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群 李鋒
摘要: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通過對幾只禽俠義獸的描寫,營造了動物界一個具體而生動的俠義世界:有隱忍決絕、待機復仇的禽俠——鸛鳥,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義獸——義犬,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禽俠義獸——大鳥與義鼠。以此折射出人間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了蒲松齡的俠客情懷。
關鍵詞:聊齋志異;禽俠;義獸;形象分析;俠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古代文人心中大多有一個“俠客夢”,越是浪漫的文人,越是懷才不遇的文人,越是經(jīng)歷坎坷的文人,越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俠客”情懷。西漢的司馬遷如此,三國時期的曹植如此,唐代的李白如此,清朝的蒲松齡也是如此。
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純粹意義上的俠義小說在《聊齋志異》中的數(shù)量并不多,其篇幅相較于愛情小說與科舉小說也相對短小。但,作為一種精神,《聊齋志異》卻處處閃耀著俠義的光芒,頗有“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
在《聊齋志異》中,從愛情小說到科舉小說,從鄰里糾紛到公案訴訟,俠情俠風總會撲面而來;從現(xiàn)實人間到仙界幻境,從花妖狐魅到紅塵男女,俠影俠蹤總會倏然來去??梢哉f,俠義精神和俠義行為幾乎貫穿了整部《聊齋志異》。
如果按照行為主體來分析,《聊齋志異》宣揚的俠義精神和俠義行為,大致可以劃分為人類的俠義精神和行為、花妖狐魅的俠義精神和行為以及動物的俠義精神和行為三部分。
下面我們就其中描寫動物的俠義精神和行為的作品進行具體分析。雖說這類作品在《聊齋志異》中只有寥寥數(shù)篇,且篇幅短小精悍,但也能起到管中窺豹、以小窺大的效果。
一、隱忍決絕、待機復仇的禽俠——鸛鳥
古代社會,復仇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學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社會中,民間私自復仇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屢見不鮮。如何處治那些因為復仇而殺人的罪犯,是一件令歷代統(tǒng)治者都頗為頭疼的事情。為此,初唐的陳子昂和中晚唐的白居易,甚至還進行了一場跨越一百多年的隔代辯論 ① 。
在文學世界,復仇也一直是小說家們喜歡涉足的題材之一,名篇迭出,不勝枚舉。比如,《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唐五代傳奇中的《謝小娥傳》《賈人妻》《崔慎思》《上清傳》《荊十三娘》等都是此類題材的名作佳構。
蒲松齡《聊齋志異》關于復仇的故事就更多了,《商三官》《庚娘》《細侯》《黃九郎》《霍生》《俠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以女性為主體的復仇故事,《聊齋志異》就有三十余篇。
而在《聊齋志異》眾多復仇故事中,以鳥獸作為復仇主體的故事并不多,最典型的是《禽俠》?!肚輦b》雖然篇幅短小,兩個復仇故事加上“異史氏曰”不過五百多字,但卻寫得驚心動魄,細思極恐。
我們先來看一下發(fā)生在天津某寺的鸛鳥復仇故事:
天津某寺,鸛鳥巢于鴟尾。殿承塵上,藏大蛇如盆,每至鸛雛團翼時,輒出吞食凈盡。鸛悲鳴數(shù)日乃去。如是三年,群料其必不復至。而次歲巢如故;約雛長成,即徑去,三日始還,入巢啞啞,哺子如初。蛇又婉蜒而上。甫近巢,兩鸛驚,飛鳴哀急,直上青冥。俄聞聲蓬蓬,一瞬間,天地似晦。眾駭異共視,乃一大鳥,翼蔽天日,從空疾下,驟如風雨,以爪擊蛇,蛇首立墮,連摧殿角數(shù)尺許,振翼而去。鸛從其后,若將送之。巢既傾,兩雛俱墮,一生一死。僧取生者置鐘樓上。少頃,鸛返,仍就哺之,翼成而去。[1]1290
幼子被巨蛇吞食凈盡,鸛鳥總是“悲鳴數(shù)日乃去”,喪子之痛,不可謂不深!這種痛徹骨髓的喪子之痛,在接下來的兩年,它又承受了兩次。可是,第四年,它還是將鳥巢建在了原來的地方。為什么?因為它要復仇!
為了復仇,鸛鳥不惜以幼子為餌,引蛇出洞,然后,奇兵天降,一舉將巨蛇搏殺!
