礙(Uekusa 2019)。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現(xiàn)實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層面。
首先,多語人群增多的現(xiàn)實需求。新時代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持續(xù)攀升,來華經商、觀光游覽、留學交流、工作定居的外籍人士不斷增多,部分城市已經出現(xiàn)了外國居民定居的多語、多元文化社區(qū)(俞瑋奇,等2016;周玉品2019);個別農村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了外籍新娘村(黃宏,謝棟2014)。這些群體的漢語語言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母語也并非都是英語,通過漢語或英語跟他們交流并不現(xiàn)實。語言問題會直接影響外籍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國家安全,現(xiàn)實意義重大(李宇明2010)。盡管有學者呼吁做好多語社區(qū)的語言規(guī)劃,提供必要的語言服務工作(束定芳2012),但針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語言服務還少有論及。只有做好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工作,實施語言安全預警,才能在一旦發(fā)生危情時,迅速反應,確保及時化解危機(滕延江2018)。
其次,國家“走出去”戰(zhàn)略的迫切需求。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居民收入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yè)到境外投資興業(yè),勞務輸出、出國觀光、留學人員數量不斷攀升。《中國游客出境游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公民的出境人數近1.5億人次;①《中國留學白皮書》也顯示,2018年有66萬余人出國留學②。中國公民境外活動給他們自身的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身在海外,由于語言、文化風俗的差異,難免有交流上的困惑,很容易產生誤解或者沖突,甚至危及生命。應急語言服務不但為境內人士提供服務,借助現(xiàn)代網絡科技,也為境外的中國公民提供語言服務,體現(xiàn)國家擔當。同時,隨著中國承擔國際義務的增加,中國海外救援、海外維和以及巡航任務日趨頻繁、復雜,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各種不測情況隨之增多,軍事上的應急語言服務建設工作應該擺上議程,提升軍隊的應急語言能力已經刻不容緩(張?zhí)靷?016)。簡言之,中國公民的境外活動更加突顯了做好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迫切性。
①詳見《中國游客出境游大數據報告》,https://www.travelweekly-china.com/73800。
②詳見《中國留學白皮書》,http://www. 199it.com/archives/878161 .html。
再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國家形象的目標需求。語言障礙會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心(Uekusa 2019)。危機時刻,及時、高效傳遞救助信息關乎生命(McKee 2014;。OBrien et al. 2018)。然而,無論是境內的外籍居民,還是境外的中國公民,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如果自身外語能力不足,就會產生焦
慮和自卑感,承受巨大身心壓力。Uekusa(2019)指出,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對美國境內拉美族裔人群的打擊要比其他種族社區(qū)的打擊更大,這是因為幾乎所有風暴警告都用英語廣播,由于語言障礙,導致許多講西班牙語的拉丁裔居民無法及時撤離。災難面前,語言弱勢群體由于語言、文化、社交圈子等多種因素限制,如果沒有應急語言服務,他們難以獲得災情通報和指令信息,無法與當局溝通,及時轉移,獲得救助。毋庸置疑,人類處于同一個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災難危機面前,不應區(qū)分種族、語言、文化等外在身份符號,應該團結一致,幫助語言弱勢群體做好信息服務,體現(xiàn)大國擔當,打造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內涵
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是語言生活規(guī)劃的組成部分之一(李宇明2020a),事關公眾生命安全、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形象。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已經引起國家重視,列入了《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議題,但現(xiàn)實中,無論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針對應急語言規(guī)劃建設的討論還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探討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內涵與實質,為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決策提供參考。
