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討妊娠糖尿病孕婦血液指標及妊娠結局。方法:本次將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妊娠糖尿病孕婦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另取同期正常體檢孕婦1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對象,比較兩組血液指標及妊娠結局情況。結果:(1)妊娠糖尿病孕婦組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尿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六項血液指標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2)在妊娠結局方面,妊娠糖尿病孕婦組早產率、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率、胎膜早破率、胎兒過大率分別為37.00%、56.00%、30.00%、36.00%、32.00%,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的2.00%、30.00%、12.00%、10.00%、14.00%,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結論:妊娠糖尿病孕婦血液指標存在異常情況,且會影響妊娠結局;因此,建議控制該類孕婦血糖水平,加強飲食及健康指導干預,以期改善孕婦的妊娠結局,保證母嬰生命安全。
【關鍵詞】 妊娠糖尿病;孕婦;血液指標;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50-02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的100例妊娠糖尿病孕婦,入選時間為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均符合臨床有關“妊娠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5.1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8.5mmol/L[2];年齡分布在23-41歲,平均為(28.6±1.1)歲;初產婦64例、經產婦36例;孕周為24-28周,平均為(26.2±0.2)周。另取同期正常體檢孕婦1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對象,年齡分布在24-40歲,平均為(28.7±1.0)歲;初產婦63例、經產婦37例;孕周為24-28周,平均為(26.3±0.1)周。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的意義。
1.2 方法
對兩組入選孕婦基于分娩前進行空腹血清標本采集,然后利用Bayer 1650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對孕婦的相關血液指標進行檢測,包括:①甘油三酯;②總膽固醇;③血尿酸;④谷丙轉氨酶;⑤谷草轉氨酶;⑥乳酸脫氫酶;根據檢測結果,比較兩組孕婦的血液指標水平。此外,比較兩組孕婦妊娠結局情況。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處理數據,計量數據采?。▁±s)表示,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取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有明顯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相關血液指標水平比較
妊娠糖尿病孕婦組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尿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六項血液指標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1:
2.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妊娠糖尿病孕婦組100例,早產37例(37.00%)、剖宮產56例(56.00%)、胎兒窘迫30例(30.00%)、胎兒早破36例(36.00%)、胎兒過大32例(32.00%)。正常體檢孕婦組100例早產3例(3.00%)、剖宮產30例(30.00%)、胎兒窘迫12例(12.00%)、胎兒早破10例(10.00%)、胎兒過大14例(14.00%)。由數據可知,在妊娠結局方面,妊娠糖尿病孕婦組早產率、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率、胎膜早破率、胎兒過大率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性(χ2=12.384、10.285、8.297、9.127、8.156,P<0.05)。
3 討論
妊娠糖尿病作為婦產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會對孕婦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醫(yī)護不當的情況下,進一步會影響孕婦的妊娠結局,難以保證母嬰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發(fā)現:妊娠糖尿病孕婦的血液指標,比如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尿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六項血液指標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組;此外,從妊娠結局來看,妊娠糖尿病孕婦組早產率、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率、胎膜早破率、胎兒過大率分別為37.00%、56.00%、30.00%、36.00%、32.00%,均明顯高于正常體檢孕婦的2.00%、30.00%、12.00%、10.00%、14.00%;結合數據可知,妊娠糖尿病會造成孕婦的血液指標水平異常,同時影響孕婦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妊娠糖尿病孕婦血液指標存在異常情況,且會影響妊娠結局;因此,建議控制該類孕婦血糖水平,加強飲食及健康指導干預,以期改善孕婦的妊娠結局,進一步保證母嬰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符小麗,許麗俐.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不同血糖指標異常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8,39(14):1773-1775.
[2] 蔣紅梅.妊娠糖尿病孕婦血液指標及妊娠結局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