這個復仇計劃一旦付諸行動,就意味著,鸛鳥很有可能連續(xù)第四年遭遇喪子之痛的沉重打擊。結果也的確如此,兩個幼雛一死一傷,鸛鳥為復仇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重。
但即便如此,鸛鳥還是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復仇計劃付諸實施,足見其對巨蛇怨恨之深,足見其復仇信念之堅定與決絕,也足見其心機之深沉,甚至也足見其冷酷。
如此隱忍,如此決絕,如此工于心計,甚至還有點冷酷,蒲松齡只用區(qū)區(qū)二百余字就成功塑造了這樣一個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復仇者形象。而這個獨特的復仇者,竟然是一只鸛鳥!但明倫評云:“禽鳥中有志士,有俠仙,人有自愧不如者矣。” [2]1061-1062
講完天津某寺鸛鳥復仇的故事,蒲松齡感覺意猶未盡,又講了另外一只鸛鳥復仇的故事,并將其附在《禽俠》篇末,“異史氏曰”之后:
濟南有營卒,見鸛鳥過,射之,應弦而落,喙中銜魚,將哺子也?;騽癜问阜胖?,卒不聽。少頃,帶矢飛去。后,往來近郭間,兩年余貫矢如故。一日,卒坐轅門下。鸛過,矢墜地。卒拾視曰:“此矢固無恙哉?”耳適癢,因以矢代搔。忽大風摧門,門驟闔。觸矢貫腦,尋死。[1]1290-1291
這則故事中濟南營卒最可恨之處,不是他射傷了鸛鳥,而是在他明明知道鸛鳥還有嗷嗷待哺的幼雛之后,依舊不肯接受別人的規(guī)勸,“拔矢放之”。正因為此,他才招致鸛鳥苦心孤詣的復仇。
此后的兩年,鸛鳥往來于城郭之間,“貫矢如故”,其實是驕敵懈敵之計,也是復仇計劃的開始。如果沒有這兩年的“貫矢如故”,或許,當那支箭掉落營卒面前的時候,他不會去撿拾,即使撿拾,也不會輕佻地拿它掏耳朵。
殊不知,鸛鳥要的就是他的輕佻,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于是,“大風摧門,門驟闔,觸矢貫腦,尋死”,鸛鳥的大仇就這樣報了!至于那股忽如其來的大風,似乎有些詭異,不過,我們應該可以相信,那一定是鸛鳥的“杰作”。
兩只鸛鳥,兩個復仇故事,一個發(fā)生在天津,一個發(fā)生于濟南;一條噬子的大蛇,一個射己的營卒;故事情節(jié)絕無雷同之處,而復仇者的形象卻極其相似。天津某寺的鸛鳥為報巨蛇噬子之仇,不惜以子為餌,致其一死一傷,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濟南鸛鳥為報營卒射己之仇,兩年貫矢如故,肉體上的痛苦同樣可想而知。它們不惟謀略過人,其毅力亦過人,心腸之硬更過于人,和古代復仇的俠客相比,也不遑多讓。
兩只鸛鳥如此苦心孤詣的復仇,與《聊齋志異》中的人類復仇故事,比如《商三官》《庚娘》《細侯》諸篇,相互映襯,相互生發(fā),使得復仇主題更為深沉。
一只鸛鳥為了復仇,不惜以子為餌,為的只是引蛇出洞;一只鸛鳥為了復仇,兩年貫矢如故,為的只是驕敵懈敵。同時,兩只鸛鳥在復仇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冷酷,讓人不寒而栗,一如某些古代的復仇俠客。如唐傳奇《賈人妻》《崔慎思》中的女性復仇者,在大仇得報、飄然而去之后,忽然折返,為斷絕思念之情竟然親手殺死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而《聶隱娘》更是公然將俠客的這種冷酷宣之于口:“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后決之?!?[3]1790
“冷酷”只是復仇者一件冰冷堅硬的外衣,透過冷酷的表象,我們依稀可以窺探到復仇者內心深處最為柔軟的一個點:他們,其實也是多情的人,雖然這種多情,我們普通人無法理解,更無法接受!那些女性復仇者之所以狠心殺掉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是因為擔心孩子會成為自己的牽掛;天津某寺的鸛鳥之所以以子為餌,是因為它要為葬身蛇腹的幼子復仇;濟南鸛鳥之所以兩年貫矢如故,也是因為營卒不肯憐惜自己還有嗷嗷待哺的幼雛。
在蒲松齡筆下,作為復仇者的鸛鳥,具有與人類復仇者相似的性格、情感和心智,甚至可以說高度吻合,這絕非偶然,而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因為,蒲松齡要借鸛鳥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
我們知道,蒲松齡一生潦倒場屋,屢屢鎩羽而歸,生活也一度陷入困窘。在這樣的痛苦煎熬中,蒲松齡深切體會到世間的人情冷暖?,F(xiàn)實生活的失落與理想世界的坍塌,最終讓蒲松齡選擇了一條“發(fā)憤著書”之路。因此,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黑暗和腐朽,永不妥協(xié)的抗爭和復仇,就成為《聊齋志異》普遍的存在,這種以暴力形式來呼吁正義公理的復仇精神,也因之成為《聊齋》的一大主題。而《禽俠》只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篇而已。
動物復仇故事并非蒲松齡的首創(chuàng) ①,兩只鸛鳥復仇的故事,我們也可以依稀探索到其本事 ② 。不過,蒲松齡將人類的性格、情感、心智內化為動物的行動,通過驚心動魄的復仇故事,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個獨特的存在。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義獸——義犬
快意恩仇、恩怨分明,是俠客的基本行為準則之一,因此,報恩與復仇,成為了俠義文學中并行不悖的兩大主題。
