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中學階段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新的高考大綱要求考察學生的古代文化知識,這同時也要求改變中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更加注重文言文的歷史文化傳播作用。
關鍵詞:文言文?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9-00-02
一、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
文言文教學雖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因為其距今時間久遠,在語法、字詞上與現(xiàn)代白話文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成為中學教師和學生比較頭疼的學習模塊。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文言文閱讀在中、高考語文考試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教師通常從考試重點出發(fā),采用一般的解釋字詞、翻譯句子、背誦全文的教學方法,這使學生體會不到文言文其中蘊含的樂趣。其實,文言文反映的是當時時代歷史狀態(tài)的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時代最自然的人的反應,它是對當時真實社會生活的記載,或者是基于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下的文學作品,這也就決定了它同時也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化以及思想。
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于“閱讀與鑒賞”部分提道:“認同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睆男抡n程標準中可以看出,在語文的“閱讀與鑒賞”方面體現(xiàn)了更多的人文性,這也就要求教師改變現(xiàn)有的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采取更加注重學生人文關懷和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知識傳承的教學方法。
二、文化常識對中學生的重要意義
1.從根本出發(fā)掌握古代文化知識,舉一反三
正如現(xiàn)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也有自己的語法、句法以及特殊用法,這些規(guī)律與方法就如數(shù)學中的公式一般,可以應用在文言文的教學中。
比如在初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就會時常出現(xiàn)避諱字。所謂避諱字,就是指中國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長等一系列相對使用者地位高的人的名字而改寫的字。這類字出現(xiàn)在課文中與上下語段有不相關的現(xiàn)象,很容易使同學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障礙,但如果教師事先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避諱這一古代文化常識,學生在翻譯類似語句時就很容易理解。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的最后一句:“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睂W生可能會對“人”字的解釋困擾,而結合作品時代背景以及上下語境可知,“人”就是“民”的意思,如此表達是因為避諱,相信這樣的講解會讓學生印象深刻,遇到相應的問題也能夠舉一反三,也對學生學習文言文,考試是解決文言文問題,以及日后生活中對文言文小說、散文等閱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了解系統(tǒng)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常識,以史明志
我們一直在強調文言文閱讀是對古代生活或故事的一個記載,雖然有的作品有文學加工成分,但大都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思想狀態(tài)。在辯證法中強調,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而曲折的,通過文言文的記載了解前人的事例,再總結其中的經驗,或是努力學習,或是吸取教訓,都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中學生是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其進行正面的、有說服力的教育是十分關鍵的,文言文中蘊含了古人一生甚至幾代人總結的大智慧,學習文言文不僅是簡簡單單的應付考試,而是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品味其中的智慧,以史明志,知道自己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3.培養(yǎng)豐富而博大的人文情懷,開闊心胸
當談到語文的特點,首先想到的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文言文學習的工具性是不可言喻的,通過學習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句法、語法可以使我們讀懂文言文,這是文言文教學工具性的最好的體現(xiàn)。而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讀懂,我們需要更深層次地理解,理解課文意思、品味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揭露課文中所反映的事實,這一點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性。
文言文是古人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在其中我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能表達的情懷,而這種情懷是中學生自己不曾去體會的,如《離騷》中的哀怨與期盼、《陋室銘》中的脫俗與豁達、《出師表》中的忠心與智慧,不管在教還是學的角度,都會讓我們心生感慨的。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不曾走過千山萬水,但在古人的描述中我們似乎領略了大山大河,我們不曾經歷了五千年的時代變遷,但通過文字的記錄仿佛開闊了心胸、體會了他們的喜悅與滄桑,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體會到了文化常識對中學生而言,不論是語文學習還是自身價值觀念的形成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
三、文言文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1.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
許多初高中的文言文中本身就蘊含著許多的文化常識,其中最經典也最說明問題的莫過于《鴻門宴》中的座次問題,大家都是十分了解的。鴻門宴上,司馬遷著意描述了宴會上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就是說,項羽和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侍奉、陪席。這一描述看似尋常之筆,實則大有深意,它對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古代,人們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講究的,它顯示著人們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表現(xiàn)著主人待客的不同態(tài)度。司馬遷之所以不惜筆墨一一寫出每個人的座次,就是通過項羽對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現(xiàn)項羽藐視劉邦,以尊者自居的驕傲心理,由此細節(jié),可見項羽驕矜專橫、唯我獨尊的性格,也可見劉邦忍辱屈從、顧全大局的雄心。
