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軍 萬婷婷
【摘 要】目的:探討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開通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的效果。方法:選取56例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導絲通過技術進行開通治療,觀察組則應用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進行開通治療,記錄操作成功的案例,同時記錄操作時間,以及造影劑使用情況。結果:觀察組成功案例明顯較多,操作時間明顯較短,造影劑應用量明顯較少,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治療過程中,應用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開通治療,能夠提高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藥物用量,應用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冠狀動脈病變主要是膽固醇、脂質等在冠狀動脈內沉積引起,慢性閉塞性病變是物質緩慢沉積,逐漸縮小血管通道,若是血管通道完全阻塞,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則稱為完全閉塞,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慢性病變病發(fā)后3個月左右[1]。疾病的治療,首要原則就是開通血流通路,恢復血液供給,既往多是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方案,但是效果不甚突出,還是存在較多失敗案例,在技術支持下,血管內超聲指導技術越發(fā)成熟,在臨床上的實踐應用日益增加[2]。本次研究即為探討該技術應用于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56例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患者進行研究,所選案例已經經過診斷,確診為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且病變時間在3個月以上,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標準。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在53-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14±8.72)歲;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在52-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37±9.58)歲?;拘畔o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導絲通過技術進行開通治療,患者入院后先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穿刺血管后注射造影劑,獲得冠狀動脈圖像,隨后執(zhí)行導絲通過治療。
觀察組則應用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進行開通治療,在冠狀動脈造影之后,應用超聲診斷儀監(jiān)測冠狀動脈影像,超聲探頭頻率設置為40MHz,獲得明確圖像后,執(zhí)行導絲通過技術,從邊支導絲回撤探頭,找尋閉塞段,先放置于動脈遠端,隨后置于病變遠端,執(zhí)行階段需保證導絲始終位于真腔內,操作完成后觀察血流通路情況,確保正常流通。
1.3分析標準
記錄操作成功的案例,參考支架植入情況,同時記錄操作時間,以及造影劑使用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x2檢驗,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成功案例
根據治療成功案例記錄數據,對照組28例患者中治療成功的案例為20例,成功率為71.43%,觀察組28例患者中治療成功的案例為27例,成功率為96.43%,觀察組明顯較高(x2=6.487,P=0.011),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手術操作情況
手術操作時間記錄數據,對照組28例患者記錄時間為(143.84±19.08)min,觀察組28例患者記錄時間為(76.73±12.49)min,觀察組明顯較短(t=15.572,P=0.001);造影劑使用情況,對照組28例患者使用劑量為(417.82±64.73)ml,觀察組28例患者使用劑量為(198.67±52.83)ml,觀察組明顯較少(t=13.879,P=0.001),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狀動脈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因異常物質出現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其中以栓子最為多見,若是冠狀動脈完全阻塞,血液供給將會中斷,嚴重者可能當場死亡,部分患者會在夜間睡眠時死亡[3]。疾病治療主要是改善血液通路,采取支架的方式進行治療,依靠冠狀動脈造影技術輔助治療,該方法也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實際治療階段,發(fā)現僅參考冠狀動脈造影圖像,會出現導絲進入假腔的情況,導致操作流程受阻,若是未能及時調整,將指導手術失敗,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會相應提高[4]。為提高治療效果,引入了超聲指導技術。
超聲指導是依靠超聲診斷儀,即時監(jiān)測冠狀動脈內血管情況,對于導絲置入可以起到重要指導作用。依靠超聲圖像,可以較為清晰的使用顯現內部情況,觀察血管損傷程度,阻塞程度,準確的將導絲送入病變部位[5]。清晰的圖像和準確的執(zhí)行操作不僅能夠保障成功率,還可以減少造影劑使用量,造影劑會產生較多不良反應,可能會對后續(xù)恢復造成阻礙,減少其用量則可以控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有序恢復。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成功案例明顯較多(P<0.05),操作時間明顯較短(P<0.05),造影劑應用量明顯較少(P<0.05)。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治療過程中,應用血管內超聲指導導絲通過技術開通治療,能夠提高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藥物用量,應用效果更為理想。
參考文獻
[1] 吳志勇, 張學洪, 李華泰. 通過逆向微導管注射造影劑指導正向導絲開通右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一例[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8, 33(4):401-401.
[2] 吳梁安, 姚康.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臨床醫(yī)學, 2018, 25(4):584-587.
[3] 韓玉慶, 董力慶, 許陽陽, 等. 血管內超聲在1例頸內動脈閉塞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 26(5):447-450.
[4] 吳璽, 黃河, 張琪周, 等. 血管內超聲指導殘端模糊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J].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19, 46(02):48-52+60.
[5] 徐冉, 呂健, 張玲玲, 等. 冠脈邊支血管超聲引導下開通無殘端分支CTO病變的臨床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9, 18(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