報恩,在儒家倫理關系中,可以理解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③ 在普通人的觀念中,則是樸素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而在俠客的世界里,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④ 。
在知恩圖報的故事中,施恩者與報恩者的關系其實并不平等。施恩者往往處于主導地位,所施之恩,往往為舉手之勞、輕而易舉之事。概括而言,無外乎三個方面:第一,厚之以賄;第二,待之以禮;第三,救之性命。而作為報恩者付出的卻往往是全部,乃至自己寶貴的生命。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專諸、要離、侯嬴、荊軻,唐傳奇中的紅線、古押衙,《聊齋志異》中的大力將軍、田七郎等,也都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甚至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代表。
對于施恩者與報恩者這種天然的不平等,蒲松齡也有所思考和揭露,他曾在《田七郎》中借田七郎的母親之口,揭露了這種現(xiàn)象的本質,“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1]447而田母口中的這個“義”字,其背后蘊含的意思,往往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人與人之間尚且如此不平等,人與動物之間就更加的不平等,《聊齋志異》中《義犬》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動物報恩的故事:
潞安某甲,父陷獄將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將詣郡關說??珧叧?,則所養(yǎng)黑犬從之。呵逐便退,既走則又從之,鞭逐不返,從行數(shù)十里。某下騎,趨路側私焉。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則犬欻然復來,囓騾尾足。某怒鞭之,犬鳴吠不已。忽躍在前,憤齕騾首,似欲阻某去路。某以為不祥,益怒,回騎馳逐之。視犬已遠,乃返轡疾馳,抵郡已暮。及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輾轉終夜,頓念犬吠有因。候關出城,細審來途。又自計南北沖衢,行人如蟻,遺金寧有存理?逡巡至下騎所,見犬斃草間,毛汗?jié)袢缦础L岫鹨?,則封金儼然。感其義,買棺葬之,人以為義犬冢云。[1]1140
對某甲而言,黑犬不過是他豢養(yǎng)的一條看家狗而已,既談不上厚之以賄,也談不上待之以禮,他付出的只有殘羹冷炙、剩菜剩飯??墒牵瑢谌?,某甲不但是它的主人,更是它的全部。為了他,它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包括只有一次的生命。
當黑犬遭受誤解的時候,當它被主人呵斥打罵的時候,當它被主人以石投之的時候,當它被主人無情鞭打的時候,它沒有絲毫的怨恨,而是依舊盡自己的一切所能,提醒自己的主人:你用來救命的銀子,丟了!
可惜,聰明的黑犬遇到了一個愚笨的主人,它的一切努力都沒有讓主人驚醒,反而招致主人更加無情的鞭打和驅逐,更絕情的棄它而去。黑犬拼盡生命中最后一點力氣,依舊沒有追上主人絕情的腳步,最后竟然筋疲力盡,活活累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黑犬想到的依舊是如何保護主人丟失的用來救命的銀子。于是,我們最后看到這樣令人動容的一幕:黑犬“斃草間,毛汗?jié)袢缦础L岫鹨?,則封金儼然”。
《聊齋志異》中還有另外一篇《義犬》,其故事情節(jié)與此篇絕不雷同,但主旨卻大體相似:
周村有賈某,貿易蕪湖,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豢養(yǎng)舟上。舟人固積寇也。窺客裝豐,蕩舟入莽,操刀欲殺。賈哀賜以全尸,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鳴投水,口啣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遠,淺擱乃止。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吠?;蛞詾楫?,從之而往。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凸涛此溃佳云淝?。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關三四日,估輯如林,而盜船不見。適有同鄉(xiāng)賈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鳴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嚙人脛股,撻之不解。客近呵之,則所嚙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故不得而認之矣??`而搜之,則囊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1]1235
從表面上看,賈某救了義犬一條命,義犬又救了賈某一條命,一命還一命,公平合理。真實的情況卻并非如此,賈某之救義犬,無非是舉手之勞,花幾個小錢而已;義犬之救賈某,卻是艱辛備嘗,苦不堪言:“口啣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遠,淺擱乃止。”何況,義犬不但救了賈某的命,還奔波數(shù)日,幫助主人奪回失去的財物,更幫助主人報了謀財害命之深仇大恨??梢哉f,義犬不但報了恩,還還本付息,人與狗之間,恩與報之間,差距何其之大!
