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青
【摘 要】“三一律”理論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對空間與時間進行集中把握,在刻畫情節(jié)的同時還能夠準確描述整體背景。通過在話劇舞臺中的洗滌與演化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并且這種不拘于形式的表達方式也能夠準確驗證該理論的應用價值?;诖?,文章圍繞“三一律”在話劇中的作用與價值進行研究,對不同階段話劇中的“三一律”進行剖析,使該理論的應用效果更加清晰。希望對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三一律”;話劇;美學;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J8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020-02
在東西方舞臺話劇文化的傳播交融過程中,“三一律”理論在話劇中的表現形式與應用價值不斷得到升華,并且對當代話劇起到極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將“三一律”在國內外話劇中的價值進行結合分析,試圖在梳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發(fā)展歷程的同時,還可以驗證“三一律”在當代話劇中的存在形式與影響價值,同時對“三一律”在不同時代與社會中的功能意義進行探析,對東西方話劇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拓展意義。
一、“三一律”理論的起源及發(fā)展
“三一律”是歐洲古典文學中的原創(chuàng)規(guī)則,并且在古典話劇中得以體現,指的是在話劇表演中將描述情節(jié)作為基礎,還要對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素進行布置,這樣才能串聯出完成的故事。因此將時間、情節(jié)與地點稱之為“整一”,也就是“三一律”理論。
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便提出“情節(jié)整一”的概念,并且其在論述悲劇情節(jié)時提出,悲劇情節(jié)應該將存在的人與發(fā)生的事結合到一起,而且還要保證兩者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這樣才能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這便需要藝術反映出的世界與實際情況保持在同一層面上,這樣也有助于戲劇情節(jié)的凝練與集中。
在話劇表演中也是如此,只有保證空間、時間的統(tǒng)一,才能保證話劇構造出來的世界更具現實意義,以此形成強烈的代入感,強化作品吸引力?!叭宦伞钡某霈F對外國古典話劇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意大利、法國以及德國等,而且“三一律”形式在話劇中的表現形式還會隨著不同國家的情況而發(fā)生改變,例如俄國古典主義話劇與西歐流派存在極大差異,其主要以強調民族歷史與生活為主,在話劇中普遍呈現出反抗性與諷刺感,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伊凡諾維奇的《紈绔少年》等。“三一律”在我國話劇發(fā)展史中也隨著年代的發(fā)展逐漸產生轉變,并且使“三一律”的核心理念更加豐富多元[1]。
二、“三一律”理論在古代話劇中的應用價值
(一)具體應用
在研究“三一律”理論在古典話劇中的應用價值時,需要對“三一律”展開分析,也就是情節(jié)的整一律、時間的整一律以及地點的整一律。其中情節(jié)整一律指的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對故事進行描述,強化話劇各場景之間的聯系程度,保證具體情節(jié)不突兀,這樣才能從故事中突出人物性格,將觀眾更好地代入到話劇演員所描繪的環(huán)境中,這種突出演員性格的表演模式也被稱為“性格喜劇”[2]。時間的整一律指的是保證故事情節(jié)與時間對應,以此來促進劇情的合理性。例如在莫里哀的《唐璜》中,話劇的第一幕與第四幕為故事發(fā)展的第一天,而第五幕則是故事中的第二天。因此根據話劇演員的對話與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都能夠顯示出天數的更替?!短畦愤@部話劇的情景持續(xù)時間約為24小時。然而在表演過程中合理利用時間特點,將之前發(fā)生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在劇中陳述,從而使觀眾更加順暢地接受劇中的時間設定。地點方面的整一律指的是在整體區(qū)域中明確具體地點,并且在地點第一次出現時要進行細致描述,例如森立、島嶼與平原等區(qū)域,都可以采用描述方式將觀眾帶入到具體環(huán)境中[3]。
(二)限制與拓展
古典主義中的“三一律”為了保證話劇整體的沖突性與嚴謹性,要針對整體內容進行凝練,也就是對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進行限制,對有待延伸的內容進行拓展。這樣能夠促進故事整體發(fā)展。例如在莫里哀的作品《偽君子》中,成功使用了古典主義“三一律”法則,使話劇內容更加干練。沒有平行與交替的情節(jié)線索,話劇中的故事發(fā)生時間為24小時內,地點設定在奧爾貢家中,通過擺正時間與地點的統(tǒng)一性,能夠為觀眾帶來更為真實的感覺[4]。
(三)美學價值
話劇與其他文學體裁不同,其是一種獨特的表演方式,雖然在表現與臺詞中略顯浮夸,可是這樣不僅能夠迎合場景,還能夠有效突出人物的個性與內心,尤其是在塑造美好事物時,可以將實際創(chuàng)作手法與虛幻的描繪方式相結合,使美學價值得到升華,直擊觀眾心靈。在多數古典主義作品中都能夠體現出理性原則,這也是人性美的一部分。雖然“三一律”的敘事模式與架構更加適合悲劇藝術作品,但是可以在話劇的表演過程中重點彰顯其中的道理與人性,在對人物進行刻畫時往往更集中于心理矛盾方面,進而彰顯出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
