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摘 要】目的:探討對于結腸癌患者在術前診斷和術后復發(fā)評價中應用CT的臨床價值。方法:抽取本院17例確診的結腸癌患者,分別在手術前后應用CT進行疾病診斷和術后復發(fā)評估。結果:術前CT診斷中TNMⅠ期準確率為80.00%,Ⅱ期100.00%,Ⅲ期100.00%,以及Ⅳ期100.00%,Ⅰ期的術前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Ⅱ~Ⅳ期的術前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術后復發(fā)患者5例,術后CT復發(fā)診斷TNMⅠ期準確率為50.00%,Ⅱ期100.00%,Ⅲ期100.00%,以及Ⅳ期100.00%,Ⅰ期的術后CT復發(fā)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Ⅱ~Ⅳ期的術后CT復發(fā)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結論:應用CT可實現(xiàn)對結腸癌患者術前分期以及術后復發(fā)及轉移的評估與監(jiān)測,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結腸癌;CT;術后復發(fā)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55-01
近年來CT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圖像清晰以及軟組織分辨能力高等優(yōu)勢,使其在結腸癌患者的疾病診斷中具有廣泛應用。鑒于此,以下分析將CT應用于結腸癌患者術前診斷和術后復發(fā)評估中的臨床效果。
1 資料以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17例確診的結腸癌患者,男9例/女8例:年齡42~86歲,均值為(69.2±0.4)歲;結腸癌病程2~16個月,均值(7.2±0.4)個月;結腸癌類型:乙狀結腸癌患者7例,降結腸癌患者5例,升結腸癌患者3例,以及橫結腸癌患者2例。
1.2 方法
患者分別在手術前后應用CT進行疾病診斷和術后復發(fā)評估,患者接受檢查前2日主要以少渣飲食為主,檢查前1日采取流質飲食,并于檢查當天嚴格禁食與禁飲。在檢查前給予2%泛影葡胺900ml口服,同時實施清洗灌腸,之后再給予2%泛影葡氨1000ml實施保留灌腸?;颊呔邮艹R?guī)全腹部平掃與增強掃描,應用我院多排螺旋CT1儀掃描檢查,取常規(guī)仰臥體位,針對患者腹部定位相掃描,之后繼續(xù)實施全腹螺旋容積掃描檢查,掃描范圍是患者盆底肛門~肝臟頂部,控制時間為4~8s左右,其中掃描層厚0.5mm。結束后繼續(xù)實施增強掃描,應用碘海醇作為造影劑,75ml+20ml生理鹽水,通過肘靜脈保持3.5ml/s的速率注入,CT值確定達到閾值后需立即觸發(fā)三期掃描,其中電壓120kV,層厚0.5mm,螺距1:1.5,電流250mAs。掃描的原始數(shù)據(jù)上傳至工作站進一步進行后期處理,例如容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多平面重建等。
1.3 評價標準
患者的圖像均由本院2名高年資的影像學醫(yī)師閱片,如兩者出現(xiàn)意見相悖,需要協(xié)商統(tǒng)一觀點進一步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并給出一致性結論。將患者手術病理結果作為判斷金標準。
病理TNM分期:Ⅰ期:患者的腸管壁厚堵處于正常水平,并且腸腔當中有腫塊和(或)息肉樣等病變;Ⅱ期:患者腸管壁呈現(xiàn)彌漫樣增厚,或者局部性增厚特點,腸腔中有腫塊,然而未進展到腸壁以外;Ⅲ期:患者的腸壁明顯增厚,并且腸腔當中的腫塊已經侵犯了周邊的臟器和組織,同時存在局部淋巴浸潤;Ⅳ期:合并肝臟、骨骼、大腦或子宮等遠處轉移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文中數(shù)據(jù)行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標準差為(x±s),組間數(shù)據(jù)行t/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前CT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對比
手術病理結果提示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8例,Ⅲ期3例,以及Ⅳ期2例;術前CT診斷中TNMⅠ期準確率為80.00%,Ⅱ期100.00%,Ⅲ期100.00%,以及Ⅳ期100.00%,Ⅰ期的術前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Ⅱ~Ⅳ期的術前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見表1。
2.2 術后CT復發(fā)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對比
術后復發(fā)患者5例,手術病理結果提示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1例,Ⅲ期1例,以及Ⅳ期1例;術后CT復發(fā)診斷TNMⅠ期準確率為50.00%,Ⅱ期100.00%,Ⅲ期100.00%,以及Ⅳ期100.00%,Ⅰ期的術后CT復發(fā)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Ⅱ~Ⅳ期的術后CT復發(fā)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P>0.05。見表2。
3 討論
現(xiàn)階段,對于結腸癌患者的檢查主要應用纖維鏡以及鋇餐等,例如鋇餐腸道照影中可實現(xiàn)對患者腸道黏膜病變特征的顯示與分析,然而針對患者腸腔外部的相關狀況與腸壁結構變化等顯示結果并不滿意。纖維腸鏡的應用能夠觀察患者腸道黏膜顏色和潰爛等相關情況,然而無法清晰顯示腸腔之外的具體病變狀況。CT技術具有掃描速度快以及掃描范圍廣等優(yōu)勢,患者通過屏氣可實現(xiàn)快速全腹部掃描,進一步獲取數(shù)據(jù)實施后期處理,有利于顯示病灶的具體位置情況,同時也能夠顯示病變段腸腔的相關情況,了解腸腔的實際狹窄狀況,觀察與鄰近血管組織和器官的相互關系,有利于觀察患者腹盆腔淋巴結轉移情況,因此可實現(xiàn)對患者術前的明確診斷以及術后復發(fā)的有效評估[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通過應用CT在術前及術后的診斷中Ⅱ~Ⅳ期的診斷準確率均達到100%。表明,CT技術的應用可顯著提升結腸癌患者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應用CT可實現(xiàn)對結腸癌患者術前分期以及術后復發(fā)及轉移的評估與監(jiān)測,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梓鵬.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fā)的臨床價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6(9):68,79.
[2] 龔文余.CT用于術前結腸癌診斷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fā)診斷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6):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