如果我們用“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來看待兩條義犬報恩的故事,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某種意義上講,兩條義犬就是可以為“知己者死”的士,而某甲和賈某就是那個所謂的“知己”!只不過,義犬得到的更少,回報的卻更多。因此,義犬報恩的故事,究其實質,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夸大化或者夸張化描寫。
“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士和知己者關系的不平等、不公平,蒲松齡早就有所覺察。而在兩則《義犬》故事中,蒲松齡又有意無意的將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擴大化、夸張化,其無可奈何的憤憤之情潛藏于字里行間。因為,在封建時代,窮人與富人,普通人與權貴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不平等和不公平。而作為鄉(xiāng)野文人的蒲松齡也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禽俠義獸——大鳥與義鼠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客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俠客在民間最受歡迎與關注的原因之一。正如龔鵬程轉述葉洪生《中國近代武俠小說名著大系》陳曉林序言所說:“俠出于偉大的同情,武俠小說所強調的精神,基本上是一種同不公道的命運或體制抗爭的精神,所以能廣受民間歡迎?!?[4]150
在《禽俠》中,蒲松齡除塑造了兩個矢志復仇的鸛鳥形象外,還塑造了一個仗義行俠的“大鳥”形象。
當鸛鳥的幼雛再一次受到大蛇的威脅時,大鳥從天而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殺大蛇,然后又飄然而去,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禽俠》篇幅短小精悍,但描寫卻扣人心弦而又頗有浪漫主義色彩,簡直就是咫尺波瀾。特別是對大鳥搏殺大蛇的描寫,更是驚心動魄,氣勢如虹:“天地似晦”“翼蔽天日”的夸張描寫讓我們依稀看到了《莊子·逍遙游》中那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的影子;聲勢震天,來去倏忽,則宛如《柳毅傳》中的錢塘君;一擊即中、飄然而去,又頗有《聶隱娘》中空空兒的神韻;搏殺大蛇的過程,聲勢、速度、空間位置都占盡先機,與關云長百萬軍中斬殺大將顏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鳥”無疑是動物世界的強者,擁有絕對的實力,其行俠過程可謂雷霆萬鈞、聲勢驚人,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痛快淋漓的快感,也符合一般人對俠客世界的想象。因此,蒲松齡一度將自己濟世救人的宏大理想寄托于此類俠客身上。
面對社會的不公,面對人心不古的世風日下,面對生靈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蒲松齡也渴盼那些能夠通過雷霆一擊,澄清整個社會的俠者。某種意義上講,在蒲松齡心目中,大鳥就是這樣的俠者。
正因為大鳥寄托了蒲松齡救世濟人、澄清天下的理想,所以他才對大鳥的出場作了頗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并對其贊譽有加:“大鳥必羽族之劍仙也,飆然而來,一擊而去,妙手空空何以加此?” [1]1290
當然,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大鳥無論如何神通廣大,單憑其一己之力,都很難實現(xiàn)蒲松齡心目中澄清天下的胸襟與抱負。因此,蒲松齡更進一步,幻想有這樣一個政權,其成員都是劍術出神入化的劍仙俠客,他們的宗旨就是懲強扶弱,澄清天下。這個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政權,就是《聊齋志異》中《王者》篇描繪的俠客政權。
在人類世界,蒲松齡將澄清天下的希望寄托于《王者》中的俠客政權;而在動物世界,這類俠者的代表,自然就是《禽俠》中的大鳥。一群人和一只鳥,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可惜,在現(xiàn)實世界中,此類俠者大多行蹤詭秘,“別人并不去請他,他卻自來遷就;當真要去尋他,又無處可尋” [5]2??傊颀堃娛撞灰娢?,可遇而不可求,完全將希望寄托在這類俠者身上并不現(xiàn)實。于是,蒲松齡不得不“從正義的英雄神話,轉回到社會現(xiàn)實” [4]165,不得不轉而將自己的期許寄托在普通人甚至弱者的身上。蒲松齡希望這些普通人身上閃爍的俠義之光,可以聚少成多,照亮這個黑暗的世界。
《聊齋志異》中《崔猛》篇的李申就是這樣的一類俠者。他在崔猛俠義精神和俠義行為的感召之下,從一個生性懦弱、面對壓迫和迫害默默忍受、不敢反抗的弱者,蛻變成一個智勇雙全的俠客,不但能夠為民除害,更能“粘紙于壁,自書姓名” [1]913,不肯連累他人,可謂弱者行俠的典型。李申,因之成為了蒲松齡創(chuàng)造的俠義人物中獨特存在的這一個。
