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芳
[摘要]:在這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碎片化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并存,真相與虛假難辨。只有成為專家型新聞工作者,以牢固扎實的新聞理論作基礎,掌握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和藝術,并且熟練通曉新型傳播手段和技術,博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長,做好新聞傳播工作。
[關鍵詞]融媒體;專家型記者;新聞價值
互聯(lián)網的興起改變了傳播的渠道與方式。如今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交相輝映,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全球傳媒業(yè)的潮流。他們的融合、互補發(fā)展對采編方式、傳播渠道、產品形態(tài)、產品內容等等方面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新聞媒體工作者要寫出有見地、有洞察力、有深度的新聞報道,除了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之外,還需要把大數據、云計算等現(xiàn)代化技術運用于8常的新聞采編工作,并善于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傳播、互動,與讀者建立關聯(lián),滿足他們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作為新聞工作者,立足當下,應該積極求變。在心態(tài)上要“刷新”當前的媒體傳播方式,在實踐中勤思考多動腦,提升專業(yè)技能,完善知識庫。因此,研究如何成為專家型記者,以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是一項有意義的課題。
一、融媒時代凸顯專家型記者價值
隨著互聯(lián)網和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在全球范圍內,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傳播形態(tài)不斷拓展與豐富,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有了新的變化和發(fā)展。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說:“我們選擇媒介的依據是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延伸我們生物有機體傳播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維持我們面對面交流的能力或者技術傳播的能力。”
融媒體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平臺、技術、內容、渠道、傳播、智慧、用戶、運營、智能化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技術的發(fā)展勢不可擋,在傳播技術不斷更新升級的過程中,如果媒介沒有與時俱進,就容易被時代和受眾所淘汰。
隨著“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等傳播媒介的快速崛起,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如亂花迷眼。不僅渠道越來越多,而且方式越來越便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事實未經甄別,只要輕輕一點屏幕,讓信息如子彈一樣飛出去,讓人無法辨別真假。在“效率就是生命線”的今天,人們獲取事實真相的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舉個例子,我們現(xiàn)在“刷屏”獲得的某條資訊,往往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遇到“多次反轉”,各方主角粉墨登場,利用傳播渠道自說自話,讓讀者一頭霧水,陷入“真假難分”的泥沼,這并非融媒體時代的個案。在這種境況下,更加凸顯專家型記者的稀缺和珍貴。
融媒體時代,“快”成為各大媒體競爭的不二法寶。然而,“短平快”的淺顯報道已經無法體現(xiàn)記者的能力與價值。否則,一名記者與普通的讀者已經看不到差異所在。再加上,近年來,人工智能新聞的出現(xiàn)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方式。2015年,騰訊首次發(fā)布人工智能寫作的新聞稿件;同年新華社的人工智能記者“快筆小新”上崗。包括紐約時報、美聯(lián)社在內的一些著名媒體紛紛投入開發(fā)人工智能新聞寫手。
科技日新月異的融媒體時代對記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疤街撸扯ヒ姡呵锖林?,視之可察”。新聞報道需要新聞工作者練就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以及筆力。習總書記提出,新聞工作者“要提高業(yè)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對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應該具有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
“專家型記者”這個詞并非新鮮概念。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指的是除了具備新聞傳播理念、知識與技能之外,對某個領域有較深的了解,成為某個行業(yè)的專家。融媒體時代的專家型記者,除了必須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優(yōu)勢,提高新聞作品的傳播效率。
信息復雜多變,轉瞬即逝,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如何挖掘新聞價值,這些都值得思考。專家型記者不僅要把握新聞規(guī)律,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而且要不斷增強業(yè)務能力。既要了解各領域正在發(fā)生的事,也要學習更新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歷史、社會、國際等方面的知識都應涉獵,不斷擴寬知識面,從而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專家型記者既可以充當“信息安全閥”的角色,從最初的新聞源頭上切斷虛假新聞的傳播;與此同時,專家型記者積累的經驗,也有助于透過紛繁復雜的新聞事實表象,作出新聞價值的研判,從而給讀者提供有效真實并且有深度的新聞。
