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現在的世界,無論在哪個層面,對于全球化的定義和思考都存在嚴重的紛爭。一方面,各國政策依舊植根于全球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大量的逆全球化現象和對現有全球化路徑的重大挑戰(zhàn)。究竟應該怎么看未來的全球化道路?如何應對逆全球化的巨大挑戰(zhàn)?本文認為,對于全球化必須要予以全面的定義和理解,要從整體框架去認識全球化,而不能僅僅從某一個層面將整體性問題予以局部化,以“經濟的全球化”去加以假定性的解釋和闡述。
【關鍵詞】??全球化;逆全球化階段;經濟全球化;區(qū)域化
一、全球化相關理論綜述
“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許多人視過去數十年國際貿易及投資增長為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市場一體化,甚至有些人因此把全球化之后的世界喻為“地球村”。對于全球化,現在一般性的整體認識是,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
不得不承認,全球化對于世界各國各個方面的影響極大。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幾乎全部重大政策和大規(guī)模發(fā)展計劃,均是以全球化為基礎構建的。在學術界,研究全球化也是蔚為風潮,而且大多數的經典學術研究都是以“全球化無可阻擋地順利推進”為假定條件。這就導致現實和趨勢與學術理論產生了明顯的矛盾,使得對全球化的再定義成為一項具有現實意義和挑戰(zhàn)性的重大理論任務。
回顧全球化的理論進展,1980年,特萊維(Theodore?Levitt)在《市場的全球化》中第一次在經濟學范疇內明確提出了“全球化”概念,即全球化本質上就是“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比欢P于“全球化”的起源問題,實際上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人類歷史。戴維·赫爾德和安東尼·麥克格魯甚至在《全球大變革》中把全球化的起源追溯到大約開始于9000-11000?年前的人類歷史,其標志是農業(yè)定居文明的出現。阿伯丁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蘭·羅伯森(Roland?Robertson)則認為,全球化開始于15世紀初期到18世紀中期的歐洲。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沃勒斯坦和吉登斯,他們都將全球化的起點定在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開始發(fā)展的歐洲。
繁雜的理論觀點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有關“全球化”研究的核心命題:全球化的定義。因為,不同的定義,將會導致并且決定了對全球化的理解和認識差異。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耍║lrich?Beck)從7個方面定義了全球化的理論外延:地域的擴張,信息革命與技術,人權和民主原則,文化的浪潮,世界性的貧窮問題,跨文化現象及沖突。同樣是從全球化理論的這個階段開始,學者們開始有了對全球化框架性認識的追求,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定義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新問題不斷涌現,推動著全球化理論的改變和豐富。例如:全球氣候變暖、跨境水資源和空氣污染、漁業(yè)資源的過度捕撈等環(huán)境挑戰(zhàn),導致了人們對于全球化理論認識的改變,發(fā)現全球化進程不僅影響著人類交往、經濟和社會以及自然環(huán)境,同時這些因素也反過來作用于全球化進程。在這樣的基礎上,學術界對于全球化的認識又在假定細化的基礎上,分化為三大領域: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經濟全球化分別為商品市場一體化,勞動市場一體化以及經濟市場一體化。
喬?!ゑR漢(Joshi,?Rakesh?Mohan)將經濟全球化定義為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后所帶來的國家間經濟聯系的增強。不過,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討論實際上可以追溯到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起源。例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已經指出了國際貿易的必要性,認為國家不應該對貿易進行管制。而一旦不同國家之間開始產生貿易,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在亞當·斯密理論的基礎上,李嘉圖進一步指出了國際貿易中“比較優(yōu)勢”的重要性。而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最高峰,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自己的論述中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歷史”和“世界市場”的概念,從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和國際交往方面討論了“經濟全球化”的特征,盡管他們沒有明確提出這個詞。