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核心問題是在緊急情境下為語言弱勢群體提供語言服務。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人需要應急語言服務,需要哪些語種服務,如何提供應急語言服務,如何保證應急語言服務的質量等問題。針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王立非(2020)倡議加緊制訂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從制度規(guī)劃、管理規(guī)劃、資源規(guī)劃以及志愿者行動規(guī)劃4個方面提升應急語言服務能力,為我們了解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的本質提供了參考,但其論述較為簡單。我們認為,結合我國國情,當務之急是統(tǒng)籌國家、行業(yè)組織、個體等各方關切,從宏觀的頂層設計到微觀的基層公眾教育,全面提升國家的應急語言能力。具體說來,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需要做好機制體制規(guī)劃、語種(方言)規(guī)劃、人才規(guī)劃、技術規(guī)劃、行業(yè)規(guī)劃以及公眾(社區(qū))教育規(guī)劃。
(一)機制體制規(guī)劃
面對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國家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制訂應急語言服務機制體制規(guī)劃,整合、協(xié)調國家、地方、行業(yè)組織、個體層面資源力量,積極應對。目前,針對突發(fā)事件,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但該體系尚缺乏國家突發(fā)事件應急語言元素(方寅2018)。王立非(2020)建議,由國家語委牽頭,制訂國家、省、市三級應急語言服務管理規(guī)劃,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業(yè)界學者等多方協(xié)同、權責明晰的語言應急組織體系、服務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也有學者指出,國家需要成立專門的應急語言服務管理機構,統(tǒng)籌各方工作。一旦發(fā)生突發(fā)公共事件,立即啟動應急語言服務預案,做到跨部門、跨系統(tǒng)聯(lián)動,共享信息資源,健全應急語言服務管理一體化能力,集中處理語言信息,統(tǒng)一調配語言服務人力資源(李宇明2020b)。
國家成立專門應急語言服務機構,可以統(tǒng)籌應急語言使用標準、術語規(guī)范、譯名翻譯原則等內容。例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人類面對未知的病毒,其命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等污名化名稱甚囂塵上,嚴重誤導公眾的認知。這種語言歧視現(xiàn)象轉移視線,將醫(yī)學突發(fā)事件貼上政治標簽,誹謗詆毀,容易產生新的信息疫情。該現(xiàn)象說明應急語言服務機制體制規(guī)劃的重要性,面對新事物,相關機構需提前做好預案,在術語名稱的使用上必須小心謹慎,避免局勢惡化(方寅2018)。另一方面,一旦出現(xiàn)術語命名不當現(xiàn)象,相關部門應做好應急準備,引導輿論,防止事態(tài)擴大化,維護國家良好形象。由此,公共事件術語命名并非簡單的語言文字工作,而是會影響公眾風險感知與社會穩(wěn)定的大事(王立非2020)。
(二)應急語言語種(方言)規(guī)劃
應急語言語種規(guī)劃針對的是那些應該被納入應急語言管理體系的語言種類,要做好與其相關的人才及資源儲備工作。從我國的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應急語言種類除了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語言”,“一帶一路”國家語言,周邊鄰國語言,境內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方言之外,還要做好社區(qū)語言的調查工作(沈騎2016;趙蓉暉2010)。例如,平時對外籍居民社區(qū)進行語言普查,掌握本轄區(qū)內居民構成成分;在不侵犯居民隱私的前提下,房屋產權單位(或房主)有義務提供租(購)房人的語種及語言能力信息。此外,我們建議人口經濟普查時增加語言信息普查項目,了解語言特需群體的語言水平、溝通能力,包括國際通用語英語的水平。據此預判他們的應急語言服務所需,有針對性提供相應語種儲備,確保危機時刻有效溝通。
(三)人才規(guī)劃
