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靈 陳云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笨梢姡Z文教學應指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要更多地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要引導學生揣摩文本遣詞造句、表達方式和謀篇布局的方法。讀寫結合是一種既具操作性,又具實效性的語用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多年實踐,認為有效的讀寫結合應綜合單元語文要素及文體特點,因“文”而異,選準“落點”,精準“練評”。
一、聚焦文體,精準“落點”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選編的文體非常豐富,每一種文體幾乎都涵蓋遣詞造句、表達方式和謀篇布局的語言知識點,而課時有限,學習寫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語文課應有“減法思維”,研讀文本時,應引導學生特別關注不同文體的語言現(xiàn)象。首先,關注其在同類文體中的特別之處,并著眼單元語文要素,精準選擇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精準設計讀寫結合的“落點”。然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感悟,自主習得語言規(guī)律。最后,在語言應用實踐中建構起語言模型,做到“一課一得”。
1. 寫人類文章。統(tǒng)編版教材在編排中已立足學段特點,總體規(guī)劃了寫人文章的讀寫訓練要素。因此,教學這類文章應側重深入挖掘、準確把握文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最具特色的言語形式,精心設置好最具寫作價值的“遷移點”,在引領學生充分讀懂作者怎么寫后,趁熱打鐵,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課,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干、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一篇典型的寫人文章,在人物的刻畫上很有特色。教學時,教師可以整合本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課后練筆“寫一個瞬間”,以及文本的人物表達特色,在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語言體會人物特點并感悟其表達特色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選擇“海邊撿貝殼”“看跳魚兒”等其中一個場景,仿照文本進一步運用語言、動作等刻畫人物寫法進行想象寫話。這樣的讀寫,取之于文本,用之于文本。長此以往,學生能在實踐運用中從“悟得”到“習得”,進而有效提升語用能力。
2. 寫景類文章。寫景類文章的隨文練筆,應在引導學生品味、積累語言的基礎上,以揣摩、實踐作者表達景物特點的寫作秘妙為重點。
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反復讀文,感受西沙的迷人和富饒,感悟作者圍繞一個意思如何寫具體的寫法特點后,落實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畫:或美麗的珊瑚,或多彩的魚,或可愛的海龜,或飛翔的海鳥,從顏色、樣子、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仔細觀察,再仿照本文“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寫法,運用“有的……有的……”的句式進行仿寫。學生有了文本作為范例,很快就能遷移運用,而學生在學習描寫的過程中,對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樣的讀寫結合,做到了服務文本學習,落實語文要素訓練,可謂言意兼得。
3. 說明類文章?;谡f明文文體的讀寫結合,要從關注對說明文內容的理解,深入到對說明文創(chuàng)作特點的感悟;要從關注說明文語言表達的精確、說明方法的鮮明,深入到讀寫結合的實踐運用。
如教學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太陽》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數(shù)字對于事物描寫的重要性及列數(shù)字、作比較的表達效果后,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jù)下發(fā)的資料來練筆。像這樣提供素材讓學生練筆,不僅降低了難度,在實踐中內化了說明方法的運用,而且還讓學生懂得了數(shù)字運用要有選擇,要為表達主題服務,進而避免了讀寫結合的簡單和低效。
二、突顯實踐,精準“落地”
語文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是知識轉化成技能的橋梁。有了教學內容的精準知識,還需要有扎實充分的語言實踐活動,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課堂真實發(fā)生,這樣才能讓知識精準落地,進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 學練一致。提高語用能力,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學練一致,讀寫結合,即學什么就練什么。
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一篇說理文,教學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文中三位科學家的正面例子在表達主題、表達順序及表達形式上的相同點,引導學生體會說理文如何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即所舉的具體事例要能足以證明作者的觀點,描寫時要“緊扣觀點、有序表達”。這是本單元語文要素,也是本課教學的精準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這樣,通過練寫,學生對言語形式的頓悟實實在在地轉化成了言語能力。
2. 練評統(tǒng)一。在讀寫結合課堂上,在評價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的評價沒有重點,一會兒關注內容,一會兒關注遣詞造句,一會兒關注寫作技巧,而對真正需要關注的本節(jié)課所教知識的落實情況卻置之不理。雖然對于兒童的練筆評價可以多角度、多維度,但是在一節(jié)有針對性的讀寫結合教學課上,還應該做到練評統(tǒng)一,即練什么就評什么。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讀寫結合后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教師先出示一個學生圍繞“有志者事竟成”觀點完成的寫話作品:“瑞典科學家諾貝爾最先與父親、弟弟一起,發(fā)明了液體炸藥。為了使炸藥能夠安全運輸,諾貝爾在朋友的幫助下,租了一條大船,在馬拉倫湖上搞實驗。經過四個年頭幾百次的失敗,到1867年的秋天,諾貝爾終于制造出能夠安全運輸?shù)墓腆w炸藥——黃色炸藥。從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開鑿礦井,再也不要用人力一錘一錘地砸了?!比缓笠龑W生思考:“你看,他寫的例子也是科學家成功的故事,能夠說明作者的觀點,但對比觀點,在表達內容上還有什么不足?”學生很快就指出故事應緊扣觀點,要有“立下志向、不斷探索、取得成功”三個部分內容,這樣才能完整地說明“有志者事竟成”。于是,教師相機追問:“那應該怎么改呢?”學生想了想,建議要在開頭加上:“小時候,諾貝爾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修路非常辛苦,于是就立下志向:一定要發(fā)明一種東西,一下子就把大山炸開,讓工人們不再受苦。從此……”
在這個例子中,這位教師就是把評價指向了精準知識點,即本課的訓練重點“舉好例子,還要寫好例子”,在評、改中再一次強化了訓練重點,較好地達成了練筆目標。這樣,一課一練、一課一得,經過一定量的反復訓練和積累,最終定能達到質的飛躍。
我們的語文課應該理直氣壯地指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同時,只有站在文體的立場上,選準讀寫結合點,追求學練評一致,才能引導學生探尋字里行間潛在的言語奧妙,習得言語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小學 福建省霞浦縣松港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