經濟學理論界對于全球化探討的第二個高峰,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的新古典主義復興時期。在這一階段,許多學者都直接將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掛鉤。他們對于資本與全球化的關系,又可以分為兩個學術派別。
第一個派別繼承了狹義古典自由主義的觀點,認為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全球性擴張。保羅·斯威奇就認為“經濟全球化不是某種條件或某種現象,?而是一種已經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的過程。自四五百年前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活生生的社會形態(tài)在世界上出現以來,這一過程就開始了?!毖趴恕ぐ⑦_則認為:“資本主義在空間進行的拓展已經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經濟全球化既是這一空間拓展的表現,?也是(并且首先是)一個改革、調整以至最后消除各國之間各種自然和人為疆界的過程。這種疆界是資本進行世界規(guī)模積累的障礙。”按照這種理論邏輯,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在于加速自己的“現代化”,并融入由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這一派理論也被稱之為“現代化理論”,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學者羅斯托。此外,也有學者從更廣義的社會學角度上肯定了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學者戴維·赫爾德就認為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的相互聯系。在這方面,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可以說是將新自由主義理論對于全球化的看法做了一次完整的總結。
另一個派別則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強調“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中心國家”對于“欠發(fā)達國家”的一種剝削行為,因此這一部分學者也被稱為“新左派”,他們的理論經歷了從“依附理論”到“世界理論”的發(fā)展過程。1950年,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主席普列比奇(Raúl?Prebisch)從古典經濟學的角度認為,拉美實際的發(fā)展與李嘉圖的預測不符:窮國財富的減少與富國財富的增加一致。隨后,各方學者都開始注意到這種新出現的經濟理論。桑托斯(Theotonio?Dos?Santos)第一次提出了“依附理論”并做出了如下的定義:“依附是指這樣一種情況,某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受制于其所依附的另一個國家經濟的發(fā)展與擴張?!?/p>
沃勒斯坦進一步發(fā)展了桑托斯的理論,并提出了“世界體系”的構想。他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并提出了中心地區(qū)、半邊緣地區(qū)和邊緣地區(qū)的發(fā)展機制。而整個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分工體系,?中心、半邊緣、邊緣三個地帶在不同時期是相互轉化的。消除不平等的出路在于打破這種“中心—邊緣”的格局。由“新左派”的觀點演進出的國際發(fā)展戰(zhàn)略則被稱之為“脫鉤戰(zhàn)略”。此后,沿著依附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的道路,博克斯貝格與克里門塔進一步認為:全球化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問題。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學界對于依附理論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例如,許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制度上的優(yōu)勢,此外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依靠“脫鉤戰(zhàn)略”實現了經濟的長足發(fā)展。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yè)的分工合作,至多只能算是全球化研究中的一個人為定義的節(jié)點領域。經濟的全球化,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說明逆全球化的勢能積聚和動力的成因。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全球化的概念開始擴展到經濟之外的領域。社會學家馬丁·艾爾布魯(Martin?Albrow)和伊麗莎白·金(Elizabeth?King)將“全球化”定義為“人們生活空間的融合過程”。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則將“全球化”解釋為“社會關系跨越空間障礙”的一種過程。1992年,羅蘭·羅伯森(Roland?Robertson)給出了一個更加抽象的概念:“全球化”是全球空間的“壓縮”。事實上,全球化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跨學科的議題。