二、精益求精的專業(yè)要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變革圖存是時代的要求。當今新媒體的挑戰(zhàn)8益激烈,成為專家型記者也面對多重挑戰(zhàn)和要求。具體來說,“?!边@個詞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yè)化的態(tài)度
面對新聞事件,記者不能感情用事,被主觀感情所左右,更不能先入為主,牽強附會。特別是在政治敏銳性方面。媒體始終是重要的社會輿論與價值導向引領者。專家型記者在采訪時尤為需要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政策理解力。
(二)專業(yè)化的表達
記者要遵守新聞采訪的語態(tài)和時代寫作,并將專業(yè)化的內容以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使之觀之可親,讀之有余味。故事是新聞文本的內在靈魂。專家型記者要用新聞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挖掘新聞中人性的力量,具備表達關懷的能力,努力豐富和拓展新聞寫作的內涵和外延。
(三)專業(yè)化的思考
面對采訪對象,專家型記者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去提問、追問、尋求事情的真相。于抽絲剝繭之中,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引爆點,從而控制文章的節(jié)奏,讓受眾產生共鳴與情感。
不斷提升“專業(yè)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用事實說話。現(xiàn)場和一:線是最能鍛煉記者的地方。無論是重大主題報道,還是自己策劃、組織的活動,專家型記者應該跑得勤鉆得深。在流量為王的喧囂中,仍要保持洞察和定力?!澳_底板兒下出新聞”、“新聞在路上”……這些新聞業(yè)界傳承多年的行業(yè)準則不能丟,時刻作為座右銘。
三、創(chuàng)新驅動厚積薄發(fā)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應該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主動求變,緊跟融媒體時代傳播的步伐,創(chuàng)新觀念以及實踐能力、技術手段,銳意進取變革。對專家型記者而言,創(chuàng)新是應有之義。
專家型記者在傳播理念上應該摒棄過去傳統(tǒng)媒體時代“唯我獨大”的想法。融媒體時代,人民所向,用戶所想需要牢記于心。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最主要特征。專家型記者除了練就一雙“慧眼”之外,善于找到用戶關注的新聞點之外,還應該多注意與用戶、讀者的互動,在互動中發(fā)揮新聞敏感度,找到更多線索。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讓讀者主動了解真相、獲得真相,傳播正能量。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專家型記者要積極發(fā)揮主動能動性。正如專家所說:“新聞工作者在實踐能力上求變,就還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力的要求,讓每一篇新聞作品都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或是‘鎮(zhèn)版之作;或是‘刷屏之品”。
傳統(tǒng)媒體時代,記者靠著一支筆,一部相機或者一臺攝像機就能走天下。而融媒時代,專家型記者要熟練掌握各項智能手段。圖文、音頻、視頻、H5等多元綜合方式齊上陣。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采集、加工、傳播中游刃有余。
。媒體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內容的競爭。新聞媒體機構能不斷生產出優(yōu)質內容,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專家型記者而言,腦海中始終緊繃著生產優(yōu)質內容的弦兒。專家型記者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百態(tài)和觀察社會,發(fā)揮思維的聯(lián)想能力,寫出有事實、有深度、有態(tài)度的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永遠是贏得讀者的“試金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成為專家型記者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這里的學習,既可以通過提升自我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來完成;也可以在采訪中,不斷學習與積累。有學者指出:“在現(xiàn)實世界學,更要在網絡空間里學。但這個‘學不是一味迎合、賣萌撒嬌,而是要在‘沖浪里‘學游泳,弄通掌握網絡輿論場的‘說話技巧,更好地凝聚精神氣,傳播正能量?!?/p>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融媒時代的媒體格局發(fā)生聚變,輿論面臨復雜化生態(tài),但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工作者,無論是普通記者還是專家型記者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以及新聞志向。在變化多端的媒體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總而言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媒體融合時代“大浪淘沙”,此時的媒體行業(yè)與過去相比,更呼喚越來越多的專家型記者。而專家型記者價值日益凸顯的同時,也對記者的專業(yè)性提出新挑戰(zhàn)。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只有努力成為專家型記者,才能在未來的媒體行業(yè)中走得更遠,更扎實。
參考文獻:
[1]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軟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歷史與未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頁.
[3]傅春秘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變與不變[J].新聞戰(zhàn)線,2018年第8期.
[4]劉曉平.內容“活水”何處來[J].新聞戰(zhàn)線,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