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培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泌尿外二科 洛陽471003)
腎結石是常見的結石類型,可對患者泌尿系統(tǒng)任意部位造成損傷,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至今尚未清楚,可能與細胞氧化與抗氧化平衡紊亂有關[1]。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惡化,腎結石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功能。對于腎結石患者,經皮腎鏡碎石術(PCNL)是其治療的標準術式,創(chuàng)傷較小,可重復進行取石,臨床應用廣泛[2]。而隨著PCNL 的發(fā)展,腎鏡通道由標準通道發(fā)展為微通道,進一步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3]。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通道PCNL 治療腎結石患者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擬行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的60例腎結石患者分為A 組、B 組,各30 例。A 組男18例,女12 例;年齡22~70 歲,平均年齡(48.35±7.14)歲;結石直徑1.1~5.2 cm,平均(1.97±0.72)cm。B 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3~71 歲,平均年齡(48.14±7.52)歲;結石直徑1.1~5.3 cm,平均(1.94±0.78)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腹部平片、超聲檢查確診;知情同意書由患者、家屬簽署;具有手術指征。(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有既往上腹部手術史;泌尿系梗阻。
1.3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于全麻下進行手術。取截石位,在患側輸尿管置入Fr5 輸尿管導管,改為俯臥,C 臂X 線機下定位目標腎盞及結石,注入生理鹽水在輸尿管導管內建立腎積水,18G 穿刺針穿刺第11 肋間或第12 肋緣下腋后線到肩胛線之間,進入目標腎盞,如有尿液滴出即穿刺成功,置入斑馬導絲引導筋膜擴張器從Fr8 擴張至Fr18(A 組)或Fr24(B 組),并留置Fr18(A 組)或Fr24(B 組)剝皮鞘,建立皮腎通道。
1.3.1 A 組 采用標準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sPCNL)。經皮腎通道建立后,將Wolf 腎鏡置入,并將氣壓彈道碎石桿置入碎石聯合鈥激光碎石,鉗夾取出或沖洗液沖出結石,沿輸尿管置入斑馬導絲留置雙J 管、腎造瘺管。
1.3.2 B 組 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mPCNL)。建立經皮腎通道后,置入Wolf8/9.8 輸尿管鏡,生理鹽水沖洗術野,尋找結石,氣壓膽道聯合鈥激光碎石,灌注液沖出或用鉗夾取出,無結石后將斑馬導絲置入,留置雙J 管、腎造瘺管。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腎造瘺管留置時間。(2)術后3 d,經腹部X 線平片檢查結石清除情況。(3)比較兩組并術后發(fā)癥(發(fā)熱、尿外滲、感染、出血)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A 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臥床時間高于B 組,手術時間短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腎造瘺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腎造瘺管留置時間(d)A 組B 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臥床時間(h)30 30 tP 73.79±20.27 100.63±23.31 4.759 0.000 183.01±20.68 78.28±12.81 23.581 0.000 5.85±1.62 3.73±1.51 5.243 0.000 47.59±9.35 34.06±7.13 6.303 0.000 5.64±1.43 5.31±1.37 0.913 0.365
2.2 兩組結石清除情況比較 A 組術后結石清除27 例,結石清除率為90.00%;B 組結石清除25 例,結石清除率為83.33%。兩組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4,P=0.704)。
2.3 兩組并發(fā)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腎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病,雖為良性,但可堵塞尿路,造成排尿困難,引起腎積水,嚴重可導致尿毒癥及腫瘤,嚴重影響腎臟功能和生活質量[4]。臨床對于腎結石的治療采用藥物效果較差,且只可治療較小直徑或易溶解結石。而開放手術可有效將結石清除,但創(chuàng)傷較大,并發(fā)癥較多,對患者術后康復不利[5]。目前,腎結石患者多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其中PCNL 是臨床常用的手術方案,分為mPCNL 與sPCNL,且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臥床時間高于B 組,手術時間短于B 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石清除率無可對比性,表明腎結石患者采用sPCNL 與mPCNL 均具有一定的結石清除效果及安全性,但mPCNL 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以往臨床采用的sPCNL 通道擴張至F24~F26,通道較大,取石較為方便,且無需將結石充分粉碎便可將結石從通道鞘中取出或沖出,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且較大直徑的鞘壁與鏡體之間空隙較大,可加快水流速度,結石排出較為容易;但同時因通道大,增加對腎實質的損傷,且腎鏡易在通道中擺動對腎實質造成擠壓及牽拉,易損傷腎實質,增加術中出血量[7]。mPCNL 經皮腎通道較小,擴張通道僅為F16~F18,對腎實質的損傷較小,減少術中出血量,具有較高的手術安全性,對術后康復有利,也不會進一步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但同時mPCNL 通道較小,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對碎石效率造成影響,且在微通道下需將結石擊碎至更小,增加手術時間,該術式也無法采用EMS 超聲系統(tǒng)碎石,結石清除速度較慢[9]。因此,mPCNL 治療對于直徑較大、密度較高、多發(fā)性結石具有一定的風險,在術中腎內壓力較高,易導致細菌的侵入,增加術后發(fā)熱概率。但在采用mPCNL 治療時對術者的操作要求較高,需對操作過程熟練掌握,學習曲線較長。因此,對于直徑較大、密度較高、多發(fā)性結石推薦采用sPCNL,對于直徑較小結石推薦采用mPCNL,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