在蒲松齡的筆下,俠可以不是強者,甚至可以是弱者,卻必須為勇者。體力上的勇還在其次,精神上的勇才是最值得稱道的俠義精神:義之所在,赴湯蹈火,萬死不辭!這方面,《聊齋志異》中人類世界的典型代表是李申,而動物世界的典型代表則是《義鼠》中一只令人肅然起敬的老鼠。
楊天一言見二鼠出,其一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遙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將過半,鼠奔來,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來嚼如前狀。蛇入則來,蛇出則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來嗅之,啾啾如悼息,銜之而去。友人張歷友為作“義鼠行”。[1]987
在蛇的面前,鼠是毫無疑問的弱者。鼠一旦遇到蛇,如果不立刻抱頭鼠竄,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蛇的腹中美味??墒?,當同伴葬身蛇腹的時候,這只僥幸生存的可愛的小老鼠,并沒有選擇逃之夭夭,而是耐心與蛇周旋,與其斗智斗勇,并終于迫使蛇吐出已經(jīng)吃掉的同伴,這才善罷甘休。
兩只老鼠究竟是什么關系?我們不得而知。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最為恐懼的敵人,它沒有后退半步,只因為一個字——“義”!
在蛇面前,鼠是弱者,卻也是勇者: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心中裝滿恐懼,卻依舊敢于挺身而出,只為了搶回同伴的尸體,這就是勇,大勇!
當然,只有勇是不夠的,否則就是匹夫之勇,就會和自己的同伴一樣葬身蛇腹,除了讓人敬佩之外,其實于事無補。義鼠顯然不是一只有勇無謀的鼠。因為,它還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逼迫敵人讓步,交還自己同伴的尸體。一只老鼠,不但義氣深重,而且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不是俠客又是什么?所以,但明倫如此評論:“此鼠不惟義,其不輕進,不遽退,俟蛇半入穴而后嚼之,蛇出即去,蛇入復來,至蛇吐鼠后止,嗚呼!亦智矣哉。” [2]169
總之,《聊齋志異》中描寫動物俠義行為的故事雖說只有寥寥幾篇,且篇幅都非常短小,其中篇幅最長的《禽俠》也不過五百字左右,但以蒲松齡之大才,借助其如椽巨筆,透過有限的篇幅,我們依舊能夠讀到一個個感人肺腑的俠義故事,依舊可以感受到蒲松齡綿綿的俠義情懷。更為重要的是,在蒲松齡的筆下,這個動物的俠義世界,折射出的依舊是人間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重要的文學意義和探討價值。
首先,蒲松齡塑造了幾個既具有“俠”基本特征又個性鮮明的禽俠義獸形象?!傲x”“勇”“智”是它們共同的特征,也是蒲松齡筆下俠客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因為,只有義氣深重又智勇雙全的俠客,才會在行俠過程中最大程度的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無論是《禽俠》,還是《義犬》《義鼠》,實際上蒲松齡都是巧妙的將俠客的基本特征和禽俠義獸的動物特征糅合在一起,塑造了幾個活靈活現(xiàn)、個性鮮明的禽俠義獸形象,使禽俠義獸成為整部《聊齋志異》中不可或缺的獨特存在,不能不說這是對中國文學史的一大貢獻。
其次,蒲松齡通過對動物俠義行為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具體而微的俠義世界。這個小小的俠義世界,與《聊齋志異》其它篇章描繪的人類的俠義世界,花妖狐魅的俠義世界遙相呼應,互為映襯又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搖曳生姿的大的俠義世界。
第三,蒲松齡借助禽俠義獸的故事表達了自己“濟世救民”的美好愿望。如果我們把《禽俠》與《王者》《商三官》《庚娘》《細侯》放在一起;把《義犬》與《田七郎》放在一起;把《義鼠》與《崔猛》放在一起對照閱讀,我們將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蒲松齡“濟世救民”的偉大理想和“感時憂國”的俠義情懷。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齊魯書社,1994.
[2]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李時人,何滿子.全唐五代小說[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4]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5]唐蕓洲.七劍十三俠[M].濟南:齊魯書社,1993.
(責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