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
摘要:學習古詩文,要著重從文學鑒賞角度閱讀,其中“以意逆志,知人論事”是古今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關(guān)鍵詞:主旨 本意 ?生平為人 時代背景
2020年不尋常,新冠病毒的肆虐,致使廣大師生不能進行正常的校園生活,我在居家辦公之余對古代詩歌欣賞做了一些探索,用以引領學生正確閱讀古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具體的體現(xiàn)出語文的素質(zhì)教育,為抗疫盡一份微薄之力。
中國古代詩歌屬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從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這筆遺產(chǎn)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文明意義深遠。
古人抒情、言志都離不開這種文體,從先秦到近代,產(chǎn)生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和詩文流派,許多優(yōu)秀作品傳頌至今,家喻戶曉,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中國人從牙牙學語就開始背誦,很小就背熟了許多名篇、名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引領小學生閱讀古典詩歌,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和語言素養(yǎng),形成傳統(tǒng)文化底蘊,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學習古詩文,引導學生要著重從文學鑒賞角度閱讀,其中“以意逆志,知人論事”就是古今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以意逆志,是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欣賞古詩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意思是在欣賞古詩歌時,不能從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詞,更不能拘于個別字眼去理解詩句,應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感知作者的情感本意。
古典詩歌中所蘊藏的情感,是通過語言文辭來表達的,而其中的語言文辭是歷史的產(chǎn)物,與今天相隔較遠。所以欣賞古典詩歌要通過對詩句文辭的準確解讀,才能正確理解作品的意思、作者的情感。如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盡人皆知的邊塞詩,而明代人楊慎就認為這是一首諷刺作品,諷喻了皇恩不及邊塞。這是楊慎沒有注意到詩中“孤城”“楊柳”“玉門關(guān)”等重要詞語的特定含義,在漢唐詩歌中,“孤城”與戍邊將士的鄉(xiāng)思有關(guān),“楊柳”一詞,既有折柳送別的意思,又指《橫吹曲辭·折楊柳》這首曲子,均有惜別之意,而“玉門關(guān)”也和征夫離情有關(guān),所以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的內(nèi)涵,正確梳理出作品的意脈,自然會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
另外,引導學生善于聯(lián)系自身生活體驗,來欣賞古典詩歌,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歌內(nèi)涵。如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處有人家”“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妙句,表面看到的是作者的心情之悠閑,但有過山行的經(jīng)驗者,就知道這首詩先寫了路途之遠,氣候之寒,山徑之險,天色之晚,詩人顯然行色匆匆,絕不只是漫步山間,悠閑看景。詩人在第三句卻置“天晚、秋寒、山遠、徑斜”于不顧,停車賞看楓林,這就凸顯了霜染楓葉之美,詩人愛賞之深,這“?!迸c“行”的矛盾,沒有山行經(jīng)驗的人是領悟不到其中意境的。
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欣賞過程,不僅與詩人情感相融,還會超出詩人創(chuàng)作意愿,升發(fā)新的旨趣。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名句,都被后人賦予了新的寓意。
知人論世,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的欣賞古詩歌的方法。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視野”,就是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深入了解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與作者心靈相通,這就是“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閱讀古詩歌,主要欣賞古詩歌的詩情美,要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有的史傳材料和后人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如讀杜甫的詩,了解杜甫早年寫過的望東岳泰山的詩《望岳》,表現(xiàn)了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另外兩首寫望西岳華山和南岳衡山的詩,寫于中晚年,詩人中晚年遭際,仕途受挫,政治理想破滅,因此詩中情緒都不再高昂。如陸游的《書憤》和《臨安春雨初霽》兩首詩,都寫于宋孝宗淳熙13年(1186),詩中都流露出了對世事的感慨,但由于《書憤》寫于他閑居山陰失意之時,所以詩中多憤激之情,詩風慷慨悲壯,而寫《臨安春雨初霽》時,詩人已奉皇召到了臨安,被任命為朝請大夫,權(quán)知嚴州軍事,所以詩中不再出現(xiàn)憂憤之情,而是反映了他旅居京城的孤寂心情,詩風清淡婉麗。
另外,古代詩人、大家的名作,常常反映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精神,所以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準確領會作品情感和意境,否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只會停留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層面。如:同是離別之作,漢末文人詩中流露出的多是離愁哀怨,《古詩19·首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文選·蘇武詩四首》中的“請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給后人讀者以悲憐之感。而初盛唐時期送別的詩普遍呈現(xiàn)出樂觀基調(diào),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別董大》詩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都是寬慰朋友對前途充滿憧憬。這顯然和兩個不同的歷史時代精神有關(guān)。
所以引導小學生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來理解其內(nèi)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的意蘊美和情感美。我們引導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為學生架起一座與古代優(yōu)秀詩文名家溝通的橋梁,讓我們的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中國古典詩歌的名家名作之林,去領悟古典詩歌的魅力。
參考文獻:“以意逆志,知人論事”引用孟子說,參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