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艷 王松齡 王麗萍#
(1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開封475002;2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腦病科 鄭州450002)
帕金森病是一種多見于老年人的精神系統(tǒng)變性疾病,在精神內科較為常見,其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丟失,但確切的發(fā)病原因至今未明,遺傳、年齡老化、吸煙、腦外傷等因素都可參與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變性死亡的過程[1]。帕金森病起病隱匿、病情發(fā)展緩慢,患者可出現(xiàn)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及姿勢步態(tài)障礙等臨床表現(xiàn),除運動癥狀外,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抑郁、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精神性癥狀[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十分大。對于帕金森病的治療,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手段,多巴絲肼是目前臨床治療帕金森病的常用藥,但西醫(yī)藥物治療也只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癥狀,無法阻止病情的進展和惡化[3]。中醫(yī)將帕金森病歸于“顫癥、呆病”,該病本虛標實,與患者的肝腎虧虛有密切關系,針對肝腎虧虛使用補益肝腎湯,能有效滋補肝腎,治療肝腎陰虛[4]。本研究通過對106 例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析補益肝腎湯對患者中醫(yī)癥候、日常生活能力、睡眠障礙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06 例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19 例;年齡63~78 歲,平均年齡(67.29±3.38)歲;病程2.8~7.4 年,平均病程(4.26±1.73)年。對照組男33 例,女20 例;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67.33±3.24)歲;病程2.7~7.5 年,平均病程(4.31±1.6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經中醫(yī)診斷為肝腎不足;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精神狀態(tài)不正常;無生活自理能力;有酗酒和濫用藥物史;接受過中醫(yī)及中藥治療;心、肺功能不正常;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反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多巴絲肼治療??诜喟徒z肼片(國藥準字H10930198),3 次/d,初始劑量1/4 片(62.5 mg),可逐漸加大藥量至癥狀有明顯改善,最大劑量不超過1 片/次(250.0 mg)。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口服多巴絲肼的基礎上采用補益肝腎湯治療。藥方為:白芍、生地黃、熟地黃各20 g,天麻15 g,山萸肉、桑葚、茯苓、山藥各12 g,川牛膝12 g,丹皮10 g,甘草9 g,澤瀉6 g,全蝎3 g,1 劑/d,煎服,取汁400 ml,早晚飯后溫服。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和療效。根據(jù)帕金森病中醫(yī)肝腎不足主癥評分及療效標準對患者的相關癥狀進行評分,每項10分,分值越低,表明癥狀越輕。主要癥狀包括:顫振、作強技巧、肢體拘痙障礙、姿態(tài)改變、舌象以及脈象等;次要癥狀主要包括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耳聾、口咽干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大便艱澀、少寐、健忘等。痊愈為積分下降超過90%;顯效為積分下降超過60%;有效為積分下降超過30%;無效為積分下降不足30%或升高。痊愈、顯效和有效之和計為總有效。(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shù)(MBI)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越高。(3)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總分0~21 分,得分0 分為睡眠質量非常好,得分21 分為睡眠質量極差。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68%,高于對照組的69.8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睡眠質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中醫(yī)癥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3 53 tP 14.59±4.86 14.61±4.77 0.021 0.983 7.33±3.54 10.51±4.28 4.168 0.000 57.64±4.69 58.07±4.70 0.472 0.638 78.42±7.16 67.64±6.55 8.087 0.000 14.62±3.52 15.10±3.64 0.690 0.492 5.48±1.25 10.26±2.29 13.338 0.000
帕金森病是老年群體中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我國65 歲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發(fā)病率約為1.7%。帕金森病的發(fā)病與遺傳、年齡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其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現(xiàn)多認為與患者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丟失相關,導致患者出現(xiàn)震顫、身體僵硬、運動遲緩、面具臉和姿勢反射障礙或消失等臨床癥狀。除了對生理上的影響外,帕金森病對患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患者常伴有情緒低落、疲勞、睡眠質量差、便秘、記憶力下降、焦慮和認知障礙等非運動癥狀,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壓力[5]。對于帕金森病的治療,目前主要依靠藥物進行控制和治療,配合康復及心理治療,以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仍無法阻止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取得遠期療效,采用小劑量服藥后逐漸加量的用藥方式,可使患者的癥狀得到長期的控制。
中醫(yī)將帕金森病出現(xiàn)的震顫及認知障礙癥狀歸于“顫癥、呆病”,中醫(yī)對于顫證的描述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至真要大論》,書中描述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后來大量中醫(yī)典籍對顫證均有記載,認為帕金森病位在腦,以肝腎虧虛為本,為本虛標實之癥。中老年人年老體衰,容易肝腎虧虛不足,腦髓無以充盈,引發(fā)元神失常、頭搖肢顫、夜不能寐,嚴重者呆傻愚笨。針對帕金森病患者肝腎不足的情況,應用中藥補益肝腎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能收獲較好的效果。方中地黃、天麻、白芍為君藥,補腎疏肝、熄風止顫;山藥、山萸肉和桑葚為臣藥,健脾胃、補肝腎;丹皮、茯苓、全蝎和澤瀉為佐藥,活血化瘀、養(yǎng)神寧心;川牛膝為引,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達到滋肝補腎、平肝熄風的效果[6]。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芍能有效抗膽堿;天麻能保護神經細胞,增加腦部血流,減緩帕金森病的發(fā)展,桑葚具有保護多巴胺神經元及抗氧化的作用,防止內毒素對機體的損傷;牛膝能降低腦中的過氧化物,減少腦髓損傷。在本研究中,加用補益肝腎湯的觀察組相比單純采用多巴絲肼治療的對照組,臨床療效更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顯,睡眠質量也有更明顯的提高。曹旸等[7]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補益肝腎湯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癥狀,提高睡眠質量,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應更少。可見采用補益肝腎湯對帕金森病患者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補益肝腎湯治療,能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睡眠質量,療效確切,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