總體來說,“三一律”雖然在話劇表演中體現出一定的桎梏性質,但就像戴上鐐銬的華美舞姿一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刻畫效果[5]。
三、“三一律”理論在現代話劇中的應用價值
(一)在西方話劇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話劇經過多年來的發(fā)展與演變,已經在表演形式上得到優(yōu)化革新,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三一律”在話劇中的價值與作用。而且在戲劇沖突性的構造中也越來越完善。例如荒誕派作品《在茫茫大海上》,作為典型的荒誕主義話劇,在表演過程中采用擬人方式,根據三個碎片在海上的漂泊過程進而對人生進行分析。同時還有戲劇《屈打成醫(yī)》,丈夫斯拉卡是一個典型賭徒,他不僅懶惰、貪財、嗜酒如命,還不思進取,就是這樣完整性的描述方式,能夠讓觀眾對其產生一定的厭惡感,同時在這種社會底層小人物被屈打成醫(yī)后,也會被這種荒誕的劇情吸引。此外,單一的人物性格更加適合表演,由于沒有復雜的問題,會使整體刻畫效果更加形象具體。因此,“三一律”的話劇作品會讓演員更加直接深入地進入到角色中,同時快速對時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角色關系等信息進行帶入,幫助演員提升表演質量[6]。
(二)在中國現代話劇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戲劇自誕生以來就以開放姿態(tài)對國外古典主義戲劇文化進行吸收與借鑒,并且在時代的影響下也逐漸產生各類表現形式。話劇在表演過程中更加注重對人生的揭示,同時還有對生命意義與主題意識的張揚,“三一律”可以對故事情節(jié)中的情感進行重新塑造,并且將情節(jié)提煉為一種力量,也就是要同時具備審美性與戲劇性。
以話劇《雷雨》為例,其巧妙地闡述了魯大海與周樸園之間的關系。魯大海是煤礦工人,周樸園是煤礦老板,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明確反映出中國社會新資本主體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與壓榨,這樣能夠使人物之間的情感恩怨升華為階級矛盾,進而在敘述過程中可以進行深層次表演。
由于“三一律”規(guī)則要求在一天之內完成對故事的敘述,這也正好符合中國傳統(tǒng)戲曲形式,通過調整角色每一次的出場與心理變化,都能夠展現出整體故事進展與節(jié)奏的緊張程度,從而達到震撼舞臺的效果。
《雷雨》的作者曹禺在創(chuàng)作之前曾針對“三一律”進行研究,這在作品中的情節(jié)整一方面得到了很好體現。圍繞故事內容,話劇在表演中不僅涵蓋了周、魯兩家三十余年的愛恨情仇,并且在出場的八個角色之間也存在復雜的關系網。該劇以大少爺周萍與妹妹及后母之間的畸形愛戀為故事主線,并且與其他角色摻雜在一起,根據劇情的推進與周家秘密的逐漸揭開,可以明顯看出不同人物的心里變化歷程。如何才能夠將三十余年來八個角色的復雜關系與變化明確表達出來,曹禺運用時間整一律,針對話劇的整體內容進行合理壓縮,也就是將其主要分為三個時間段,利用倒敘與插敘的模式幫助觀眾快速了解劇情。
總之,“三一律”的發(fā)展形式已經不再苛刻,出于劇情合理發(fā)展的需要,在針對劇本進行調整時需要保證時間線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體現出主要場景與次要場景之間的矛盾,有效緩解觀眾的審美疲勞。
故事情節(jié)緊湊、角色性格明顯、情節(jié)感染力強是“三一律”在話劇中的重要體現。在《雷雨》中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實際上作品能夠取得成功,不僅要歸功于曹禺的才華,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三一律”的應用價值?!叭宦伞弊鳛橐环N戲劇規(guī)則,如果合理融入時代背景與政治元素,這樣可以強化觀眾的代入感,同時對角色進行深度刻畫,使觀眾對角色的記憶更加深刻,也就是使話劇作品表達出來的含義超越內容與角色本身。
(三)在小劇場話劇中的應用價值
當前社會由于生活節(jié)奏較快,觀眾在觀看舞臺戲劇時需要對內容信息量進行快速掌握,就是在盡短時間內可以讓觀眾了解大致背景與人物性格。這樣在初步框架形成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填充,隨著人物觀點與性格的不斷彰顯,能夠概括出觀眾對所有事物的最初看法。例如美國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的《天邊外》,這部戲描寫一個美國小農場主家庭的不幸生活。羅伯特和安德羅是兩兄弟,他們同時愛上了鄰家女孩露絲,最終露絲決定和羅伯特結婚。愛情使得本幻想去天邊外生活的羅伯特只得留在家中務農,而他的哥哥則被選為農場接班人,因此兄弟二人互換了人生的選擇,進而使故事內容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把所有的矛盾瞬間拋給觀眾,進而使觀眾成為局中人,對人物性格的轉變進行思考與評價。這也符合當代社會中的“快餐式”觀看需求。雖然話劇表演對原作品內容進行了修改,但是全程情節(jié)緊湊,場景單一,每個人物性格更加鮮明,這種基于“三一律”的描繪規(guī)則更加符合觀眾的需求,進而使話劇演出大獲成功。
綜上所述,“三一律”理論會隨著時代發(fā)展改變表述形式,并且對自身內容進行擴展與補充,以此來強化“三一律”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雷禮群.論話劇<雷雨>民族化的嘗試與成就[J].文學教育(中),2017,(9):34-35.
[2]劉新民.電影<十二公民>的藝術特色淺析[J].牡丹,2015,(24):50-51.
[3]閔思嘉.<完美陌生人>:三一律的實踐與背反[J].電影世界,2016,(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