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京立醫(yī)院(458030)苗小孬
偏癱作為卒中后最為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可直接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極大影響其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相關研究指出,早期持續(xù)康復訓練,對減輕卒中后偏癱患者肌肉攣縮、提高其肢體運動功能具有重要意義[1]。有氧-抗阻運動是一種主動運動,通過克服外來阻力,以達到抑制肌肉萎縮、恢復肌肉功能的目的?;诖?,本研究選取76例卒中后偏癱患者,探究有氧-抗阻運動聯(lián)合減重步行訓練的應用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卒中后偏癱患者76例(2017年2月~2018年11月),入院順序不同分組。聯(lián)合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3.85±3.12)歲;常規(guī)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64.33±3.09)歲。兩組基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基礎治療。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管理措施:①健側臥位、患側仰臥位或側臥位交替使用;教會家屬按摩四肢;②結合循序漸進原則,指導患者床上轉換體位、床邊站立、上下樓梯及步行鍛煉,10~20min/次,2~3次/d;③訓練患者穿衣、吃飯等日常行為,并應用味覺刺激、咽部冷刺激等恢復吞咽功能。
聯(lián)合組基于常規(guī)組實施有氧-抗阻運動聯(lián)合減重步行訓練:①采用彈力帶,指導患者進行肩外旋擴展、劃船等上肢運動及單腿斜上拉等下肢運動,30min/次,3次/7d;②應用四肢聯(lián)動法,旋轉上下肢:患側肌力在3級以下者,健側帶動患側,并行健側上肢前伸、下肢踩踏等活動,以保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患側肌力在3級及以上者,指導其進行騎自行車、散步、慢走等有氧運動,30min/次,3次/7d,同時加強減重步行訓練,初期減重占患者體質量的30%,運動平板速度控制在0.2~0.4m/s,此后重量以10%/周遞減,結合耐受程度,適度提高平板運動速度。訓練的同時矯正患者步態(tài),協(xié)助其擺動患肢、伸展髖關節(jié),qd,15~20min/次。兩組均連續(xù)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步行能力,以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對干預前后進行測評,得分與步行能力成正比。②兩組下肢運動能力,以Fugl-Meyer量表(FMA)對干預前后進行評測,共34分,得分與下肢運動功能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FAC及下肢FMA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聯(lián)合組干預后FAC及下肢FMA評分較常規(guī)組高(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FAC及下肢FMA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FAC及下肢F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FAC評分 下肢FM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聯(lián)合組38 1.69±0.92 3.81±0.64 17.34±1.5425.83±2.96常規(guī)組38 1.73±0.85 2.59±0.57 16.98±1.2721.34±2.49 t 0.197 8.775 1.112 7.156 P 0.845 <0.001 0.270 <0.001
臨床治療卒中后偏癱主要原則在于及時改善卒中肌力,加快肢體運動及步行能力恢復。常規(guī)康復管理多側重于神經(jīng)發(fā)育療法及單一動作訓練,整體性欠佳,不利于糾正患者步態(tài)異常。減重步行訓練基于強制使用理論及運動控制動力系統(tǒng)理論,借助懸吊裝置,可緩解體質量對下肢負荷,并利用電動跑步機,可提高患者支撐能力,改善步行運動異常,恢復運動控制力。但僅單純實施減重步行訓練,難以達到臨床預期效果,需與其他干預方案結合,以糾正步態(tài)異常,提高下肢運動功能。有氧-抗阻運動可糾正骨骼肌蛋白質代謝水平失衡,增強骨骼肌力量,提高骨骼肌爆發(fā)力,調節(jié)身體運動能力;同時其在緩解肌肉痙攣等方面作用突出,可有效提高脈搏輸出量,抑制高反應性牽伸反射[2]。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干預后FAC及下肢FMA評分較常規(guī)組高(P<0.05)??梢娪醒?抗阻運動聯(lián)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卒中后偏癱,能顯著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
綜上可知,有氧-抗阻運動聯(lián)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卒中后偏癱,能顯著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