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瀟瀟 曾義雪 黃健強
【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與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動脈狹窄的關系。方法 將醫(yī)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未伴有頸動脈狹窄)與研究組(伴有頸動脈狹窄)各100例。兩組均行超聲檢查,比較兩組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結果 研究組頸動脈PSV、EDV明顯低于對照組,RI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顱內動脈狹窄的預測顱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慢性精神分裂癥;動脈狹窄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精神疾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動脈硬化的幾率顯著增加,而動脈硬化為動脈狹窄的主要發(fā)生原因[1]。由于常規(guī)的頸動脈超聲無法直接顯示出患者的狹窄部位,因此診斷價值不佳。由于顱內動脈狹窄患者會影響顱動脈血流動力學。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頸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與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動脈狹窄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醫(yī)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未伴有頸動脈狹窄)與研究組(伴有頸動脈狹窄)各100例。研究組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40~80歲,平均(59.25±8.51)歲;病程4~10年,平均(5.29±1.50)歲。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41~82歲,平均(59.33±8.56)歲;病程4~12年,平均(5.31±1.52)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者[2];②自愿入組進行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頸部血管進行檢查,設置頻率為3~8 MHz,線陣探頭;采集頸總動脈(CCA)中部、ICA遠端、VA椎間孔段的多普勒頻譜。
1.3 觀察指標
測量指標為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數(shù)(RI)。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20.0軟件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和x2檢驗獲得統(tǒng)計值;計量資料以(x±s)和t 檢驗獲得統(tǒng)計值;P<0.05為數(shù)據(jù)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PSV、EDV 更低,RI 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精神性疾病,該病病程較長,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研究顯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用藥后,其頸動脈狹窄的發(fā)生幾率升高[3]。頸動脈超聲作是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廣泛應用在頸動脈斑塊及狹窄程度評估中,可通過分析血流動力學對患者顱內動脈狹窄進行診斷。
綜上所述,頸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情況能夠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動脈狹窄進行準確的預測,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麗,汪 旭,郝 新,et al.顱外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與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動脈狹窄的關系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02):79-82.
[2] 薛 恒,王金銳.顱外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的超聲評估與顱內動脈狹窄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6,25(6):4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