人才規(guī)劃針對的是應急語言服務的“提供者”,即關鍵時刻,誰來提供應急語言服務。從國際經驗來看,發(fā)達國家多采用招募志愿者為國家服務的模式。例如,美國的國家語言服務團,面向本國公民招募,自愿參與,經過語言選拔測試,進入人才儲備庫。危機時刻,進行語言匹配,在征得志愿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語言服務工作(張?zhí)靷?016)。語言志愿者參與救援的模式,一方面為公民提供了服務國家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為志愿者提供了鍛煉自身業(yè)務能力的實習機會。該項目運行至今已有十余年,成本低,效果好,滿足了國家的應急語言服務需求。據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后,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師生,協(xié)同留學生、醫(yī)護人士及專業(yè)翻譯工作者,臨時組建了應急語言服務小組。他們完成了多項海外捐贈物資產品標準及使用說明的譯校工作,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引起中央電視臺的關注報道。①該事例說明,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建設需要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協(xié)調各方力量,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訓工作,關鍵時刻發(fā)揮大作用(王春輝2020)。
①《央視點贊松江學子,志愿翻譯讓海外援助盡快用于抗疫一線》,搜狐網,2020年2月12 H , https://www.sohu.eom/a/372358372 120209938。
應急語言服務技術規(guī)劃研究的是如何借助高科技,開發(fā)利用語言服務程序或資源集成平臺,高效服務于應急語言救援工作。雖然面對面進行應急語言服務便捷高效,但現(xiàn)實中,受諸多因素限制,本地或外地語言志愿者難以快速到達災區(qū)現(xiàn)場,難以實現(xiàn)面對面語言服務(Munro 2013)。由此,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通過電腦軟件或者應用程序提供語言服務就十分必要。Hunt et al.(2019)指出,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救援中,信息技術在人員定位、遇難者搜尋、對外聯(lián)絡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給現(xiàn)代救援提出了新思路。另一方面,由于語言障礙,科技應用不夠。緬甸若開邦(Rakhme)地區(qū)的種族沖突中,許多羅興亞(Rohingya)難民沒有及時獲得救援關鍵信息,無法做出明智選擇,造成嚴重后果(Hunt et al. 2019)。此外,日本政府已經意識到危機時刻現(xiàn)代高科技的重要作用,投入開發(fā)一些語言翻譯程序或者手機應用程序,推薦給居民,居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這些服務,逐步向自動應急語言服務方向努力。雖然目前這些翻譯程序軟件應用的質量可能還有待提高,但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推進,未來可期。由此,做好應急語言服務技術規(guī)劃工作,優(yōu)化資源,確保危機時刻的高效、高質量語言服務。
王立非(2020)指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暴露出的一個突出短板是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做好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現(xiàn)代高科技的支持,例如,開發(fā)建設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專業(yè)領域語料庫和術語知識庫,收集、處理相關資源信息,這不僅方便查詢檢索,也有利于擴充機器翻譯語料庫,增強機器記憶力,提升譯文翻譯質量(Obrien 2020)。其次,利用科技力量規(guī)劃建設應急語言服務專家人才數據庫,儲備人力資源,成為連接國家、行業(yè)組織與個人的紐帶,加強語言服務人才的交流,逐步完善應急語言服務行業(yè)標準,強化志愿者語言水平,推進應急語言服務質量體系建設(滕延江2020)。
(五)行業(yè)規(guī)劃
應急語言規(guī)劃不能缺少具體行業(yè)部門的規(guī)劃,因為不同部門的專業(yè)領域相差迥異,所需資源與人才也不盡相同,各個行業(yè)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好自己行業(yè)的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確保災難事故發(fā)生時迅速響應。例如,我國是一個地震、臺風、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極端天氣頻發(fā)國家,相應地,地震、氣象、水利等行業(yè)部門需要做出本行業(yè)規(guī)劃,對所需人才、社會資源做好預判,甚至有意識培養(yǎng)這方面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再比如,交通運輸部門(民航、公路、鐵路、水運)需要結合自身行業(yè)特點,提前做好防災宣傳,提高公眾防災意識,提出應急措施,確保一旦發(fā)生事故能及時響應。
(六)公眾(社區(qū))教育規(guī)劃
做好公眾(社區(qū))應急語言教育規(guī)劃,提升公眾的應急語言能力十分必要,即在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利用語言(文字)資源提供語言應急援助的能力(王輝2020 : 8)。應急語言服務不僅僅局限于災害發(fā)生時的應急響應,災前預防教育十分必要。應急語言服務要下基層,進社區(qū),通過多渠道開展公眾應急語言教育,包括普通話、“簡易漢語”、漢語方言、民族語言、外語及其他語言特需群體的教育(李宇明2020b)。同時,提倡語言志愿者與語言弱勢群體交流:語言服務志愿者可以獲取服務對象的背景知識,語言特需群體也可以對翻譯質量做出反饋,確保危機時刻的服務質量(OBrien et al. 2018)。這種公眾(社區(qū))應急語言教育,一方面,使得災害預防信息可及;另一方面,鼓勵公眾(社區(qū)居民)評價防災信息翻譯質量,提升公眾的自尊感與能動性。
