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曉
摘要:學業(yè)質(zhì)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具體的語文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要求和學業(yè)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設題,通過學業(yè)質(zhì)量評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學業(yè)質(zhì)量;語文課程評價;語文核心素養(yǎng);情境任務;綜合考查;體現(xiàn)個性
一、課標啟示
學業(yè)質(zhì)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高中階段的語文學業(yè)質(zhì)量劃分為五個等級,并描述了不同程度的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xiàn),詳細具體地指出了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應獲得的學習結果及應達到的水平,將抽象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轉(zhuǎn)化為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實施教學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可行性的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考查的目的是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和學生更好地學。學業(yè)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提出命題和閱卷的原則是應“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的主要載體”“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多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題目,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應該在試題中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布置相應的活動任務,全方位地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進行考查與評價,使學生探尋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設計了以下試題,對學生的古詩詞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與評價,以期達到良好的收效。
二、原創(chuàng)試題
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幾項任務。
科學試圖告訴我們客觀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文學總試圖告訴我們眼中、心中的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當嚴肅認真的科學遇上詩意浪漫的文學,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材料一:物理學說聲音被定義為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波,這是科學的定義?,F(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不同物體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我們似乎可以籠統(tǒng)地把世界分為有聲和無聲。而這一切到了文學家的筆下就全都不作數(shù)了,在他們的筆下,有聲可以是無聲,無聲也可以變?yōu)樾穆暋?/p>
材料二:作家莫言曾說,文學家關注、探討的是人類的情感,而科學家可能關注的就是物質(zhì)的原理。
材料三:像南朝張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代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
材料四: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聲音又何嘗不是呢?
任務一:(二選一即可)
1.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舉出兩例古詩詞中以有聲襯無聲、以無聲表現(xiàn)心聲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在古詩詞中你都聆聽過哪些聲音?試舉出兩例,并寫出出處和具體的詩句,分析這些聲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任務二:請舉出具體聲音意象的實例,說明材料四中的觀點。
任務三:文學表現(xiàn)的雖是主觀情感,但其中也不乏蘊含哲理的詩句,請舉出一例,并以此為觀點,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不超過150個字。
三、參考答案
任務一:
1.⑴以有聲襯無聲:
①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詩讓我們聆聽到了幽靜的竹林里傳來的洗衣歸來的少女們的陣陣歡歌笑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順流而下的漁舟將層層荷葉分披兩旁,小舟輕輕地劃破了寧靜的荷塘月色。其中,洗衣少女們的歡笑聲是以有聲襯無聲,歡笑聲回蕩在這樣一個美妙的夜晚,更讓我們感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寂靜。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寧靜、純潔與美好的生活圖景,展現(xiàn)了詩人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反襯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之情。
⑵以無聲表心聲:
①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一對戀人在離別之時,緊握雙手相視無言,眼中裝滿的是不舍,淚光盈盈,最終也難以言說分別的惆悵與苦痛,剩下的只有哽咽……此時無聲勝有聲,萬千不舍縈繞心頭,還未分別卻已思念。
2.①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歌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后主沉溺于聲色,作此曲用于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所以后世把此曲視為亡國之音的代表。詩人在這里借古諷今,抒發(fā)了內(nèi)心中對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
任務二:
猿嘯(鳴):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同樣是“猿嘯(鳴)”的意象,兩位詩人聽到時的感受不同是因為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寫于被流放夜郎放還途中,內(nèi)心喜悅,所以聽到的猿聲也不是往日的悲啼;而杜甫的《登高》寫于他寓居夔州時期,自己窮困潦倒、年老多病、寓居他鄉(xiāng),悲哀之情油然而生,所以聽到的猿聲也是哀傷的。這正應了“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
任務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眼界決定人生的境界,登高才能博見,望遠方能前行。讀書讓我們突破渺小的自我,見證世界的寬廣與偉大。即使我們是身處井底的青蛙,仍能通過讀書站在人生的高處。我們只有不懼怕浮云遮住視線,才能攀上生命的最高層。
四、思考總結
在試題的設計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通過科學與文學對比這一角度,關注到文學所獨具的主觀個性色彩。并通過有梯度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將學過的詩歌按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串聯(lián),思考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并讓學生認識到讀與寫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給學生以深刻的啟發(fā),并讓他們意識到語文學科的學習是一個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閱讀鑒賞也能夠為寫作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評價與語文教學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良好的評價不僅能實現(xiàn)甄別和選拔的功能,更能綜合發(fā)揮檢查、診斷、反饋與激勵的作用,為教師今后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提供強大的助推力。教師不僅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多用心思,更應該在考查與評價中體現(xiàn)匠心,多拓展、多思考,起到啟發(fā)學生學習,反作用于日常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云峰.基于課程標準的高中語文學業(yè)質(zhì)量評價探析[J].語文建設,2018,(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