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錚 張小紅 魏翠華 鐘林珍
(福建省福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州 350018)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在中國已有400 多年的種植歷史[1],是福建省居水稻之后的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9 萬hm2左右[2]。甘薯薯塊中含有豐富的淀粉,可用于加工粉絲、變性淀粉等多種食品和工業(yè)品,還可用作醫(yī)藥加工、生物能源等的原材料。福州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民有著種植甘薯加工成甘薯制品的傳統(tǒng),但種植的品種較為單一。近年來,國內育種科研人員選育出許多優(yōu)良的淀粉型甘薯品種如商薯19[3]、蘇薯24號[4]等,并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篩選出適合福州丘陵山地種植的淀粉型甘薯良種,并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是推動當?shù)馗适砥贩N更新?lián)Q代、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為此,本研究對9個淀粉型甘薯品種進行品比試驗,以期篩選出綜合性狀佳的品種供種植戶選擇。
1.1 試驗材料參試的9 個甘薯品種分別是商薯19、渝蘇162、濟薯25、渝薯27、蘇薯24號、鄂薯9號、徐薯25、榕薯910、榕薯109,對照品種為廣薯87。
1.2 試驗地點試驗在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三溪鄉(xiāng)洋坊村進行,試驗地海拔560m,光照充足,丘陵紅壤土,前茬為芋頭,肥力中等,排灌系統(tǒng)齊全。
1.3 試驗方法試驗材料于2019 年7 月1 日種植,11 月20 日收獲。栽插前,將田間雜物清理干凈,每667m2撒施綠屯有機肥(有機質含量70%)1000kg于地面,用小型旋耕機整地起壟;每個品種單壟單行栽插,扦插苗統(tǒng)一選用長25cm 的健康莖尖薯苗。小區(qū)面積15m2,壟距為100cm,壟高30cm。隨機區(qū)組排列,3個重復。每個小區(qū)種植70株,四周設保護行。栽后7d 進行補苗,大田施肥噴藥按當?shù)亓晳T常規(guī)操作。
栽植后60d,進行各品種農藝性狀觀測記錄,包括:株型、葉片形狀、頂葉色、成葉色、葉脈色、莖色等;收獲時每小區(qū)除去邊行連續(xù)挖取10 株進行考種,測量記錄每株最長蔓長、單株結薯數(shù)、薯塊形狀、薯塊皮色和肉色等品種性狀,另取500g 大小適中的鮮薯進行干物率測定。食用品質的鑒定方法為:收獲次日每個品種選取300~500g 薯塊蒸煮熟,參加考種人員品嘗食味并評分,取平均值為該品種的食味評分,對照品種廣薯87 統(tǒng)一取值為80.0 分。
1.4 數(shù)據(jù)分析以上性狀的觀測值均取平均值。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在Excel 2010 上整理后用SPSS 22.0 進行統(tǒng)計、方差分析。
2.1 產量分析由表1 可知,從鮮薯產量來看,參試的甘薯品種有5 個(榕薯910、榕薯109、商薯19、徐薯25、渝蘇162)高于對照廣薯87,增產幅度為0.33%~12.96%。其中,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的品種是榕薯910、榕薯109和商薯19。從薯干產量來看,有6 個品種比對照增產,產量最高的是商薯19,達到689.07kg/667m2,增幅21.86%;其次為徐薯25、榕薯109、榕薯910、渝蘇162、濟薯25,增產幅度為2.73%~12.73%。從淀粉產量來看,有6 個品種高于對照,其中商薯19 產量最高,達461.39kg/667m2,增幅26.66%;其次為徐薯25、榕薯109、榕薯910、渝蘇162、濟薯25,增產幅度為5.01%~15.51%。
表1 參試甘薯品種的鮮薯、薯干、淀粉產量比較
2.2 主要特征特性由表2 可知,9 個參試品種除渝蘇162 和渝薯27 的株型為匍匐型外,其余均為半直立型。葉片心形有3 個品種,深復缺刻形有2 個品種,其余均為心帶齒形。渝蘇162 和渝薯27 頂葉色為綠帶褐邊,商薯19 為淡紫色,榕薯910 為紫色,其余均為綠色。薯形為長紡錘形的有渝薯27、鄂薯9 號和榕薯109,短紡錘形的有榕薯910,其余皆為紡錘形。薯皮色以紅色居多,有5 個品種:渝蘇162、渝薯27、蘇薯24 號、徐薯25 和廣薯87;商薯19 為深紅色,濟薯25 為紫色,鄂薯9 號和榕薯910 為紫紅色,榕薯109 為淡紅色。薯肉色為白色的品種有商薯19 和徐薯25,黃色的有渝蘇162,榕薯910 為紫白色,廣薯87 為橙黃色,其余均為淡黃色。
表2 參試甘薯品種主要特征特性
2.3 農藝性狀由表3 可知,9 個甘薯品種的最長蔓長均大大超過對照廣薯87,其中濟薯25 的最長蔓長最長,達201.2cm,為對照的2.2 倍。參試品種的單株結薯數(shù)和單株分枝數(shù)均低于對照,單株結薯數(shù)在3.4~4.6 個之間,單株分枝數(shù)在5.1~9.6個之間。大中薯率高于80%的品種有5 個,其中榕薯910 的大中薯率最高,達84.9%,比對照高18.1%,其后依次為榕薯109、商薯19、蘇薯24 號和濟薯25。烘干率和淀粉率僅榕薯910 略低于對照,其余品種均比對照高,其中商薯19 最高。各參試品種食味評分均高于對照,以蘇薯24 號最高。
表3 參試甘薯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
淀粉型甘薯及其制品蘊含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且可加工成淀粉、淀粉衍生品及燃料乙醇等產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較大的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甘薯品質的要求也逐步提高[3-4]。因此,在淀粉型甘薯品種選育過程中,要努力解決好高產與優(yōu)質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產量與品質并重[5-6]。鄢錚等[7]研究顯示,甘薯淀粉產量與鮮薯產量呈顯著的正相關;辛國勝等[8]、張立明等[9]的研究表明,甘薯薯塊中淀粉含量與食味品質密切相關。
本研究選用了9 個淀粉型甘薯品種,在福州丘陵山地開展品比試驗。結果表明:鮮薯產量方面,榕薯910、榕薯109、商薯19、徐薯25 和渝蘇162 等5 個品種高于對照廣薯87,以榕薯910 最高;薯干產量方面,商薯19、徐薯25、榕薯109、榕薯910、渝蘇162 和濟薯25 等6 個品種高于對照,以商薯19最高;淀粉產量方面,商薯19、徐薯25、榕薯109、榕薯910、渝蘇162 和濟薯25 等6 個品種高于對照,以商薯19 最高;烘干率和淀粉率方面,僅榕薯910 略低于對照,其余8 個品種均高于對照,最高的為商薯19;9 個參試品種食味評分均高于對照,最高的為蘇薯24 號。綜合以上測評結果:商薯19、徐薯25、榕薯910、榕薯109 共4 個品種在產量、淀粉率和食味品質等方面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兼顧并重,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福州丘陵山地進行推廣種植。
目前國內新品種較多,今后工作應進一步擴大品種篩選規(guī)模,以期篩選出更加適宜福州地區(qū)丘陵山地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淀粉型甘薯新品種,推動本地甘薯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