這是一種全球化研究的進步,但同時也造成了對全球化認識的混淆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單邊主義政策的抬頭,2019年無疑被人們認為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一年。盡管目前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理論研究來為2019年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做一個系統(tǒng)性定義,但眾多分析人士都給出了初步的觀察。例如,古德曼就認為,如果全球化真的可以被逆轉,那么2019年發(fā)生的種種跡象無疑就預示著這種趨勢。而Neil?Shearing則更進一步地認為,全球化已經“死亡”了,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去適應“后全球化”時代。不過,大部分的經濟學家或分析人士還是持一種相對樂觀的態(tài)度,認為全球化的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發(fā)生改變,只不過它目前的具體內涵以及運作的路徑正在發(fā)生著某種不確定的轉變。至于這種轉變究竟為何?麥肯錫的一個研究報告相對全面地總結了全球化的五個改變:商品跨國流動的減少,服務(業(yè))跨國運營的增加,勞動力的優(yōu)勢對于經濟全球化影響的減弱,科研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對于全球化的影響正在增加,區(qū)域內的貿易正在成為一個新的主流。
綜合來看,全球化無疑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議題,經濟全球化在很多時候被錯誤地當成了全球化的全部內容,因而造成了對全球化認識上的最大偏差和誤區(qū)。實際上現在全球化面臨的最大障礙和挑戰(zhàn),均是源自社會、文化、貧富、信息、種族、價值觀等非經濟空間,源自社會關系變化的各種力量。全球整合性的一體化進程如果在未來被逆轉,最大的問題就是出自全球各國的非經濟因素。
二、逆全球化階段
逆全球化是客觀存在的,而逆全球化出現的原因在于:各國的空間以及社會空間的緩沖帶破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這時逆全球化的階段就會到來。不過,這種逆全球化并不會終結全球化的長期趨勢,因為全球資本會繼續(xù)施加強大的影響力,重組地緣空間的緩沖帶和社會空間,重建并且劃分全球化的邊界和結構,進而結束逆全球化的階段,重新步入全球化的進程。
事實上,逆全球化在歷史上并非第一次出現。
參考歷史資料,第一次逆全球化發(fā)生在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時,就已經有了原始的全球化了。當時在地中海東部國家已經形成了區(qū)域的大分工和遠程貿易的網絡,而且有強國主導,構成了世界第一輪原始態(tài)的全球化。不過隨著古埃及帝國的衰落,這個分工體系和貿易體系瓦解,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化大退潮。
第二次逆全球化發(fā)生在古羅馬時期。羅馬帝國建立以后的200年是全球化的高峰期,在羅馬帝國的主導之下,歐洲出現了更大范圍內的區(qū)域分工。羅馬帝國衰落之后,這些高度相互依賴的、精致的分工體系頃刻瓦解,最后倒退到莊園經濟,回歸到封建制。這一過程一直持續(xù)到公元11至13世紀,同樣也是全球性的逆全球化階段。
第三次逆全球化發(fā)生在中世紀末期,當時弗蘭德地區(qū)出現了新的分工,隨后英國、法國、比利時,再加上中東地區(qū)、伊斯蘭世界、拜占庭帝國,經過意大利進行貿易組合。這一時期已經出現全球性大分工和遠程貿易,繁榮了200年。最后因黑死病的出現和蒙古人的入侵,這一輪全球化再次衰退,進入到逆全球化階段。
第四輪全球化出現在15世紀末,伴隨著地理大發(fā)現,找到了更大的市場,形成了更大規(guī)模的分工、更遠程的貿易以及更大的資本交流量。直到17世紀,受到歐洲30年戰(zhàn)爭的影響,整個歐洲中部再度受到嚴重破壞。加上氣候的逐漸變冷,農業(yè)減產等原因,這一輪全球化又退潮了。
第五次全球化在18世紀末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下逐漸形成,這一輪全球化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才告終結,進入到逆全球化階段。至于現代意義上人們所熟知的全球化,則是從“二戰(zhàn)”之后的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但迄今為止,這一輪全球化浪潮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逆全球化現象、障礙和重大挑戰(zhàn)。
對照歷史上全球化的反復進程可以發(fā)現,全球化的確會在特定情況之下出現退潮,但隨著退潮的出現,全球化并不能被認為是終結,而是在一定時間之后,再度會興起一輪新的全球化浪潮。具體而言,逆全球化階段出現主要有5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各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并不均衡,甚至處于不一樣的文明階段,反全球化因此成為反對者的優(yōu)先政治目標;第二,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各國勢必要跟進推出社會、產業(yè)、經濟的重組和改革,但很多國家沒有實現這樣的重組和改革,而是將矛盾歸結為全球化;第三,很多國家的成本上升過快,造成產業(yè)效率下降,迫使產業(yè)遷徙、搬離、回歸和在全球重組;第四,政治改革滯后,因為政治改革必然觸及社會結構,因此引發(fā)山搖地動的反應;第五,金融改革滯后,無法適應全球化的要求,因而導致世界金融資本開始擇優(yōu)轉向。
(一)逆全球化階段的現象和特點
