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摘 要:伴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斜杠青年”在中國職業(yè)舞臺上悄然崛起。而“斜桿青年”為大眾熟知與媒體的報道息息相關,媒體依據自身的框架選擇性的報道,一方面體現(xiàn)了媒介的宣傳職能和當下就業(yè)的社會語境;另一方面卻因其一昧渲染“斜杠青年”群體光輝亮麗的形象,忽視群體內部差異、遮蔽了現(xiàn)實生活艱辛。而不平衡、不客觀的媒介形象建構難免對青年群體在擇業(yè)時產生一定不良影響。
關鍵詞:框架理論;“斜杠青年”;媒介形象;新聞框架
一、引言
伴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斜杠青年”也在中國職業(yè)舞臺上悄然崛起。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鎮(zhèn)化趨勢加速了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口流動。人們?yōu)榱双@得更好的發(fā)展紛紛涌入城市,社會轉型與科技革新為青年人創(chuàng)造了更多就業(yè)機遇。另一方面,各類媒體的報道讓“斜桿青年”成為一類備受關注的社會群體,并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群體化的社會現(xiàn)象。在當前就業(yè)的社會語境下,“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是如何建構的?“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又具備了怎樣的特征?媒體在塑造“斜桿青年”媒介形象時有哪些問題是需要規(guī)避的?這正是本文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二、“斜杠青年”媒介形象建構過程
“斜杠青年”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內擁有多重職業(yè)或身份的人。按其內涵理解,“斜杠青年”自古有之,但近年來在媒體的報道中成了一個熱點現(xiàn)象。接下來,本文將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分別對報道的主體、議題、話語等框架進行解讀。
(一)宏觀層次——報道主體框架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斜杠青年”作為一種時尚的職業(yè)身份大行其道,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群體化的社會現(xiàn)象。在新聞報道的主體構成上,新浪網中有關“斜杠青年”的新聞報道主體劃分為古代斜杠青年、大眾類斜杠青年、明星類斜杠青年三類。此外,媒體將“斜杠青年”這一標簽稱為“成功、自由、理想”的代表,使“斜杠青年”這一本身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詞語在媒體的大肆渲染與報道下,逐漸負面化、刻板化。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迅猛,“斜杠青年”日益活躍于城市各個角落,具有較強的自發(fā)性。但由于大眾媒體缺乏對“斜杠青年”的現(xiàn)實社會條件進行考察,只是一味構建其正面形象。在此種情形下,可能會導致青年群體在就業(yè)過程中產生無法避免的負面影響。
(二)中觀層次——報道議題框架
報道議題框架包括議題分布、議題傾向以及篇幅大小三個部分。網絡媒體對于“斜杠青年”這一媒介形象所構建的議題類型廣泛,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樣化等特點,但報道議題比例失衡。其中,主要報道和構建的是“斜杠青年”的正面形象,對現(xiàn)實社會“斜杠青年”內部差異性的報道則屈指可數。
此外,新聞報道的篇幅大小能夠直觀地向讀者呈現(xiàn)新聞信息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體對新聞事件的重視程度。新浪網中涉及“斜杠青年”的相關報道以篇幅短小的消息為主,鮮有對該群體的深度報道,更沒有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調查報道。無法通過深度挖掘進一步揭露斜杠青年群體所映射的本質與深層意義,更無法深入剖析斜杠青年及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以及城市文化中的生存狀態(tài)。
(三)微觀層次——報道話語框架
從微觀層面來說,媒介框架在新聞文本中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表現(xiàn)出來,如文字、語句、圖片等,這些符號共同形成了對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一篇新聞報道最重要的話語圖式是標題和主要事件。標題的涉及和事件的選取直接反映了媒體的報道傾向和意識形態(tài)。分析報道樣本可以發(fā)現(xiàn),網絡媒體在標題中慣用“成功者”“理想的先行者”等詞語營造渲染“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以達到博人眼球的傳播效果。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以新浪網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為了獲得高點擊率和高閱讀量,片面追求標題“轟動”,不免有落入“標題黨”的嫌疑,形成對“斜杠青年”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三、“斜杠青年”媒介形象特征的成因
媒體依據自身立場、編輯方針等因素,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加工,對新聞文本和意義進行建構。因此,媒體在報道“斜杠青年”這一媒介形象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框架意識的影響。在這種框架意識的影響下,傳播媒介所塑造的“斜桿青年”媒介形象可能與現(xiàn)實情況有一定出入,所以有必要對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和規(guī)避,以更好發(fā)揮傳媒的正面功能和作用。
(一)媒體選擇性觀察 忽視群體內部差異
