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佧妮
摘要: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大乘佛教正是處初期和中期階段,經(jīng)印度北部傳入中國,后又由中國傳入東亞一帶,稱為北傳佛教,代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個重要的宗教體系。在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信奉的諸神中,其中觀音菩薩是有代表性的一脈相承共同的尊神,有著至高無上的神位。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外來的宗教文化一旦與中華民族文化相接觸、融合,最終將是成為根深葉茂的中國本土宗教而存世。
關(guān)鍵詞:北傳佛教 ?法顯求法 ?文成傳佛 ?本土化風(fēng)格 ?文化自信
一
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明清以來的佛像中,漢藏兩地的觀音佛像不乏精美之作。省博物館研究員袁鑫文發(fā)表的《湖南省博物館明代鎏金觀音銅像鑒賞》一文中,對館藏明代的兩尊觀音銅像有精確的描述“明鎏金觀音銅像,為四層十一面二十四臂。通高53.8厘米。面容慈祥,掛瓔珞,立于束腰仰覆蓮臺上,主臂雙手合十,主臂下雙臂結(jié)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兩側(cè),結(jié)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明鎏金騎犼觀音銅像,通高34.5厘米。觀音呈男相,面龐呈長圓形,細(xì)眉, 垂目,高鼻,櫻桃嘴。頭戴寶冠,冠中央有佛像,耳部飾云紋寶繒,頸部有蠶節(jié)紋,天衣內(nèi)胸前有佩飾、瓔珞,下著裙,端坐仰蓮形成地蓮花座上。施說法印,雙腿飾有足釧。身下坐騎為金毛犼,立于橢圓雙層臺上。犼,俗稱為望天吼,像犬,兇猛異常,吃人,常與龍爭斗的神獸。犼云紋耳,頸掛飾鈴,背負(fù)蓮花座,額頭前的兩條盤纏的帶狀螺發(fā),下垂坐鞍,云形尾,四足飾有云形扉棱?!睆膶嵨锖头鹣竦脑煨涂矗皇菨h地觀音造像,二藏地觀音造像。印度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是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表示遍護(hù)眾生,每一手中各有一眼,象征千眼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后,千手觀音佛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如我省湘鄉(xiāng)云門寺明代通高十二米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莊嚴(yán)慈悲,為世所罕見。菩薩謂無極之體,在漢藏佛教中的觀音最初出現(xiàn)是男性的造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畫就有觀音男畫像,有的觀音造像甚至還留有胡須。《華嚴(yán)經(jīng)》中描述觀音是“勇猛丈夫觀自在”,在印度佛教的教義中,觀音菩薩是古印度轉(zhuǎn)輪王的大兒子不眴。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女性化的造像到唐代成為主流造像,形態(tài)各異,形象華貴美麗、慈祥莊嚴(yán)。
二
隆安三年(339),中國高僧法顯六十二歲時去古印度求法,他比唐僧玄奘還早二百三十年西行取經(jīng),從長安出發(fā),歷經(jīng)十四年,輾轉(zhuǎn)在三十余個古國,取得了佛經(jīng)十二部六十余卷,七十五歲回到建康(今南京)道場寺翻譯佛經(jīng)百萬余言,八十六歲圓寂。法顯著《佛國記》里記載當(dāng)時的印度教是被稱為黃金時代的笈多王朝的國教,但佛教也受到很高尊重,與印度教并存。印度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佛教主要傳入東南亞一帶,稱為南傳佛教;在我國南北朝時期(420-589)大乘佛教處初期和中期階段,經(jīng)由印度北部傳入中國,后又由中國傳入東亞一帶。佛教研究史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流向與作用而形成的兩種宗教體系統(tǒng)稱為北傳佛教。
印度佛教入藏是七世紀(jì)中葉,這時正是穆斯林征服北印度的拉其普特時期,“佛教在印度本土受到傾軋,不少寺廟被摧毀關(guān)閉,僧人遭到驅(qū)逐,印度本土的佛教日趨式微。不少佛教法師出走逃亡,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jìn)了佛教在其他地區(qū)的再興。”印度佛教在國內(nèi)不安定的因素下,一部分僧人從北部喜馬拉雅山進(jìn)入西藏地區(qū)活動。而這一時期,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本教勢力威脅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權(quán)威,藏王松贊干布將印度佛教引入吐蕃,支持和扶植印度佛教以打壓本教勢力。據(jù)吐蕃金石銘刻等史料記載,唐朝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帶去釋尊十二歲等身佛像,松贊干布即建大昭寺供奉。從漢地傳入大乘佛教,對西藏政教體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起到維系漢藏兄弟民族“血緣”般的作用。作為青藏高原原始的本土宗教,它的影響不可能隨著教派的衰落而消失。本教的儀軌、修法、密宗、大圓滿等傳統(tǒng)都有其獨(dú)特的傳承體系,一直在藏傳佛教中保存至今,有著強(qiáng)盛的活力,成為藏傳佛教有別于印度佛教佛禮的一個重要方式和內(nèi)容。
