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 目的:疼痛子宮肌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體會 。方法:隨機抽取我院60例子宮肌瘤患者,時間范圍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實施優(yōu)質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給予子宮肌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效果顯著,可提升滿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值得推廣。
【關鍵詞】 子宮肌瘤;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05-02
子宮肌瘤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臥床時間較長,如不做好干預措施,易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最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引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1]。給予患者合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癥狀,加快康復。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優(yōu)質護理,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60例子宮肌瘤患者,時間范圍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47-68歲沒平均(55.62±2.13)歲,病程1-5年,平均(2.11±0.21)年;對照組年齡45-68歲沒平均(55.66±2.11)歲,病程1-7年,平均(2.16±0.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自愿參與,且知情同意;配合度較好;均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2],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叮囑注意事項,遵醫(yī)囑完成各項護理措施,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講。
觀察組:實施優(yōu)質護理,具體為:密切觀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現腫脹、紅腫等情況,做好健康知識普及工作,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制,促使其在日常護理中,能夠注意預。對病情穩(wěn)定者,鼓勵家屬與患者一起進行康復鍛煉,循序漸進,促進肢體功能康復。臥床期間,家屬可協(xié)助患者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回流,在藥物治療中,減少刺激性藥物注射,降低血管壁的損傷,鼓勵飲水,多食用維生素,每天飲水量>1500ml,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樹立治療信心。每天定時對患者進行音樂療法,選取舒緩音樂,在病房內播放,讓患者在音樂聲中,根據指引,循序漸進放松各關節(jié)肌肉,緩解緊張情緒。
1.3 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30×100.00%[3]檢測兩組干預前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血栓長度實施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研究所用數據分組,分為定量資料、定性資料,分別用(x±s)、(%)表示,采用SPSS19.0軟件實施統(tǒng)計學處理,觀察反應強度,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無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術后患者,多數會并發(fā)限制深靜脈血栓,主要是由于術中使用的麻醉藥物,對凝血功能有一定影響,且術中血容量減少回流手足,術中體位可導致下肢靜脈血回流速度降低,加之術后臥床時間較長,進而引發(fā)疾病。優(yōu)質護理,通過病情觀察,密切關注患者下肢情況,鼓勵患者運動,對臥床休息者,指導家屬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同時給予飲食指導,忌辛辣刺激以及油膩的食物,鼓勵飲水,避免血液粘稠,強調該病的危害,提高患者重視程度,進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顯著,且護理滿意度較高,證實優(yōu)質護理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子宮肌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效果顯著,可提升滿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杜霞,雷潤梅.普外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血栓與止血學,2019,25(4):694-695.
[2] 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 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7, 52(12):793-800.
[3] 劉春蓉,賈映東.護理干預預防胃癌手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3):49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