四、應急語言服務建設的原則和保障機制
應急語言服務,歸根結底是一種用戶與提供方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其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使用者的滿意度。應急語言服務工作壓力大、要求高、流動性強,很難追蹤服務質量。為了保障應急語言規(guī)劃落到實處,現(xiàn)實中,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規(guī)劃取得成效。
(一)人才建設的“招募-培訓-實戰(zhàn)”三位一體原則
應急語言服務體系建設,人才是關鍵。由于災難危情的突發(fā)性、不確定性,限于人力財力,組建一支專業(yè)常規(guī)隊伍并不現(xiàn)實,我們建議采用其他國家的經驗,組建應急語言服務團,采用應召服務的方式,從招募、培訓、使用不同環(huán)節(jié)做好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管理工作。根據我國國情,應急語言服務并非常規(guī)服務,建議采用“招募-培訓-實戰(zhàn)”的方式儲備人才。招募人才除了外語水平之外,也可把英語能力作為語言考核指標之一。這是因為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還是很好的語言中間媒介。為了穩(wěn)妥起見,建議在部分地區(qū)先試先行,挖掘民間語言資源,積累經驗,逐步推開。此外,招募好志愿者之后,建議增加平時業(yè)務培訓的環(huán)節(jié),做好人才資源儲備。例如,通過網絡或者現(xiàn)場形式,讓志愿者有機會坐到一起,接受災難應急管理教育,了解相關應急、職業(yè)道德知識。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建議根據志愿者專業(yè)興趣、專長領域,做好應急語言服務的認領工作。例如,如果一個人對氣象領域感興趣,可以讓他專門鉆研該領域的知識、法規(guī)、國際組織聯(lián)絡、行業(yè)標準等專業(yè)知識,確保服務質量。簡言之,建立語言服務的志愿者隊伍有利于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發(fā)揮公民為國家服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搭建“個體-社會”一體化的語言服務體系。
(二)應急語言服務中的防控結合原則
應急語言服務同應急管理一樣,涉及災前預防、災中響應、災后心理撫慰全部流程,并不僅僅局限于突發(fā)事件的現(xiàn)場救援環(huán)節(jié)(Alexander 2016)。據此,應急語言服務工作重心也可以前移:平時做好區(qū)域內的人口情況調查,摸清居民的語言地圖;通過電臺、報紙、宣傳冊以及社交媒體進行防災宣傳教育,掌握居民小區(qū)的文化、宗教、語種數量,采用適宜的方式向多語人群介紹災害預防信息?,F(xiàn)實中,外籍居民可能有一些防災常識,但不同文化對危情的理解往往會有偏差,應急語言服務工作還要做好文化調適工作。
災難響應階段是應急語言服務最為繁忙的階段,民眾需要得知撤離路線、轉移地點、飲食供應點、避難場所位置、醫(yī)療救助等信息。這些工作需要在平時做好應急演練,有備無患。再有,突發(fā)事件后一些國際救援組織也會從海外飛抵災難現(xiàn)場,協(xié)助救援;他們也需要語言服務才能開展工作,唯有平時做好應對方案,才能保證危機時刻高效有序地應對。
(三)簡化原則與技術支持原則
語言服務涉及語言間的轉換問題,這里需要對語際翻譯和語內翻譯做出區(qū)分。語際翻譯指的是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該類型的翻譯討論較多,需要考慮文化因素,采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做到信息得體準確。語內翻譯涉及一種語言信息的重新釋義(含方言),把復雜句式釋義為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應急語言服務需要考慮居民的文化水平,采用公眾可理解的方式,少用書面語言,必要時采用圖片、簡單的素描說明等手段傳遞信息。例如,災后需要對核心區(qū)域進行衛(wèi)生防疫處理,必須讓民眾知曉消毒藥品的名稱、作業(yè)時間以及可能的危害等;居民只有了解詳情,才會理解與配合工作。這些信息盡量少用專業(yè)術語,少用被動語態(tài),多用短句,如果可能,輔以圖示,最大限度增強語言的可及性(Hunt et al. 2019)。簡言之,簡潔規(guī)范的語言是應急語言服務的核心。
高科技手段在災難救援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OBrien(2020)提出應急語言服務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發(fā)展機器翻譯,提升翻譯水平。例如,語言服務提供商Translation Memory和Translators without Boarder已經涉足機器翻譯,但機器翻譯應用于應急語言服務現(xiàn)場的情況還比較少見。Hunt et al. (2019)指出,應急語言服務借助技術,需要平時做好語言素材儲備。這是因為機器翻譯通常依靠系統(tǒng)中已經存儲的數字化文本來處理語言,如果系統(tǒng)里面沒有這方面的素材,那譯文的準確度就難以保障。因此,平時進行突發(fā)事件應急語言演練、擴充翻譯記憶庫(translation memory)以及詞匯表應用程序等語料庫非常必要(OBrien 2020)。另外,突發(fā)公共事件或自然災害可能導致斷電、斷網,甚至廣播電視信號系統(tǒng)中斷,這對技術的應用也提出了挑戰(zhàn),技術規(guī)劃也需要對此做好預案。