過去,新興市場國家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它們因全球化在經濟上獲得資本動能,因而經濟表現更加富有活力。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fā)生明顯的改變。根據聯合國貿發(fā)組織《世界投資報告》,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繼續(xù)下滑,減少了13%,降低至1.3萬億美元,這是外國直接投資流量連續(xù)第三年出現下降。資本的快速流出不僅反映的是全球資本收益率降低和經濟發(fā)展動能不足,同時還預示著全球流動性的逐步萎縮。
在全球化的社會收益方面,皮凱蒂等學者指出,16?世紀以來,國別間的收入差距沒有得到顯著改善,人均GDP差距仍在不斷擴大。以美國為代表的消費國和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部分生產國,在這一全球分工結構中都獲得了實際利益。消費國得到了全球供應的廉價商品,生產國實現了產能、技術、資本的積累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不過社會發(fā)展階段差異較大的其他國家以及那些更多依賴資源出口的資源國和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國并未享受到這種紅利,主要表現為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增長低迷、資源透支、效率低下、產業(yè)不振等問題。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些國家尤其表現出了對全球化不滿的態(tài)度。
此外,全球化的風險也日益受到警惕并且直接導致各國推出各種限制性政策,從而抑制了全球化的進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提高,跨國間經濟風險的傳染不斷加劇,主要表現為金融危機導致的同步性衰退數量大幅增加、金融市場短期波動加劇、全球主要股指和長債收益率變化趨勢關聯性增強。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聯合國貿發(fā)組織才會提出警告,全球化正處于轉折關頭。2018年,全球有55個經濟體出臺了至少112項影響外國投資的措施,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措施引入了新的限制或監(jiān)管——這是20年來最高的數字。此外,至少有22項大型并購交易因監(jiān)管或政治原因被撤銷或凍結——這是2017年以來的2倍。全球化的大收縮總是由緊縮性政策開始的,而各國的這種緊縮性政策還具有傳染性,很快導致逆全球化呈現出全面的結構性收縮特征。
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是緊密掛鉤的。全球化帶來的國際貿易、資本、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但也引發(fā)了一系列暫時看來無解的社會沖突問題。
在這些社會沖突問題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移民和難民問題。歐洲的難民危機實際代表的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和難民問題,這也是促成英國脫歐的直接原因。此外,環(huán)境問題也是社會沖突的一大因素,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產業(yè)集中出現在全球化大工業(yè)生產活動中,稀缺資源的全球流動使得資源被過度開發(fā)和使用,資源透支和浪費成為常態(tài),全球環(huán)境惡化也使得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逆全球化運動的主要出發(fā)點之一。
應該指出的是,逆全球化發(fā)展階段一旦出現并且形成,可能會維持很長時間。那種認為逆全球化會隨著某些國家領導人的更替而像一陣風一樣過去的看法,完全屬于不切實際的幻覺,而且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幻覺。逆全球化是世界性的結構調整和顛覆,這種結構性的調整一旦發(fā)生并且穩(wěn)定,除非新的大變革發(fā)生,否則不會輕易改變。
(二)全球化的線性關系
在理論界,全球化實際是一片富有爭議的沃土,既有豐富的經典論述,也有各種語焉不詳、似是而非并且泛濫成災的論調。如果對比現存各種有關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觀點,或許用“連續(xù)的線性關系”來表現更加有助于澄清各種理論認知及其問題。對于全球化認識論,經??梢姷挠幸韵滤姆N類型線條。
第一,斜率很高、持續(xù)向上的直線(圖1),這是經典的全球化思想,也是大多數人過去經常聽到并且相信的理論。這種理論一般認為,全球化不可能終結,或許會有點小問題,但現在的全球化將會持續(xù)。這種想法實際非??膳?,一旦落實于公共政策則會導致大量資源的錯配。
第二,全球化僅是一條直線,但這條直線已經終結了,新的逆全球化時代開始了(圖2)。這種簡單直率的“全球化終結論”,當然也是錯誤的。因為只要資本的力量存在,全球化還是會以現在的形式或是新的形式在時間軸上繼續(xù)。
第三,同時存在并行但相向而行的兩條線,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同時存在(圖3)。典型的觀點如:逆全球化與全球化是相伴而生的。這類觀點很具有迷惑性,因為從基本邏輯來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是完全不兼容的。
第四,這是一條波動的曲線,但始終向前發(fā)展(圖4)。斜率向上,則是全球化的階段;斜率向下,則是逆全球化的階段。全球化階段是高峰,逆全球化階段則是低谷。
