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彬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90醫(yī)院信陽院區(qū)骨科 信陽 464000)
股骨干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在經有效治療后患者基本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恢復效果,但部分患者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可發(fā)生骨不連的情況,導致其肢體功能未恢復到理想狀態(tà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1]。因此需予以此類患者補充治療,使骨不連情況得到干預治療,繼而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2]。交鎖髓內釘與動力加壓鋼板是治療此類患者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對交鎖髓內釘與動力加壓鋼板治療的療效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將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計算機隨機數生成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1.36±7.62)歲;骨不連類型:肥大性骨不連25例,萎縮性骨不連15例;上次骨折手術時間:6個月~2年,平均(1.10±0.36)年。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51.10±7.68)歲;骨不連類型:肥大性骨不連26例,萎縮性骨不連14例;上次骨折手術時間:6個月~2年,平均(1.05±0.3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CT、X線等影像學方法檢測確診;(2)患者或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位置骨折或多發(fā)性骨折患者;(2)主要器官器質性損傷;(3)患者精神障礙或治療依從性不佳;(4)隨訪期間失聯(lián)。
1.2.1觀察組
行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其具體實施如下: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術,以股骨后外側入路,逐層分離皮膚、組織,剝離闊筋膜、股外側肌等后,充分暴露病變部位;然后對骨不連進行修整,使其成為橫斷面或梯形截面,并利用骨刀將硬化骨質銼掉,再使用擴髓器擴髓,方便安放髓內釘;從股骨大轉子間進針,從骨不連處置入髂骨,于髂骨中心部位建立髓內針路徑圓孔,將髓內針引入并牽引至遠端,使髓內針進入遠端髓腔,在妥善固定后,通過屈膝等手法使髂骨碎塊深入到間隙中,然后放置引流管,完成手術。
1.2.2對照組
行動力加壓鋼板固定,患者的麻醉方式、手術入路、暴露病灶同觀察組。在暴露病灶后清除骨折端的纖維組織,并咬除斷端間隙硬化骨,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鋼板。安放鋼板后再各端擰入螺釘進行固定,放置引流管,結束手術。
兩組患者在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并依據恢復情況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的及早康復。
(1)對比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
(2)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治療療效依據患者的恢復制定。顯效:術后3個月,患者膝關節(jié)能完全伸直或基本能伸直,屈曲度≥120°,未出現(xiàn)明顯疼痛和成角情況,縮短≤1cm;有效:術后3個月,患者的膝關節(jié)無法完全伸直,屈曲度在90°~120°,有輕微疼痛,成角不明顯,縮短1~2cm;無效:未達到上述療效判定。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短較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早于對照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股骨干是人體重要的骨骼,作為人體最長、最大的骨骼,是人體重要的支撐骨。由于受力等原因,股骨干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骨折后影響患者的下肢功能[3~4]。大部分患者接受相關治療后可恢復,但部分患者由于手術療效復位不當、術后護理不當、未按照醫(yī)囑進行康復鍛煉等原因導致發(fā)生股骨干骨折后骨不連的發(fā)生[5]。骨不連是骨科的疑難問題,其治療現(xiàn)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對于手術術式的選擇,臨床尚未有統(tǒng)一的認識。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對比[n(%)]
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此類患者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動力加壓鋼板固定治療,兩種術式的主要差異在于內固定的方式不同,前者借助交鎖髓內釘,后者使用動力加壓鋼板。兩組患者的對比結果顯示,就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而言,兩種術式未見明顯差異(P>0.05);但在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優(yōu)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為72.50%,說明治療療效的對比中交鎖髓內釘好于動力加壓鋼板。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后骨不連的應用效果好于動力加壓鋼板,具有更高的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