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楓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保存著祖先燦爛的文化。但是文言文的形式,對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來說晦澀難懂,理解起來也存在很大的困難,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往往興趣不高。但是古詩詞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谷建芬老師帶著她的“新學堂歌”走上了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的欄目。中國向西方音樂體系學習,引進西方音樂教育模式的肇始,就來源于學堂樂歌。今天,谷建芬老師“新學堂歌”的問世,不僅填補了古詩詞歌曲這一空白,也喚醒了一份塵封已久的記憶、一塊荒蕪已久的音樂園地,引起了教育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新學堂歌”作為古詩詞歌曲的代表,這一系列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情感真摯,充滿濃郁的古典韻味。谷建芬老師曾揮筆寫下:“親愛的同學們,古詩詞是祖先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它像粒粒種子播撒你心田,滋潤你心扉。愿你讀它、唱它、思索它……”她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的節(jié)目現(xiàn)場說道:創(chuàng)作“新學堂歌”是她70歲到82歲最快樂的事,她希望這些經典的作品可以走進全國中小學的課堂中,能讓全世界的華人兒童有歌唱。這不僅是谷建芬老師個人的美好愿景,這也應成為萬千學子要學的一堂必修課。谷建芬老師從2005年開始創(chuàng)作,兩年以后出版了20首“新學堂歌”,緊接著北京教委在東城區(qū),平谷區(qū)的小學做試點,將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編入教材。到2018年前后歷經了12年,谷建芬老師終于完成了共計50首的“新學堂歌”。這是人民藝術家用他們的才華和畢生所學在為這個民族的未來工作,在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要用這些經典的作品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音樂和文學的情操,從欣賞、教育等各個角度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可以哼著曲調輕松地背誦古詩詞,讓他們在音樂聲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校園文化建設蓬勃發(fā)展的今天,要讓古詩詞歌曲能夠真正生長在學生們的心里,唱響在祖國的大地上。
“新學堂歌”以唐詩為主、結合漢樂府、三國、明清時代的作品,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音樂與國學啟蒙的大門。將優(yōu)美的旋律與流傳千百年的中華經典進行一場水乳交融的完美契合。作為搭建音樂和文化之間的橋梁,走進校園,走進中小學音樂的課堂,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縱觀當下小學音樂課本中,和古詩詞歌曲相關聯(lián)的內容屈指可數(shù)。目前的音樂課堂除了授課形式相對比較單一之外,還缺乏連貫性和持續(xù)性。如果能將古詩詞歌曲作為貫穿低中高年級的內容,必將極大地增強和提高學生對中國古詩詞的全面認知。不僅如此,還應要求學生在已有的音樂認知上對說唱,戲曲,民族,古樂等諸多的音樂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了解和把握。要積極在學生中推廣、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這不僅需要每一位音樂教師豐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還要努力讓古詩詞成為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從而真正帶領學生體會到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
在“新學堂歌”中,大部分歌曲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五升音樂的方式,很多還融合了笛簫,琵琶等民族樂器。有的歌曲則采用了吉他,打擊樂等西方音樂的元素。這些作品雖然簡單易學、瑯瑯上口,很多孩子只聽過一兩次變可以跟著哼唱。但它又不完全是同一曲調的簡單重復,有著豐富細膩的變化,有的甚至還有多聲部的合作。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既適于個人哼唱,又可作童聲合唱來表演。以這樣的音樂形式融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學生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即使年幼一些的低年級學生可能對古詩詞真正的內涵還不太了解,但是詩詞本身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韻律加上音樂的節(jié)奏感,一定能讓他們在歌聲中感悟到詩詞的真諦??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將“新學堂歌”帶入小學的音樂課堂。
以清代陳沆的《一字詩》為列,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全詩勾勒出漁翁泛舟釣魚,釣得魚來滿心歡喜的情景。全詩共出現(xiàn)了十個一字。谷建芬老師采用了一字配一音為這首詩量身打造了旋律,既朗朗上口易于傳唱,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全詩風趣詼諧的風格特征,符合古詩詞吟誦“一字一音”特點。學生在學習這首作品時,要注意每一個音符音節(jié)和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表現(xiàn)力。