(四)應急語言服務的倫理原則
語言溝通不暢容易造成誤解甚至危及生命的嚴重后果。然而,應急語言服務可能會面臨一些非語言倫理因素。Santos-Hemandez & Morrow(2013)注意到由于語言障礙,一些非法滯留在美國的拉丁裔工人對颶風的潛在危險性估計不足,颶風來臨之際,無法對是否進行緊急轉移做出正確決定。這里面既有語言文化的因素,同時還有他們的身份問題,他們可能有意避開與政府打交道,擔心個人信息暴露遭到遣返。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語言服務提供者,如何在兩難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獲得救助;還是主動舉報他們的非法身份問題。這值得每一位從業(yè)者思考。再比如,一些通過非法渠道進入境內的女性,因為婚姻關系留在了當地。危機情況下,這些女性也是邊緣化人群,他們由于語言問題,大都缺乏自信,加之身份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語言求助服務(Uekusa& Sunhee2018)。
志愿者本人倫理問題。如果志愿者水平不高,語言服務質量較低,甚至出現(xiàn)嚴重錯誤怎么辦?志愿服務不代表他們有能力進行服務。此外,有的志愿者同意到現(xiàn)場進行語言服務,萬一無法到達指定位置,這種情況如何操作?毫無疑問,志愿者是一支龐大的隊伍,素養(yǎng)參差不齊:他們中間既有專業(yè)的職業(yè)翻譯者,也有沒有任何訓練與從業(yè)經驗的人士(Hunt et al. 2019)。
此外,社會倫理問題。語言服務是一項耗費時間與資源的工作(Hunt et al. 2019)。有時候,政府機構可能優(yōu)先考慮其他救援措施,而將語言服務置于不重要的權重層面。Sandvik, Jacobsen & Macdonald (2017)指出,危機期間,由于語言服務可及性的影響,不同地區(qū)的信息分配是不平衡的,信息不平衡容易導致救援不平等現(xiàn)象。因此,應急語言服務不應僅從效率、成本等方面進行衡量,而將其視為與多語社區(qū)各類群體建立信任、維持良好關系的契機。語言服務志愿者要尋找機會走近語言弱勢群體,“傾聽”他們的故事,進行“跨文化敘事交流”?(Footitt 2017: 521)。
倫理問題,無論是志愿者個體還是社會集體,是保證與語言群體有效交流、互相理解、增進互信的基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避免造成誤解甚至產生新矛盾(Brun 2016)。
五、結語
當前,全球化與城市化加速推進,跨國交往日趨頻繁,境內外籍人士越來越多,境外中國公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國作為負責大國承擔的國際義務逐步增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各種突發(fā)公共事件都對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多語多元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使得應急語言服務工作已被納入國家戰(zhàn)略議程。王春輝(2020)建議,相關部門盡早建立“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語言應急機制和預案”,重視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應急語言處置問題,實施應急語言服務。應急語言服務建設事關人民幸福指數、國家對外形象。我們要提前進行語言資源調查,組建志愿者隊伍,建立共訓共練、救援合作機制,做好防災救災工作,保護公眾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些都需要首先做好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
參考文獻
方寅 ?2018《實現(xiàn)“通事”與“通心”,提升突發(fā)事件語言應急能力》,《人民日報》3月9日第07版。
黃宏,謝棟??2014《異國良緣還是欺詐陷阱》.《浙江日報》5月15日第20版。
李宇明 ?2010《中國外語規(guī)劃的若干思考》.《外國語》第1期。
李宇明 ?2020a《提升語言能力助力國家發(fā)展》,《人民日報》2月21日第20版。
李宇明??2020b《重視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語言應急問題》,《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2期。
沈騎??2016《“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語言安全戰(zhàn)略》,《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2期。
束定芳??2012《中國外語戰(zhàn)略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滕延江 ?2018《美國緊急語言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啟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
滕延江??2020《應急語言服務:研究課題與研究范式》,《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期。
王春輝??2020《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語言應急與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第3期。