所以,猶如全球化并非偶然發(fā)生的那樣,逆全球化的階段也非偶然發(fā)生,而是具有深厚的社會和經濟基礎。如果以高峰之間的周期來衡量,那么逆全球化階段可能少則會持續(xù)十幾年的時間,多則持續(xù)數十年或上百年的時間。這是因為世界空間結構的形成需要時間,顛覆并且形成新的空間結構同樣也需要很長時間。對于對全球化依賴程度高的國家而言,逆全球化階段將會是一個痛苦周期。這些國家能否抓住窗口期實現轉型至關重要。
四、未來全球化趨勢
現在的全球化處于逆全球化階段,從波峰走向低谷。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的地緣政治取向將會反映在各國的基本政策層面,表現出逆全球化階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今后的全球化將會向區(qū)域化方向發(fā)展,表現出強烈的區(qū)域化特征和現象。支持這種區(qū)域化特征的理論,主要是地緣政治學中的空間碎裂概念。全球化是一個“整合”的過程,逆全球化則是一種“碎裂”的過程,這個“整合—碎裂”過程變化,代表和反映了全球化從波峰到波谷的變化,也是未來逆全球化的基本趨勢。
麥肯錫在《全球化大轉型》中從貿易角度提出了全球化的五大轉型方向:商品貿易日漸萎縮、服務貿易快速增加、勞動力成本重要性持續(xù)下降、創(chuàng)新研發(fā)越發(fā)重要、區(qū)域貿易更加集中??梢?,區(qū)域化是未來一定會發(fā)生的事情。
第二,逆全球化階段無可避免地會帶來社會傷害。逆全球化階段是非理性上升的階段,這是矛盾和壓力長期積累導致的必然結果。非理性社會運動制造的種種后果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和沖擊,形成社會傷害,而且一旦這種社會傷害造成的普遍成本超過社會結構的承受力,則可能導致更為激烈的沖突。有趣的潛在變化在于,在劇烈的沖突之后,當某些政治力量出現潰散,世界則有可能從逆全球化階段再次走出來,重新開始全球化的進程。
第三,財富大轉移的發(fā)生。這種財富的大轉移,可能通過資本市場、產業(yè)投資甚至藝術品投資等方式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資本市場的傳統(tǒng)投資理論可能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投機活動以及基于財富安全的投資行為。
第四,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的過程并非可主觀選擇的,全球化本身就是各國的政治互動、產業(yè)互動和資本互動所形成的世界潮流,所以決定因素始終是外部性的。因此,在逆全球化階段,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將會受到影響和沖擊。或許可以這樣說,在世界各國中除了少數獨立性甚強的經濟體,大多數制造業(yè)國家和資源型國家均將會身不由己地卷入逆全球化大潮。至于那些渴望回避逆全球化階段沖擊的國家,唯一的政策操作,恐怕就是尋求更大的產業(yè)獨立性和資本獨立性。
參考文獻
[1]陳功:《地緣政治學的幾個理論問題》,《安邦戰(zhàn)略觀察》,2019年。
[2]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3]格拉德·博克斯貝格、哈拉德·克里門塔:《全球化的十大謊言》,新華出版社,2000年。
[4]蔣云鶴、杜美拉、王雅梅:《2016年逆全球化問題:日益突出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上海期貨與衍生品研究院。http://www.shfe.com.cn/upload/20170315/1489563614467.pdf.
[5]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2019》,2019年。http://www.doc88.com/p-3877329311808.html.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皮凱蒂:《21世紀的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9]王寧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雅克·阿達:《經濟全球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11]俞冰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遠視與短視》,第一財經,2019年7月12日。https://www.yicai.com/news/100258123.html.
[12]Adam?Smith,?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Charleston,?SC:?Bibliobazaar,?2008.
[13]Albrow,?Martin;?King,?Elizabeth?.?Globalization,?Knowledge?and?Society.?London:?Sage?(1990).?ISBN?0-8039-8323-9.?OCLC?22593547.
[14]Anna?Tunkel,??“Globalization?Is?Changing.?Here's?How?Your?Business?Can?Adapt”,World?Economic?Forum,?August?2019.?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9/08/globalization-is-changing-your-business-must-become-agile-too-heres-how/.
[15]Anthony,?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Polity?Press,?1990.
