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土耳其特約特派記者 姚蒙 王傳寶 ●陳欣 柳玉鵬
“法國公民在世界各地都面臨安全風險?!痹谀崴故ツ复蠼烫迷饪植酪u擊一天后,法國外長勒德里昂30日發(fā)出“最高襲擊風險”警告。尼斯事件被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稱作“伊斯蘭主義恐怖襲擊”,距教師帕蒂遭極端分子“斬首”僅13天。馬克龍29日誓言捍衛(wèi)法國自由價值觀“決不讓步”,不少政界人士30日發(fā)出打擊伊斯蘭極端分子,甚至驅逐所有非法移民的強硬聲音。美國沃克斯新聞網評論說,帕蒂被殺在法國重新點燃了一場關于如何對待言論自由和尊重宗教的激烈爭論,尼斯恐襲則火上澆油。法國遭遇不幸,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同情和支持。包括伊斯蘭國家在內的多國一致譴責恐襲。但這并不能平息馬克龍拒絕禁止《查理周刊》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而在伊斯蘭世界點燃的怒火。這兩天,土耳其、德國和數個南亞國家的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馬克龍的言行。
極右翼:法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
“這是對(整個)法國的襲擊?!庇缎l(wèi)報》報道稱,馬克龍29日下午在視察尼斯時發(fā)出“陰郁但充滿挑釁”的信息。他譴責這是“伊斯蘭主義恐怖襲擊”,呼吁全國團結,不要向分裂行為妥協(xié)。“我們之所以受到攻擊,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自由的熱愛。今天,我再一次明確聲明——我們決不讓步?!?/p>
目前,法國已進入反恐最高戒備狀態(tài)。馬克龍29日宣布增兵方案,將反恐巡邏兵力從目前的3000人增至7000人,保護學校和宗教場所,特別是天主教堂,因為周日將迎來萬圣節(jié)。
據法媒報道,教堂襲擊者是21歲的突尼斯人布拉希姆·阿維沙維,10月從意大利非法進入法國。29日早晨,他帶著一把17厘米的刀潛入尼斯圣母大教堂,在約30分鐘內將一名正在祈禱的60歲婦女幾近“斬首”,將一名55歲的教堂圣器管理人“割喉”。另有一名巴西女性重傷不治身亡。警方用“恐怖”形容現(xiàn)場景象。布拉希姆被警方連開14槍打成重傷,目前仍在醫(yī)院搶救。
“我們受夠了?,F(xiàn)在是徹底在法國消滅‘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時候了?!蹦崴故虚L埃斯特羅西29日稱,襲擊者在教堂高呼“真主偉大”,意圖毋庸置疑。這是尼斯第三次遭到恐襲。BBC評論說,法國現(xiàn)在的恐怖主義威脅水平與2015至2016年期間一樣高,那是《查理周刊》總部遭極端分子血洗,男子駕卡車沖撞尼斯觀看煙花人群致86人死亡,以及84歲神父哈默爾被割喉的可怕日子。
恐襲發(fā)生后,法國輿論反應強烈,一些政界人士的言論相當強硬?!胺▏呀浱幱趹?zhàn)爭狀態(tài),”國民聯(lián)盟主席瑪麗娜·勒龐30日在BFM電視臺稱,必須驅逐所有非法移民,完全停止接收難民,對所有有激進恐怖主義傾向的人采取監(jiān)視措施。
不僅極右政黨領袖這么說,法國傳統(tǒng)右翼政黨共和黨政要也發(fā)表類似言論。該黨議員希奧蒂30日對法國CNEWS電視臺說:“法國被視為軟弱國家,”應建立美國關塔那摩那樣的營地,專門關押伊斯蘭恐怖分子。一向被認為對伊斯蘭教態(tài)度寬容的左翼法蘭西不屈服黨的領袖梅朗雄也表示,恐怖分子殺死正在祈禱的天主教徒本身具有強烈象征意義,是“難以容忍的行為”。
一些過去被認為過激的言論現(xiàn)在充斥媒體,法國民意也發(fā)生變化。BFM電視臺30日報道稱,一系列民調顯示,法國人越來越支持當局采取各種強硬應對措施。而對《查理周刊》嘲諷先知穆罕默德的做法,也有更多法國人表示支持。法國教育部規(guī)定各學校萬圣節(jié)假期開學后必須對教師帕蒂默哀,向學生講解此事,并強調信仰、言論和出版自由原則。