媒體在建構“斜杠青年”媒介形象的過程中,“斜杠青年”報道的呈現(xiàn)方式和內容日益奇觀化。從外在形象來看,“斜杠青年”大多被塑造為精致多金的成功人士。在大眾媒介的報道中,他們有著良好的經濟條件,注重生活品質,名車、名表、豪宅是他們的標配。但媒介上“斜杠青年”光鮮亮麗的正面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斜杠青年”的真實狀況完全吻合嗎?眾所周知,媒介報道作為一種建構過程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它必然帶有某種傾向性和選擇性,而這種選擇也時常會帶來偏差。這就像學者風笑天所言:“新聞報道在采用事實方面的錯誤是‘選擇性觀察。他們偏向于采用那些與他們頭腦中事先形成的或者他們希望看到的形象相符合的事實,而忽略掉許許多多與他們的期望不相符合的例子以及與他們的想法相沖突的信息?!?/p>
(二)正面宣傳和導向 影響媒介內容生產
作為大眾媒介,我們不能忽視其宣傳與導向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媒介的內容生產。作為政府的耳目喉舌,媒體肯定要為政治服務,媒體報道的重要依據往往是其能否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宣傳導向吻合。由是觀之,媒介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塑造“斜杠青年”的光輝形象,與這種導向作用顯然有內在的關聯(lián)。近年來,我國就業(yè)市場的總體狀況并不讓人樂觀,能夠提供的就業(yè)崗位少,需要就業(yè)的人數多,就業(yè)困難一直是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這種就業(yè)壓力巨大的社會背景下,媒體顯然更樂于通過一系列正面宣傳給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以信心,以此緩解就業(yè)壓力,穩(wěn)定待就業(yè)青年或失業(yè)青年的情緒。毫無疑問,“斜杠青年”這種從事多重職業(yè)的特點具有正面宣傳的價值。大眾媒介建構的“斜杠青年”積極向上、努力拓展并實現(xiàn)經濟獨立的正面形象,不僅能讓青年群體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與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且能引導青年樹立一種新型正能量就業(yè)觀。
(三)奇觀化運作規(guī)律 報道模式的標簽化
在制度化、組織化的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框架直接決定了報道議題的主要內容及其傾向,成為建構媒介形象的基礎。媒介形象作為現(xiàn)實社會在大眾媒介當中的呈現(xiàn)與反映,成為現(xiàn)代社會大眾認知世界的重要參考因素。媒體在建構“斜杠青年”媒介形象的過程中,“斜杠青年”報道的呈現(xiàn)方式和內容日益奇觀化,外在形象來看,“斜杠青年”大多被塑造為精致多金的成功人士。在大眾媒介的報道中,他們有著良好的經濟條件,注重生活品質,名車、名表、豪宅是他們的標配。通過議程設置進行有目的的取舍、選擇以及加工新聞信息,將焦點過多集中在斜杠青年的正面形象,淡化斜杠青年群體內部存在的種種差異。這種議程設置的偏差直接導致受眾對其認知固化,也不利于該群體形象的發(fā)展,由此帶來群體分化等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四、結語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更新迭代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新興行業(yè)不斷興起,價值觀念日益多元,根據興趣選擇職業(yè)日益成為青年群體的共識,也值得肯定,但這不應該是媒體報道“斜杠青年”的唯一角度。如此框架視角下極有可能忽視青年群體內部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和區(qū)隔。媒體將“斜杠青年”的媒介形象簡單地呈現(xiàn)為亮麗、光鮮的一面,無疑會為青年群體營造一種烏托邦式的幻象,對青年群體步入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青年群體懷抱美好的愿望步入社會,期望可以成為“斜桿青年”,卻不知社會快節(jié)奏的分工體系下,僅一份工作就已經讓職場青年疲于應對,更別說什么身兼數職成為人生贏家。在此種情形下,青年群體的美好期望與社會現(xiàn)實相遇,巨大的差距會讓青年群體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中,從而引發(fā)對社會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焦慮。
“斜杠青年”的流行,對青年人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有著諸多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建構的“斜桿青年”形象給青年群體帶來的心理安慰始終無法脫離其背后消極、荒謬的本質,尤其是這種對社會就業(yè)環(huán)境不切實際的幻想較為嚴重。長此以往,青年群體僅想著依靠“斜杠青年”儀式性地解決現(xiàn)實中的困難,不僅會影響其審美意識和社會共識,而且會使其變得越來越消極,進入一種類似犬儒主義的龜縮狀態(tài)。面對生存就業(yè)成本越來越高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年群體而言,與其依靠媒介建構的“斜桿青年”媒介形象尋求安慰,不如依靠自我內在積極的建設力量緩解孤獨與焦慮,獲得自信與成功,從而成為自己的錦鯉。對大眾媒介而言,與其營造虛假的幻象鼓舞青年,不如正視現(xiàn)實為青年答疑解惑,助力其砥礪自我,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孫立平.重建社會——轉型社會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49-250
[2]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
[3]朱奕亭,蔡騏.“斜杠青年”的媒體神話[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6):150-154.
[4]王玉香,玄錚.“斜杠青年”職業(yè)選擇的本體性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7):107-112.
[5]敖成兵.斜杠青年:一種“互聯(lián)網+”時代的職業(yè)身份解碼[J].中國青年研究,2017(12):80-84.
[6]朱穎.“斜杠青年”的產生邏輯及多職業(yè)路徑塑造[J].人民論壇,2019(25):100-101.
[7]邢帆.“斜杠青年”是時代產物[N].長江日報,2019-01-18(005).
[8]新浪網.斜杠青年:快遞員/Tony老師[EB/OL].(2020-01-14)[2020-07-08].https://k.sina.com.cn/article_1863501524_m6f12c6d403300m9g1.html?from=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