王輝 ?2020《發(fā)揮社會應急語言能力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作用》.《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2期。
王立非 ?2020《面對新冠疫情,應急語言服務不能缺位》,錦州新聞網,2月26日, http:/mlzg.1m3d.comhtml/2020/1m3d_business_0226/522994.html。
俞瑋奇,王婷婷,孫亞楠 ?2016《國際化大都市外僑聚居區(qū)的多語景觀實態(tài)——北京望京和上海古北為例》,《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張?zhí)靷??2016《美國國家語言服務團案例分析》,《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5期。
趙蓉暉 ?2010《國家安全視域的中國外語規(guī)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周玉品 ?2019《廣州市上下九步行街語言景觀研究》,《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第3期。
Alexander, D. E. 2016. How to Write an Emergency Plan. Edinburgh: Dunedin Academic Press.
Brun, C. 2016. There is no future in humanitarianism.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7(4), 393-410.
Footitt, H. 2017. International aid and development. Language andInteFcultuFal CoiTiimimcation 17(4), 518-533.
Hunt, M, S.P. Cadwell, et al. 2019. Ethics at the inter section of crisis translation and humanitarian innovation. Jour-
nal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1(3), 23-32.
McKee, R. 2014. Breaking news: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n television during natural Disasters. Interpreting 16(1), 107-130.Munro, R. 2013. Crowdsourcing and the crisis-affected communit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16(2), 210-266.
O^Brien, S. 2020.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In M.。^Haga^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O^Brien, S., F. Federici, P. Cadwell, et al. 2018. Language translation during disas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national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31, 627-636.
Sandvik, K. B, K. L. Jacobsen & S. M. McDonald. 2017. Do no harm: A taxonomy of the challenges of humanitarian experi-ment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99, 319-344.
Santos-Hernandez, J. M. & B. H. Morrow. 2013.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 Deborah, K. Thomas, D. Phillips, E. Lovekamp& A. Fothergill (eds.),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s, 2nd edn. Boca Raton, London and New York: CRC Press.
Uekusa, S. 2019. Disaster linguicism: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disasters. Language in Society 48(3), 353-375.
Uekusa, S. & L. Sunhe e. 2018. Strategic invisibilization, hypervisibility and empowerment among marriage-migrant women inrural Japan. Journal of Ethmc and Migration Studies (1), 1-18.
責任編輯:韓暢
本期“專題研究: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yè)”欄目由王暉組稿;“專題研究:語言與貧困”欄目由王春輝組稿;英文摘要由李嵬、周明朗、趙守輝、閻喜、尚國文譯審,方小兵終校英文內容。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