經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如果在座次問題上老師講透不僅可以讓同學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古代座次問題這一文化常識,再如“伯仲叔季”等問題在文言文中都多次體現(xiàn),教師完全可以在文言文中滲透相關文化常識。
2.在文化繼承中解讀文言文閱讀
另一方面,如果熟練地掌握中國古代文化的相關常識,對文言文學習以及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文化常識可以是成系統(tǒng)的,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更替時間表,每一個朝代是一個怎樣的特點,相對應的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怎樣的狀態(tài),比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什么樣的原因促使了相應文化的產生和繁榮都是有一定系統(tǒng)、一定規(guī)律的可以去總結的,而且這些知識生動有趣,只要稍加解釋就可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當知道了時代的大背景文言文中的許多疑惑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學習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十分重要。
例如在春秋時期思想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教師在講解課文《論語六則》時是否講述到其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如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形成的歷史背景、諸子百家的思想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本文密切涉及的儒家學派相關知識。而儒家學派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對于學習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芭e一反三”等,對于政治,“仁政”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對于處事方法“中庸”之道更是我們應用在生活中最普遍的處事之道。當學生對相關情況已經了解,學起文言文來就會相對有大局觀念,能夠做到心中有數(shù),理解起來也會相對容易些。
四、以人文性為本位的文言文教學新策略
1.提高教師的歷史文化底蘊,做好課堂傳統(tǒng)文化滲透
中學語文教師是對學生影響較大的人,語文老師的文學素養(yǎng)、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對課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設置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狀態(tài)。
首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自身開始轉變,平時的文化積累是并不可少的,只有語文教師達到足夠的文化積累,才能熟練地將知識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起興趣,豐富自己的知識。
其次,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地以應試為目的,追求文言文閱讀的速成。文言文中蘊含了太多的古典文化,這些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是需要學生記在腦海、融入血液的,所以教師在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傳播中國古典文化,起到連接和紐帶的作用。
最后,教師要有豐富的人文熱情,一個人的情感是很容易傳遞給另一個人的,當老師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愛之如生命,授之有熱情,學生自然而然被這種情感而帶動,當學習目的從單純的應試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敬與傳承,不論是在內心的責任感和對于中華文化的自豪感都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相信效果也會發(fā)生改變。
2.從文化常識角度出發(fā)總結講述文言文規(guī)律字詞
在文言文閱讀中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是分析語句的關鍵,而如何翻譯,如何記憶其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是有古代漢語語法支撐的,如名詞活用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活用作動詞,一種是活用為狀語。名詞活用為動詞可以分為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三種類型。其中名詞+名詞活用為動詞是最為常見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句子中有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即不是并列關系、同位語關系,又不是偏正關系,句中也沒有其他動詞作謂語,那么其中的一個名詞作動詞用。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抓住語法規(guī)律,將文言文講透徹、講明朗,學生是很容易記憶和理解的,而對于相關問題學生也會相應得到很好的答案,所以,文言文教學并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而是遵循規(guī)律的活學活用。
3.采用情景教學法教學,還原歷史生活、故事常態(tài)
在初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中有許多是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都可以通過表演還原情景,拍成小的歷史劇。
在現(xiàn)在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一般采用教師講、學生記,使得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不妨教師換一個角度,讓同學們扮演角色將文言文故事演出來,當同學們準備表演的過程就是他們熟悉課文、理解課文的過程,而表演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則是他們對課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當同學們還原了歷史場景后老師在講述重點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教學過程中的教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發(fā)動創(chuàng)新精神,讓課堂真真正正地活起來。
4.注重語文人文性,喚醒學生情感共鳴
中學生是內心情感最豐富的一個階段,沒有外界的影響,大多學生都保持著看別人、學別人、最后形成自己性格和價值觀念的時期。而在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中注重人文性既是關鍵也是教師教學的一個出發(fā)點。
教師可以采取在開啟課文講述背景時帶出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陳情表》中娓娓道來的孝心與個人意愿,《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艱辛與意志,當學生了解了這篇課文背后的意義學起來自然有興趣的多。而不管是勵志還是對美的感嘆,都會讓學生在心底有情感在涌動,便更愿意接受文言文。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作者簡介:劉云飛(1993—),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