“法國需要的不是煽動情緒”
29日晚,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社交媒體發(fā)文,批評馬克龍因教師被殺指責伊斯蘭教和穆斯林“表現(xiàn)得像個原始人”。他說,“法國人歷史上曾殺死數百萬人,其中很多是穆斯林”,因此穆斯林“有權殺死數百萬法國人”?!栋拇罄麃喨藞蟆贩Q,此時尼斯仍處于遭受致命恐襲的震驚中,馬哈蒂爾的言論激起巨大憤怒。30日,馬哈蒂爾指責推特和臉書刪除自己的帖子,解釋他的意圖是說穆斯林從來沒有為不公正尋求報復。
歐盟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聲援法國,承諾將全力反擊“那些試圖煽動和散布仇恨者”。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朗、埃及等世界多國都對恐襲表示譴責?!缎l(wèi)報》稱,伊斯蘭國家的表態(tài)在自己的宗教和聲稱捍衛(wèi)宗教的暴力行為之間劃出清晰界限。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評論說,尼斯大教堂恐襲發(fā)生之際,正值法國和伊斯蘭世界關系陷入緊張。29日是土耳其國慶節(jié),該國許多黨派組織黨員前往法國駐土大使館外示威?!董h(huán)球時報》記者看到,現(xiàn)場人群情緒激動。當地人將馬克龍的畫像貼在清真寺入口的地面上,讓來往人群踩踏。30日,數個南亞國家的成千上萬抗議者走上街頭,表達對馬克龍的憤怒。孟加拉國的抗議者焚燒了他的畫像。
俄羅斯《觀點報》稱,據估計,法國有600萬至1000萬穆斯林,是歐洲最大的穆斯林社區(qū)。他們不會同意馬克龍的觀點。“我能理解馬克龍言論自由至上的理由,但為什么要在學校宣傳這些丑陋漫畫?”俄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專家費多羅夫說,這只會誘使宗教狂熱者采取極端措施。俄議員普什科夫提醒尼斯市長注意有關“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措辭。“這個詞反映了法國人的怨恨和憤怒,將被一部分人接受,但會引起法國穆斯林不滿,更不用說世界其他伊斯蘭國家了?!?/p>
彭博社評論說,法國應對恐襲需要的是政治才能,而不是煽動情緒。帕蒂被殺后,《查理周刊》的漫畫被投影到法國兩個地方政府大樓的墻上,成為象征性的挑釁。馬克龍在重申對言論自由承諾的同時,也應表達法國穆斯林公民的憤怒和焦慮。
這種分裂正是恐怖分子想要的
針對尼斯教堂恐襲,法國伊斯蘭教聯(lián)合會的代表發(fā)表聲明哀悼遇難者,譴責恐怖主義。CNN評論稱,法國的穆斯林絕大多數不支持伊斯蘭極端主義,但經常面臨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巴耆锌赡芗葘σu擊感到震驚,又認為《查理周刊》的行為是無禮的?!眰惗卮髮W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弗朗索瓦說,法國的問題在于,人們開始假裝《查理周刊》的“冒犯權”是國家身份認同的晴雨表。而當官方似乎支持某一方時,事情就變得更加混亂。
在俄羅斯《消息報》看來,這場沖突標志著西方文化和宗教對抗的開始。德國《世界報》30日就發(fā)表評論稱,伊斯蘭世界的過度憤怒表明馬克龍是對的,歐洲國家必須支持馬克龍的政策。德國《時代周報》則建議,法國在必要時可以選擇某個伊斯蘭國家實施制裁。
俄新社援引俄“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盧基揚諾夫的話說,襲擊事件暴露了法國深刻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法國政府關于言論自由的政策不會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將處于非常困難的局面中,未來伊斯蘭極端分子還會發(fā)動襲擊。CNN評論稱,這個國家一邊是法國人,另一邊是穆斯林。這種分裂不僅不正確,而且正是恐怖分子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