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辰實驗學校 叢玲玲
語文是一門非?;A的學科,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著促進作用,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并且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有著獨特的魅力,能使學生在文字世界里遨游、想象。教師要讓深度學習走進語文課堂中,充分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能讓學生領略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深度學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能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并促進新能力的養(yǎng)成。因此,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學習和高效學習。
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教師要注重對學習領域的拓寬以及注重引導學生具備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同時要能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習,使學生能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以及學會不同的方法,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養(yǎng)成符合現(xiàn)代需求的語文素養(yǎng)。對于語文課堂而言,內容上應具有開放性且富有活力。教師要多角度設計語文學習內容并融入豐富的生活資源,使學生能增強主觀意識,讓學生語文學習由被動轉變到主動。
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的信息進行提煉,使學生深度學習并能生出個性化的感悟,得到文章最本質的核心內容,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觀點。然后教師利用這個觀點切入語文教學中。例如在教學《精衛(wèi)填海》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充分提煉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是炎帝的女兒掉進東海,她的精魂化為一只小鳥,努力填平東海,體現(xiàn)出精衛(wèi)鳥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教師要從文章主旨入手開展教學,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體現(xiàn)的精神,從而讓學生生出個性化的感悟,進入深度學習的世界里。
語文教學不僅在于語文課本的學習,更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開闊視野,將知識和生活有效結合。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既要重視內容的講授,又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補充,拓展文章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從而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充分利用、合理開發(fā),教師也能不斷提高課堂授課質量,不斷超越自我。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這篇文章時,教師要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從劣勢中找到優(yōu)勢,并要善于運用自己的長處打敗對方的短處,懂得揚長避短從而取得勝利。這樣的引導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深度,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生活的經(jīng)驗。
文字的內容是靜態(tài)的,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想象力,將靜態(tài)的文字轉變成為有趣的想象。而實踐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和技巧的掌握。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例如課本話劇、導游活動等,通過對文字進行研讀,挖掘文字的特點,從而使文字能轉換為生活中的實踐案例,讓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充分感受語言知識,并能將個人感受、感知和感悟融入已有的知識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并養(yǎng)成新的能力,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上課前要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預先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要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目標,而這也給語文課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盲目進行教學設計,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反饋是變幻莫測的,取決于教師的講授情況、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這些都將導致學生的學習反饋不同。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的學習反饋,在學習時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狀況的針對性調整,從而讓學生有被重視的感覺,學生會因此受到鼓舞,從而能更加深入學習和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這篇文章時,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引導學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文章講述了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讓“我”買《青年近衛(wèi)軍》的事,從生活的小事中表現(xiàn)出深沉的母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善良,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通過提問的方式問學生是否記得父母的生日,父母都為他們買過什么東西,有哪些是不必要的但是由于自己的強烈要求父母還是為自己購買了?通過這種問題獲得學生的反饋,如果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秀,都記得父母的生日,那么就要對課堂進行調整,詢問學生是否在生日時為父母送去了祝福,而如果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時就要引導學生多關愛父母,從而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
語文的深度學習離不開批判性思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文字深處探索,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次情感。而缺少批判性思維會使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缺陷,從而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具備獨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和獨到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文章寫的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做決斷之事。在文章中孔子沒有對兩個孩子的問題進行回答,體現(xiàn)出了知識是無窮的,學無止境,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的意識。故事同時告訴我們對待問題要分多角度來看待,事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擁有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想法。教師在授課時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探討什么時候太陽離我們更近,并給出具體的原因。教師要將其中的道理講授給學生,通過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學生能從中獲得深層次的情感探索。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深度學習能使學生的學習更為高效,但是需要教師進行深入引導。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讓學生能全方位進行學習,在課堂中注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優(yōu)化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提高學生對情感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