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欣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欒川471500)
結核病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以肺結核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身體狀況較差,免疫力低,更易發(fā)生肺結核,并造成病情惡化,增加治療難度[1~2]。目前,降糖治療聯(lián)合抗結核治療是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主要臨床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64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與抗結核療效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64 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胰島素組和藥物組,各32 例。胰島素組男18 例,女14 例;年齡38~67 歲,平均(50.4±2.5)歲。藥物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35~70 歲,平均(51.2±2.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層版)》[3]的臨床診斷標準;符合《中國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4]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血液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者;既往存在其他肺部疾病者;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衰竭者;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治療依從性差,隨訪困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抗結核治療方案 兩組均采用2HREZ/4HRE 抗結核方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依據(jù)患者體質量計算藥物劑量,并適時調整??偗煶虨?8 個月,服藥期間定時檢查肝腎功能。
1.3.2 降糖方案 (1)藥物組給予口服降糖藥物,依據(jù)患者病情選取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23370),口服,500 mg/ 次,2 次/d;阿卡波糖(國藥準字H19990205),口服,50 mg/次,3 次/d;格列美脲(國藥準字H20057672),口服,1 mg/次,2 次/d,依據(jù)血糖調整劑量。(2)胰島素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注射液(國藥準字H10890001)20 IU,3 次/d,依據(jù)血糖監(jiān)測情況調整劑量,早晚飯前增減劑量皮下注射。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5],治愈:臨床病癥消失,痰菌檢查陰性,病灶完全吸收;顯效:臨床病癥消失,痰菌檢查陰性,空洞未完全閉合,病灶部分吸收;好轉:臨床病癥較前好轉,痰菌檢查弱陽性,病灶吸收不足50%;無效:臨床病癥未見明顯變化,痰菌檢查陽性,病灶未見明顯吸收。(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3)比較兩組結核癥狀改善情況、痰菌轉陰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胰島素組治療總有效率為59.4%,藥物組為4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糖控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胰島素組FPG、2 h PG 均明顯低于藥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mmol/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mmol/L,±s)
治療后FPG 2 h PG藥物組胰島素組組別 n 治療前FPG 2 h PG 32 32 tP 9.7±1.1 9.6±1.2 0.347 0.729 4 14.3±1.6 14.5±1.4 0.532 0.596 5 6.4±0.6 5.5±0.5 6.519<0.001 8.0±1.0 7.2±0.9 3.364 0.001 3
2.3 兩組結核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胰島素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均短于藥物組,痰菌轉陰率高于藥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結核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結核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 n 退熱時間(d)咳嗽消失時間(d)咳痰消失時間(d)呼吸困難消失時間(d)痰菌轉陰[例(%)]藥物組胰島素組t/χ2 P 32 32 14.2±2.4 11.6±2.5 4.244 0.000 1 37.6±10.2 31.7±8.3 2.538 0.013 7 45.7±12.6 38.9±10.3 2.364 0.021 2 17.3±4.9 14.2±3.5 2.912 0.005 0 10(31.2)18(56.2)4.064 0.043 8
糖尿病患者是結核病的高發(fā)人群,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為各種細菌入侵提供便利條件,引發(fā)肺結核感染并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6]。肺結核患者多存在發(fā)熱癥狀,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tài),降低了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B 細胞的負擔,增加血糖控制難度[7]。因此,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應在控制血糖基礎上,給予積極的抗結核治療。
口服降糖藥物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或注射胰島素均為有效的降糖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療效方面,采用胰島素治療的胰島素組患者總有效率優(yōu)于藥物降糖組,但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兩種降糖方案均未對抗結核療效產生影響。本研究結果與岳丹[8]報道存在差異,可能與納入病例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有關。但在對抗結核治療相關指標進行進一步分析顯示,胰島素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均優(yōu)于藥物組,痰菌轉陰率高于藥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原因可能為注射胰島素直接且有效地彌補了患者自身胰島素不足的狀況,可有效保證患者充分利用外源性胰島素,快速恢復胰島B 細胞功能,控制血糖水平,增加機體抵抗力,繼而改善肺結核病癥。此外,對兩組患者FPG 和2 h PG 進行監(jiān)測進一步顯示,采用胰島素治療后,患者上述指標顯著改善,即胰島素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較優(yōu)。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不同降糖方案聯(lián)合抗結核治療均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胰島素聯(lián)合2HREZ/4HRE 抗結核方案可快速控制血糖,明顯改善結核癥狀,提高痰菌轉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