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曉 王慧蕊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手術部 平頂山467099)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發(fā)病率較高的類型,治療以手術切除與放化療為主,臨床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對于早期NSCLC,外科手術切除是最佳治療方案,也是臨床唯一可能治愈NSCLC 的方式。隨著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發(fā)展,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成為治療肺癌的首選外科手段,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且隨微創(chuàng)外科理念發(fā)展,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逐漸由多孔發(fā)展至單孔,更大程度地減少組織損傷,減輕術后疼痛,但同時也增加了手術難度[1~2]。本研究探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在早期NSCLC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早期NSCLC 患者92 例,按手術方案不同分為三孔組45 例和單孔組47 例。單孔組男29例,女18 例;年齡42~74 歲,平均(57.59±7.71)歲;鱗癌18 例,腺癌20 例,其他9 例。三孔組男28 例,女17 例;年齡41~73 歲,平均(56.41±7.63)歲;鱗癌17 例,腺癌21 例,其他7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jīng)穿刺活檢確診為NSCLC,病理分期處于ⅠA~ⅡB 期;臨床資料完整;未經(jīng)放化療治療,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可耐受手術,有VATS 治療指征;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者;廣泛胸膜粘連,無胸腔鏡手術條件者;合并凝血機制障礙、麻醉禁忌證、胸部創(chuàng)傷、遠處轉移者。
1.3 手術方法
1.3.1 單孔組 予以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腰部墊高,插入氣管內雙腔管,形成健側單肺通氣。于患側腋前線第4 與第5 肋間作切口(3~5 cm),放置切口保護套,撐開肋骨,置入胸腔鏡探頭與手術器械,通過顯示器觀察患者胸腔粘連及周圍解剖結構,注意在術中隨時調整鏡頭對于切口的位置。各部分切除順序:下葉,靜脈、支氣管、動脈及葉裂;右中葉,靜脈、葉裂、動脈及支氣管;右上葉,尖前段動脈、支氣管、靜脈、后升支動脈及葉裂;左上葉,尖后段動脈、靜脈、支氣管、后升支、舌段動脈及葉裂。使用腔鏡下切割閉合器處理動靜脈主干等,安全起見動脈主干處理前可用血管夾結扎。切除肺葉后裝入標本袋并取出送檢。術中快速病理證實為惡性,均行縱隔淋巴結清掃,右側腫瘤清掃區(qū)域:4、7、9、10 及11 區(qū),左側腫瘤清掃區(qū)域:5、7、9、10 及11 區(qū)。放置引流管,實施負壓引流,當引流液清澈且小于50 ml/d 時可拔管,術后予以抗感染與鎮(zhèn)痛處理。
1.3.2 三孔組 予以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麻醉方法同單孔組,于患者患側第5 肋間隙腋前作一主切口(3 cm 左右),置入切口保護套,于第7肋間隙腋中線、腋后線分別作1.5 cm、1.0 cm 的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孔,置入相應Trocar 管,進入胸腔后切除腫瘤所在肺葉、動靜脈、支氣管,具體切除方法同單孔組,淋巴結清掃區(qū)域及術后處理參照單孔組。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統(tǒng)計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2)疼痛程度:術后1 d、3 d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范圍0~10 分,評分越低,疼痛越輕。(3)免疫功能:術前、術后12 h 抽取靜脈血,離心取血清,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與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4)并發(fā)癥:統(tǒng)計術后切口延遲愈合、肺部感染、肺栓塞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單孔組手術時間長于三孔組,但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三孔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術后住院時間(d)單孔組三孔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淋巴結清掃數(shù)(個)引流時間(d)47 45 tP 170.36±18.25 156.27±17.58 3.769<0.001 11.36±1.43 10.99±1.25 1.319 0.191 4.33±0.98 5.68±1.02 6.474<0.001 8.05±1.53 9.64±2.17 4.076<0.001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1 d 單孔組疼痛評分為(4.41±1.02)分,術后3 d 為(3.61±0.99)分;三孔組術后1 d 疼痛評分為(5.95±1.23)分,術后3 d 為(4.35±1.04)分。術后1 d、3 d 單孔組疼痛評分均低于三孔組(t=6.549、3.497,P<0.05)。
2.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均降低(P<0.05);但單孔組術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高于三孔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s)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IgA術前 術后12 h單孔組三孔組組別 n IgG術前 術后12 h 47 45 tP 15.02±2.31 14.66±2.48 0.721 0.473 11.18±2.03*9.67±2.54*3.157 0.002 2.05±0.50 2.01±0.45 0.403 0.688 1.34±0.25*1.09±0.21*5.182<0.001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孔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三孔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早期NSCLC 患者使用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可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但傳統(tǒng)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大,愈合困難,預后不良。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以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為主,可有效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患者術后恢復[3]。
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以三孔手術較為常見,在觀察孔、主副操作孔下可有效切除腫瘤組織,清掃淋巴結,效果肯定。但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較三孔手術可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減輕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恢復[4~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單孔手術也能達到與三孔手術相當?shù)牧馨徒Y清掃效果。由于單孔探查胸腔,肺暴露欠佳,增加操作難度,器械反復交換進出,可增加手術時間,但僅有一個3~5 cm 的孔道,可較大程度減輕組織損傷,避免肋間神經(jīng)過度破壞,進而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因此本研究中單孔組手術時間長于三孔組,但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三孔組,術后1 d、3 d疼痛評分均低于三孔組(P<0.05),說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雖延長手術時間,但在術后疼痛與術后恢復效果上優(yōu)于三孔手術。臨床術后易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是切口延遲愈合、肺部感染等,主要是手術創(chuàng)傷及免疫功能降低等引起,本研究中單孔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三孔組(P<0.05),說明單孔手術還可降低患者切口延遲愈合、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有研究發(fā)現(xiàn),胸腔鏡下手術可影響肺癌患者免疫功能[6]。手術出現(xiàn)免疫抑制主要與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密切相關,而IgG、IgA 可阻止病原體與細胞結合,降低術后感染,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7]。本研究中兩組術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較術前降低,但單孔組水平高于三孔組(P<0.05),說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小。但該術式操作應注意:單孔操作難度大,避免暴力牽扯,為獲取更好視野,可選擇胸腔鏡置于切口后緣,手持器械在胸腔鏡視野前端,可促進手術順利進行。綜上所述,對早期NSCLC 患者應用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雖延長手術時間,但術后恢復快,可減輕術后疼痛,避免免疫功能損傷,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