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勇
摘要:數學教學本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的基本屬性應是:主體參與(前提)、合作交往(本質)、發(fā)現探究(過程)、問題解決(結果)。當今的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學生的心理因素,使他們在數學認知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他們能自主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
關鍵詞:數學活動;信息技術;發(fā)現探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數學的應用已日益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何讓小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條件?現代教學論認為:知識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的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而信息技術的引入正好順應了這種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滿足了小學教育乃至于現代教育的要求。
一、激發(fā)興趣,主動參與
實踐證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溝通能力及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這有待于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信息技術教育。在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作為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不能”學習,更要十分重視學生“愛不愛”學習。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較為普及的電教手段,有簡單易行、生動形象、圖像清晰、色彩艷麗、可靜可動、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這一手段,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是很有好處的。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地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腦,去實際操作、體驗和表現,實現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自主、參與和合作。讓學生學好數學,我們首要的任務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來自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今,應用信息技術可把數學教學設計得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氣氛寬松和諧,就會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美麗的童話故事、有趣的游戲、小謎語,都可成為學習內容的載體。教師以卡通、漫畫、圖片等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必將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由于教學內容出現了一定量的文字和符號,教師制作課件時以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的表格、故事等形式呈現,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取長補短,合作交流
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將外界與學校、活動與課堂、書本與信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一步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使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傊處熞菇虒W過程不僅成為認識過程,而且成為一個交往過程和合作過程。
課堂教學改革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學觀念和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要求教師積極、合理、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求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獲得必要的信息,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yǎng)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其實,交流是合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合作交流對于推進學生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
三、自主活動,發(fā)現探究
很長一段時間內,數學教學忽視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孤立、靜止地考察教學對象、內容、方法,沒有很好地將外界與學校、信息技術與課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沒有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欲望,課堂教學平淡無奇、沒有吸引力、沒有激情、沒有活力,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形象性、靈活性、多樣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有針對性地選擇,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發(fā)展快而抽象思維發(fā)展緩慢的心理特點,把書本上簡單或是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通過信息技術的多元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焙玫臄祵W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起來,它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現數學知識的活動情境,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的過程。在教學的設計上,建構主義者提出要呈現“整體性的任務”,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發(fā)現完成整體任務所需事先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學生可以從知識結構網絡的任何部分進入或開始。教師既可以從要求學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開始教學,也可以從給出一個規(guī)則入手,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同時提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后讓學生獨自或在小組中進行探索,學生就會發(fā)現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在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yōu)勢,樹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觀念。
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新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布魯納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式,學生可以借此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信息技術教育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fā)揮主體的積極作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培養(yǎng)21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的一代新人,數學教育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要進行文化的熏陶、素質的培養(yǎng)。教師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培養(yǎng)出既有健全的人格和生產技能,又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高雅的審美情趣,還能獨立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懂得生活的人。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