在古詩詞中,每個漢字都是單音節(jié),聲調有高低變化,在孟浩然的《春曉》中,谷建芬老師運用裝飾音來強化語氣,分別在春眠不覺曉的“眠”字和花落知多少的“花”字上增加裝飾音的處理,還在夜來風雨聲的“來”字上做了三拍的強調,因為“來”字在漢語中是開口音。以此來保持旋律音調與語氣的一致性。《清明》《相思》等詩詞也遵循了這樣的原則,平長仄短,使曲風更符合詩詞的意境?!洞寰印贰对侚Z》《憫農》等也都是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創(chuàng)作手法。
以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為例,在這首唐詩中,孟郊采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直抒胸臆,刻畫出了慈母真切感人的形象,更寄托了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谷建芬老師創(chuàng)作的這首作品沒有復雜的節(jié)奏,很符合作者當時的心境,在平緩又真摯的旋律中訴說著赤子對慈母的一腔情感。學校在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先不用刻意要求孩子們的音準、音色、節(jié)奏,要讓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走進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聽完感覺不僅在吟誦孟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在演唱谷建芬老師美妙的音樂作品,更多的是在抒發(fā)每一個人對母親深深的愛和眷戀。
再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通過自然流暢的文筆通過對野草的描述來抒發(fā)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谷建芬老師在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使用了大量的中低音區(qū),使得旋律的進行透著哀婉,以此凸顯出綿綿不盡的情誼,和詩詞所要表達的意境情景交融,完美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同樣的旋律在不同的音區(qū)展示,讓學生對音區(qū)的變化而帶來的色彩的轉變有直觀的了解。
古詩詞歌曲要求我們不僅僅是熟悉一段旋律,會背一首古詩,而是讓每一個學生在真切的歌唱中去體會自己的由來和歸屬,這才是古詩詞本身的思想境界和傳遞給我們的教育意義。
古詩詞作為歌詞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既方整,又押韻。而且言簡意賅,結構清晰,常見四句(絕句)或者八句(律詩)。很多歌曲的創(chuàng)作基本都是根據(jù)歌詞的結構來確定歌曲的結構,但是谷建芬老師創(chuàng)作的這套《新學堂歌》大量使用了一詞多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避免了重復贅述的視聽效果。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歌曲時,不僅可以欣賞到動聽悅耳的旋律,也能對古詩詞的吟誦加深印象。
《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白居易的詞作。分為上下兩部分共六句,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運用了對仗的關系。以恨寫愛,表達出人物的相思之苦。這首詞不能用常規(guī)方整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譜曲,谷建芬老師在這里將流到瓜州古渡頭這句重復了兩次,但運用了不同的節(jié)奏和旋律,在第二次重復的時候將前一句和后一句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六句詞放進一個完整的四句(加一個補充句)方整結構之中,在保證詩詞統(tǒng)一的同時又增加了樂曲的色彩,不得不說是渾然天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聲情并茂的吟唱這首詩詞,跟學生融入在一起,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和循環(huán)。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古人的審美觀念和要傳達的情感,這就是潤物細無聲最好的方式。
除此以外,谷建芬老師每一首“新學堂歌”都傾注了她的心血,根據(jù)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內涵及表現(xiàn)手法來配以相應的曲調,從而呈現(xiàn)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和一首首動聽的歌謠?!靶聦W堂歌”無論從旋律到結構,從節(jié)奏到落音,都和古詩詞緊密相扣,相信一定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意境。“新學堂歌”在立意方面,著眼于文化,更服務于孩子。在藝術方面,以“巨鯨吸百川”的勇氣借鑒古今中外的音樂藝術,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表達。這是當代音樂工作者在新世紀新形勢下使命感與責任感的藝術宣言,也是他們面對時尚文化與音樂市場接受挑戰(zhàn)的勇敢姿態(tài)。共同感受古詩詞歌曲帶來的魅力。沿著尋根,創(chuàng)新,傳承,展望這條路走下去。
“新學堂歌”是經典的重塑再造,經典的再次流傳,它用不一樣的方式和音樂語言,從創(chuàng)作者的心流淌出來,流進每一個學子的心中。就是這種心與心的連接,心與心的碰撞,才能讓我們產生共鳴,才能讓人與人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一座文化與音樂的橋梁,人們都將在這座橋梁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