藏傳佛教中的神佛、菩薩等,有不少是多手多足、牛頭馬面、青面獠牙、持各種法器的造像,其臺座也為形態(tài)各異的鳥獸和生靈等,造型生動,形神精妙,無不傳遞出莊嚴(yán)神圣,弘法利生的教義。經(jīng)過上千年的傳播與佛禮,藏傳佛教成為我國在藏、蒙、滿、漢等區(qū)域有影響力的宗教。藏傳佛教根植于西藏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土壤中,具有濃郁的社會特征、民族區(qū)域特色,有自成體系的西藏民族鮮明的宗教文化特色和理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一種宗教文化。
三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jīng)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在中文佛典里,最早有記錄出現(xiàn)“觀音”之稱是后漢時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經(jīng)》,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hù)也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湯用彤先生曾考證過,說“唐玄奘弟子窺基《法華玄贊》卷2引《觀音授記經(jīng)》略謂:觀音在阿彌陀滅度后成佛《授記經(jīng)》文見《大正藏》12卷,357頁。后又見宋代南方知禮《觀音玄義記》中曰:“《觀音授記經(jīng)》云:‘觀世音菩薩次阿彌陀后。由此可知,這種傳說從唐至宋在我國南北之佛教中已廣為流傳?!?在印度佛教的經(jīng)論、典籍中度母菩薩被稱作多羅觀自在菩薩、多羅觀音等。明管·宣奴貝所著的《青史》稱“漢地為文殊菩薩教化之地,而西藏則是觀音菩薩的教化之地?!薄睹罘ㄉ徎ń?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圖證》記載,觀音有三十三法相,而度母菩薩則被認(rèn)為有綠、白、黃、藍(lán)、紅五種身色,不同形象的度母分別具有一至十二個面孔,二至二十四個臂膀。密宗中由觀世音菩薩化現(xiàn)而來的度母共有二十一種,其中,最負(fù)盛名、廣受崇奉的是綠度母與白度母,傳說中這兩位度母菩薩分別由文成公主與赤尊公主化現(xiàn)。
在漢傳佛教中,觀音佛像更多的是以世俗生活情趣女性化的身份展示,如水月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楊柳枝觀音、白衣觀音、灑水觀音等。這類觀音造像呈 S 形姿勢,臉部也比較飽滿,透露出世俗生活的煙火氣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和世俗情感所求。早期的中原佛像造型古樸粗獷,受印度犍陀羅造像的影響,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佛造像逐漸從異域的高鼻深目演變成更加貼近中原人的長相,從精神到造型的全盤“漢化”,體現(xiàn)出神人一體的本土化風(fēng)格。
北傳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其相艷慧可親,化顯各種身相救助眾生,傳播大悲濟(jì)世的精神和功德。漢藏兩地信眾幾乎人人都念誦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佛禮之虔誠,已超越文化與精神的差異??梢娫诒眰鞣鸾绦欧畹闹T神中,觀音菩薩是兩大教派體系一脈相承的尊神,有著至高無上的神位。人們對觀音菩薩的佛禮和信奉,彰顯北傳佛教互為因果、血脈相連的關(guān)系,融合漢藏兩地人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里共同的價值取向。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千百年的演進(jìn)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的一種本土化的、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的北傳佛教宗教體系。無論哪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外來的宗教文化一旦與中華民族文化相接觸、融合,最終將是成為根深葉茂的中國本土化的宗教而存世,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yùn)、包容開放、為我所用的強(qiáng)大凝聚力。萬物同源,命運(yùn)同體,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本,也是中華民族向全人類展示文化自信的根基。
參考文獻(xiàn):
[1]袁鑫.湖南省博物館明代鎏金銅造像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5-07-26.
[2]德昆.藏傳佛教極簡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09: 76.
[3]湯用彤.湯用彤學(xué)術(shù)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16.
[4]烏丙安.中國民間神譜[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5]徐孫銘,王傳宗.湖南佛教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