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中面臨認知差異、翻譯困境和認知負荷等諸多不利因素。雖然為了應對這些問題,相關工作者采取了策略,但也存在表演自主性缺失、傳播片面性和沉溺“他者”視角的問題。本研究以京劇在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流為例,通過梳理相關問題和原因,期望能夠探求出新的方法來促進京劇文化符號在海外的傳播,從而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能夠在海外獲得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京劇;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030-02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孕育了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京劇在這其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而京劇及其蘊藏的特有中國傳統(tǒng)符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重要途徑,受到各界關注。然而,京劇在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流不盡如人意,一方面,中西方觀眾對各種符號的解讀,如臉譜、唱腔和色彩,十分不同,這便會造成認知差異;另一方面,翻譯者主要以中國人的思維翻譯京劇臺詞,并未平衡目標語受眾的習慣和審美傾向與原有文化的差異,翻譯策略上執(zhí)著于再現(xiàn)原文的異化策略。甚至,京劇演出時出現(xiàn)了“不說話”的現(xiàn)象。再者,西方觀眾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知識,解讀京劇時會產(chǎn)生認知負荷,這也降低了京劇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1]。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京劇在“走出去”面臨的困境,必須解決認知差異,針對目標語受眾,兼顧原有文化符號,選擇合適的譯本,并消除其對京劇的認知負荷。
一、符號的定義
符號是承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索緒爾曾指出其由能指和所指構成,二者之間的結合形成了符號的意義。其中,能指為具體的符號形式,是物質(zhì)的形式;所指為衍生的解釋意義,是意義的載體。符號本質(zhì)上是程式化的系統(tǒng)。符號學可以用來分析社會文化中各種物質(zhì)的、精神的和行為的現(xiàn)象。京劇的符號內(nèi)涵則極為豐富,因其具有夸張的臉譜、優(yōu)美的動作和唱腔唱詞。這些符號帶有的獨特特征展示了民眾的欣賞心理和文化內(nèi)涵走向,各個角色之間的臉譜差異巨大,避免了解讀上的誤差。京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唱腔和音樂都是程式化的,腔調(diào)和板式是可以重復的[2]。故此,符號學與京劇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
二、符號在京劇藝術中的解析
藝術形象是展現(xiàn)人類情感活動的符號。每個藝術的表達都必然是物質(zhì)形式與精神意義的結合。京劇中有語言、音樂、動作、服裝、道具等支系統(tǒng)。支系統(tǒng)中又形成獨立的語碼群和運作語法,構成了京劇符號系統(tǒng)的豐富結構層次,具有明顯的指向性、理解的伸縮性和意義的廣延性。
京劇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元素。其舞臺的語言藝術是在解構文字符號,將新的符號方程式重組,風格流派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產(chǎn)生。臉譜如何畫,什么顏色,代表什么,已經(jīng)具有了程式化特征。觀眾通過臉譜很大程度上能識別出人物和背景,也能通過臉譜蘊含的象征意義進一步理解劇情發(fā)展。
此外,京劇中的語言和動作系統(tǒng),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組成了更為復雜的表意與審美系統(tǒng),包括唱、念、做、打四種要素,使得整個京劇表演就是一個不斷編碼和譯碼的過程。語言是京劇中常見的符號,比其他符號系統(tǒng)發(fā)達。研究過程不僅單一地考慮語言符號本身,語言的表述方式也要考慮在內(nèi)。這包括語音、語調(diào)和音高等。這些符號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動作系統(tǒng)的豐富程度僅次于語言,生、旦、凈、丑分別有各自獨特的動作,為表現(xiàn)人物性格與特征服務[3]。
三、京劇符號在海外傳播面臨的問題
京劇經(jīng)歷了兩百多年的沉淀,其中藝術符號都是人工的,能指和所指都是約定俗成的,因此只有將其中程式化的意指傳播出去,才能將京劇符號意義傳播出去,才能讓京劇真正意義上“走出去”。同樣,正是京劇中程式化的符號對京劇的跨文化交流產(chǎn)生了阻礙。
(一)認知差異
隱喻經(jīng)常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法,其實也是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之一,其主要是指以此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認知本質(zhì)便是用個體熟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來理解較為陌生的對象。京劇主要通過隱喻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意義的傳統(tǒng)[4]。
跨文化交流中,西方的個體經(jīng)驗、團體和社會的公共經(jīng)驗對中國符號意義的形成與實現(xiàn)起到關鍵作用。京劇的符號形成與傳播主要建立在中國認知的基礎上。但是,雙方處于不同的文化領域,對事物有著各自的判斷,對各種符號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加之,語言和習俗不同導致的表現(xiàn)方式和風格存在巨大差異。上述所有便導致了認知差異。
(二)翻譯困境