[16]David?Ricardo,?“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Library?of?Economics?and?Liberty?1999.?https://www.econlib.org/library/Ricardo/ricP.html.
[17]Francis?Fukuyama,?“The?Fall?of?the?Libertarians”,?Wall?Street?Journal,?May?2,?2002.?Accessed?on?MAY?31,?2020.?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020295939549459480.
[18]Francis?Fukuyama,?“The?End?of?History?and?the?Last?Man”,?Free?Press,?1992.
[19]Hartman,?John?and?Pamela?B.?Walters,?“?Dependence,?Military?Assistance?and?Development:?ACross?National?Study”,?Politics?and?Society,?1985:14.
https://hbr.org/2019/02/the-state-of-globalization-in-2019-and-what-it-means-for-strategists.
[20]Immanuel?Wallerstein,?“The?Modern?World-System”,?Vol.?I:?Capitalist?Agriculture?and?the?Origins?of?the?European?World-Economy?in?the?Sixteenth?Century,?Academic?Press,?1974.
[21]Immanuel?Wallerstein,?“World-Systems?Analysis:An?Introduction”,Johanneshov:?MTM,2019.
[22]Joshi,?Rakesh?Moha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
[23]McKinsey?Global?Institute?(MGI),?“Globalization?in?Transition:?The?Future?of?Trade?and?Value?Chains”,?2019.https://www.mckinsey.com/~/media/McKinsey/Featured%20Insights/Innovation/Globalization%20in%20transition%20The%20future%20of%20trade%20and%20value%20chains/MGI-Globalization%20in%20transition-The-future-of-trade-and-value-chains-Full-report.ashx.
[24]Neil?Shearing,?“Globalization?Is?Ending.?Heres?How?to?Prepare?for?Whats?Next”,?Barrons,?Oct?21,?2019.?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globalization-is-ending-heres-how-to-prepare-51571652900.
[25]Pankaj?Ghemawat,?Steven?A.?Altman,?“The?State?of?Globalization?in?2019,?and?What?It?Means?for?Strategists”.
[26]Paul?M?.Sweezy,?“More?(or?Less)?on?Globalization”?,?Monthly?Review,?1997.
[27]Peter?S.?Goodman,?“Globalization?Is?Moving?Past?the?U.S.?and?Its?Vision?of?World?Order”,?New?York?Times,?June?19,?2019.?https://www.nytimes.com/2019/06/19/business/globalization-us-world-order.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28]Raúl?Prebisch,?“The?Economic?Development?of?Latin?America?and?Its?Principal?Problems”,1950.
[29]Robertson,?Roland,??“Globalization:?Social?Theory?and?Global?Culture?(Reprint.?ed.),?Sage?,1992.
[30]Rostow,?W.?W.,?“Politics?and?the?Stages?of?Grow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1.
[31]Rostow,?W.?W.,“The?Five?Stages?of?Growth-A?Summary”,?in?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0.
[32]Shawn?Donnan?and?Lauren?Leatherby,?“Globalization?Isnt?Dying,?Its?Just?Evolving”,?Bloomberg,?July?23,?2019.?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19-globalization/.
[33]Theodore?Levitt,?“The?Globalization?of?Markets”,?Harvard?Business?Review,?1983.?https://hbr.org/1983/05/the-globalization-of-markets.
(*?陳功,安邦咨詢。
責任編輯:吳思)
THEORETICAL?PROGRESS?AND?FUTURE?TREND?OF?GLOBALIZATION
Chen?Gong
Abstract:?Now,?there?are?serious?disputes?over?the?definition?and?thinking?of?globalization?at?all?levels.?On?the?one?hand,?national?policies?are?still?rooted?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globalization.?On?the?other?hand,?a?large?number?of?anti-globalization?phenomena?and?major?challenges?to?the?existing?globalization?path?can?be?seen.?What?should?we?think?of?the?future?path?of?globalization??How?to?deal?with?the?great?challenge?of?anti-globalization??This?paper?points?out?that?globalization?must?be?comprehensively?defined?and?understood,?and?should?be?understood?from?the?overall?framework?instead?of?being?localized?from?a?certain?level,?and?explained?and?elaborated?by?the?assumption?of?"economic?globalization".
Keywords:?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Stage;?Economic?Globalization;?Regio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