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丘婷 鄭望 諸晨 胡春蕊 吳瓊 毛美嬌 鄧兵
患者女性,81歲,于2020年2月28日因“胸悶7 h”入院。患者入院當天因與家人爭執(zhí)于上午9時出現(xiàn)胸悶,伴心慌氣急,乏力明顯,少許冷汗,否認胸痛?;颊呒韧懈哐獕骸⒏喂δ軗p害、貧血病史。查體:血壓124/68 mmHg,呼吸18 次/min,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0 次/min,律齊,各瓣膜區(qū)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6 ng/mL,肌紅蛋白(MYO)259 ng/mL,肌鈣蛋白(TNI)0.42 ng/mL,腦鈉肽(BNP)287 pg/mL,D-二聚體199 ng/mL。心電圖示Ⅱ、Ⅲ、aVF導聯(lián)ST段壓低,V1~V3呈Qr型。入院診斷:急性冠脈綜合征,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患者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抗凝(低分子肝素 0.4 mL/d),控制心室率(倍他樂克緩釋片47.5 mg/d),調(diào)脂(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d),降壓等治療。復查心肌酶譜:CK-MB 12.90 ng/mL,TNI 1.64 ng/mL,MYO 132.7 ng/mL。心電圖示Ⅰ、Ⅱ、Ⅲ、aVF ST段下移,aVR、V1~V5ST段抬高(見圖1A)。因患者訴胸悶癥狀持續(xù),復查肌鈣蛋白較入院時增高,復查心電圖較前無明顯改變。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行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長病變,最重狹窄50%,余血管未見明顯狹窄。因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與病情、實驗室檢查不符,故行左心室造影,提示心尖部球樣擴張,收縮期左室流出道明顯受壓,考慮Takotsubo心肌病(見圖2)。
注:A為入院第1天心電圖;B為入院第3天心電圖
患者入院3 d,癥狀改善,復查心電圖示V3~V6導聯(lián)T波倒置、寬大、加深、Q-T間期延長(見圖1B)。2020年3月2日超聲心動圖示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76%,每搏輸出量(SV)71 mL;左房增大(50 mm×45 mm),左室壁不增厚,左室心尖部乳頭肌至心尖段呈球形擴張(見圖3),運動明顯減低,左室基底段運動增強。更正診斷為Takotsubo心肌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注:A為舒張期;B為收縮期
注:A為舒張期;B為收縮期
Takotsubo 心肌病于 1991 年首次報道,也稱為壺腹型心肌病和心碎綜合征[1]。此病多見于女性,通常有精神或軀體應激因素,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包括高濃度兒茶酚胺致心臟毒性作用、冠狀動脈痙攣及微循環(huán)障礙等[2]。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發(fā)病前有精神刺激,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心電圖提示Ⅱ、Ⅲ、aVF 導聯(lián)ST 段下移,aVR、V4~V5導聯(lián) ST段抬高,肌鈣蛋白升高,但冠狀動脈造影未見重度狹窄。左室造影提示心尖部球樣擴張,收縮期左室流出道明顯受壓。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心尖部乳頭肌至心尖段呈球形擴張,運動明顯減低,左室基底段運動增強。根據(jù)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的診斷標準[3],考慮診斷為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心肌病尚無統(tǒng)一治療方案,以去除誘發(fā)因素、對癥治療為主。在治療中及早使用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室率、減少交感神經(jīng)興奮,避免心肌損傷、血管痙攣。Takotsubo 心肌病引起心室運動不協(xié)調(diào)、心臟微循環(huán)障礙,加上β-受體阻滯劑的負性肌力作用,可能會加重患者心功能不全。在治療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患者入院后第4天曾發(fā)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在應用利尿劑減輕心臟負荷的基礎上,加用了重組人腦鈉肽(新活素),患者心衰明顯改善。重組人腦鈉肽通過擴張動靜脈,降低心臟負荷,并具有一定排鈉、利尿及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4]。這也為治療Takotsubo 心肌病積累了經(jīng)驗,但是否具有確切療效,仍需要大規(guī)模臨床觀察驗證。
Takotsubo 心肌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有大樣本回顧性研究提示Takotsubo 心肌病全因年死亡率為5.6%[5]。因此,臨床醫(yī)生應做到及時診斷,合理用藥,密切關注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