長期以來,英語是中國的第一外語,是中國學生的必修科目,英語在中國得到廣泛普及。相反,漢語在西方世界仍是非主流的小語種,僅受到小部分人喜愛。中國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已經(jīng)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而西方民眾對中國文化接受水平較低。楊越明和藤依舒在研究中就指出,不同類別的中國文化符號在西方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其中最低的便是中國藝術形態(tài)的認知指數(shù)[5]。
這種差異和不平衡性使得京劇在傳播過程中破除西方觀眾固有偏見或認知錯誤。語言符號作為京劇藝術符號的重要組成,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以西方受眾為中心,應當采用歸化的策略,盡量滿足西方受眾的期待,同時,盡可能保留原有的中國元素,這對譯者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
(三)認知負荷
認知是指個體處理信息的過程和能力。認知負荷理論將個體認知視為一種資源上的消耗。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工作記憶有限而長時記憶無限。當學習和問題解決過程消耗認知資源超出工作記憶資源總量時,學習將變得低效甚至無效,這種情況被稱為是認知超載。
由此可以看出,海外觀眾在接受京劇時會產(chǎn)生認知負荷,因為個體先前經(jīng)驗不足以及材料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新穎,所以在接觸京劇時,缺乏背景知識的海外觀眾在處理接收的符號信息時,個體的工作記憶會過載,從而引發(fā)焦慮等情緒,影響觀眾對符號的處理與加工,觀眾在認知負荷下更會選擇運用本國知識背景解讀京劇藝術符號,這又會加重認知偏差。
(四)交流困境
京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并且承載了政治功能。但是,為了解決上述的認知差異、翻譯困境和認知負荷,京劇藝術符號在海外傳播當中往往存在不自信,這種不自信體現(xiàn)在表演自主性缺失、傳播片面性和沉溺“他者”視角。
因為翻譯上的困境并且京劇海外傳播者也意識到戲劇表演與觀眾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出國戲”往往選用國外觀眾易于接受的橋段,還用“不說話”的雜耍方式呈現(xiàn)曲目,如京劇經(jīng)典劇目《三岔口》和《大鬧天宮》。
為了應對認知負荷,相關工作者采取了很多策略。但是,京劇符號的傳播也陷入了“他者”視角。在海外傳播中,京劇用西方人想象的方式進行敘述和表演,失去了古老的光輝。而且,“走出去”過程中,為迎合海外市場,表演者也只是演出相對經(jīng)典的曲目,致使創(chuàng)作乏力,局限于自我表現(xiàn),這也造成了傳播的片面性,影響了戲劇自我表達方式以及京劇本身符號的傳播。
文化傳播應該是一個相互融合,最終形成共享文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有文化不應失去其本來色澤。京劇雖然為文化瑰寶,但是拘泥于表演形式和老套的營銷模式,加之現(xiàn)代音樂的沖擊,京劇藝術符號的跨文化交流需要相應的對策。
首先,京劇藝術符號的傳播需要充分考慮中國藝術的獨特性與獨立性。京劇擁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注重傳神、寫意、內(nèi)斂和抒情,具體體現(xiàn)在描繪時空、鋪陳敘述和舞臺設定方面。這與西方戲劇追求逼真的審美生活景象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應該勇于表達,用于傳播。在演出之前,主辦方可以向觀眾發(fā)放背景材料或者舉行講座來填補認知差異和降低認知負荷。京劇工作者應勇于追求帶有中國特色的情懷、氣息和氣象,表達出中國文化傳神、寫意、內(nèi)斂和抒情的基因。
其次,京劇藝術符號的傳播應考慮到文化語境和市場環(huán)境。在進行臺詞翻譯時,應聘請相關專業(yè)的譯員,盡可能平衡目標語受眾的習慣和審美傾向與原有文化的差異。理想的譯者應具有豐厚的京劇知識、扎實的雙語功底,深諳西方觀眾的興趣和審美需求。盡管京劇作為文化符號,是文本集合和符號系統(tǒng)集合。歸化可能會使得整個集合不完整,但是這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譯者要有所取舍。異化會加重觀眾的認知負荷,所以譯者應當盡可能采取歸化策略,這樣才易于觀眾接受京劇中的藝術符號,讓西方觀眾能更深入了解京劇。
京劇的表演不能局限于“不說話”的雜耍方式。語言系統(tǒng)作為京劇藝術符號中最發(fā)達的系統(tǒng)絕不能摒棄,否則京劇的藝術符號將無法被有效傳播。若是京劇在翻譯方面能取得突破,則可打破語言壁壘,讓海外觀眾主動參與到京劇藝術符號的傳播過程中。
四、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海外傳播融合了跨文化交際、翻譯和符號學等領域知識,是一項復雜的文化交流活動,從京劇藝術符號的海外傳播所面臨的困境便可窺見一斑。所以,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時,我們應當在保留文化自信的同時,還要照顧到海外讀者或觀眾的認知差異和認知負荷。戲劇工作者應當幫助海外觀眾克服認知差異和認知負荷,采取符合文化語境的營銷策略,最終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走出去”的夢想。
參考文獻:
[1]王永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讀者的文化意識及翻譯作品出版的營銷策略[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8,(04):59-63.
[2]邢立珂.京劇與美聲演唱藝術的異同及影響[J].戲劇之家,2020,(22):108.
[3]章婉瑩.淺談黃哲倫<新移民>中京劇符號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7,(22):42.
[4]劉曉萍.符號認知傳播的研究路徑考察——以廣播電視作品中“中國形象”傳播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5):17-21.
[5]楊越明,藤依舒.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與印象研究——<2017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知調(diào)研>系列報告之一[J].對外傳播,2018,(0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