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1.前言
俄國形式主義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作品本身,直接考慮到的是作品形式、效果和風格。這些關乎讀者的直觀感受。日常生活中所用語言在形式主義者眼里,不能稱為文學,缺乏陌生感與研究性。真正的文學作品能讓人為之驚嘆,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給人帶來審美體驗。形式主義的學者曾說舞蹈如果帶入生活之中,仿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藝術(shù)感。而把它單獨拿出來,獨立地去看待,那么它就有藝術(shù)性。將舞蹈拿出來獨立看待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陌生化”。形式主義認為好的作品,要具備文學性與陌生化,從感官上就吸引人,有審美價值。而審美價值來自于作品表現(xiàn)形式,藝術(shù)手法,風格等。本文選取銀幕經(jīng)典《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進行賞析。
2.理論簡介與作品簡介
2.1俄國形式主義簡介
俄國形式主義這個學派誕生于 20 世紀初。這個流派是在 “詩歌語言研究會”和“莫斯科語言學小組”這兩個學術(shù)研究組織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形式主義學者反對將文學研究與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宗教、心理等外部因素相連,主張對文學進行形式研究,因為任何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都要表現(xiàn)為形式,正是作品的形式在傳達著內(nèi)容。[1]正如日爾蒙斯基所說的: “如果說形式成分意味著審美成分,那么,藝術(shù)中的所有內(nèi)容事實也都成為形式的現(xiàn)象?!?sub>[2]形式主義強調(diào)文學性和陌生化。文學性即不過分糾結(jié)創(chuàng)作背景,主流哲學思想,宗教精神等外部環(huán)境,而是關注作品本身?!澳吧鳖櫭剂x就是將習以為常的事物獨立看待,帶來全新體驗感。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shù)存在的意義在于喚回人們對生活的感受,“藝術(shù)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址ǎ菑碗s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2]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文學文本就這樣開始在理論視野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獨立地位,它與作者、社會生活和各種文化活動截然分離開來,僅以自己的特殊形式顯示存在價值”。[3]也就是說,形式主義即把文學批評研究重點由內(nèi)容轉(zhuǎn)到形式,由外部研究轉(zhuǎn)到內(nèi)部研究”。[4]
2.2《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故事簡介
該片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孫悟空的故事。孫悟空因為欺師滅祖被觀音要求重新歷練做人,然后安心取經(jīng)。轉(zhuǎn)世五百年后的悟空叫至尊寶,遇見了蜘蛛精,白骨精,菩提老祖,紫霞仙子,牛魔王,和他們發(fā)生了一連串的故事。經(jīng)過種種歷練,孫悟空終究還是幡然醒悟,安心取經(jīng)。這部經(jīng)典電影在十多年后仍屹立不倒。
3.解構(gòu)作品其形式化
首先,從語言形式來解構(gòu)。這個影片有著與平常所見的西游故事完全不同的風格,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就具有文學性與陌生化。劇中的臺詞風格上靠近原著人物的設定,但又與原著不同各具特色。例如唐僧不再是原著中深沉穩(wěn)重,而是多話又個性鮮明,說話風趣。唐僧在這里有著很多夸張臺詞,容易給受眾帶來直觀上的沖擊,且風趣幽默,一改原著風格。在劇本創(chuàng)作的語言層面上,帶給了觀眾與往日名著不一樣的感受,帶給觀眾藝術(shù)審美上的沖擊感與延時性。
其次,從場景藝術(shù)呈現(xiàn)形式來解構(gòu)。這部電影的鏡頭感色彩對比強烈。主人公至尊寶所處山寨與水簾洞都是偏冷色調(diào)。而片中與牛魔王有關的場景都是暖色調(diào)。冷暖對比體現(xiàn)了抗爭意味,從視覺上就給觀眾帶來了沖擊。片中的服飾大量采用白色紅色黑色,也給人以視覺沖擊。打斗場景往往是多角度,多人同時進行打斗,并且會穿插特技。這樣處理會使正反兩派的對抗顯得更為激烈,更為烘托主人公不易,歷練之艱辛。
再者,從 象征意味來解構(gòu)。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廣受好評,主要也涉及到劇本深處蘊含表現(xiàn)手法上的象征意味。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男主人公一樣,在生活中努力拼搏抗爭,最后還是能在心靈上獲得新生。每個看到這部影片的人,都能在男主人公至尊寶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樣的處理,能讓觀眾感到共鳴,感同身受。牛魔王這樣強大的反派則象征了成長道路上的困難,紫霞仙子與白骨精對于男主人公的吸引,則象征著現(xiàn)實中人們夢中向往的美好之物,想要獲得的東西。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理想會激起人們?yōu)橹^斗,追逐的歷程是一筆珍貴的財富,能讓人成長起來。這部影片不能僅僅從呈現(xiàn)的故事層面上進行簡單的解讀,還能從象征意味的層面來解讀。正是因為這部影片能帶給人深思,引起共鳴,所以富有象征意味,能帶給人不一樣的審美感受與藝術(shù)感受。
4.結(jié)語
由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學性”概念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為我們分析作品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我們分析作品的時候,跳出了以往著重分析背景的模式,深入作品本身去感知,去感受,去領悟。在作品的修辭,用語,藝術(shù)手法,渲染,場景等要素中,直觀感受藝術(shù)上的美感。有學者指出: “在俄國形式主義之前,傳統(tǒng)的文學史研究總是結(jié)合社會的、歷史的、作家的因素考察文學的歷時性變遷。這種外緣性的研究方法根本無法觸及文學內(nèi)在屬性的演變軌跡。形式主義者從這種傳統(tǒng)的狹隘圈子里跳出來,確立了形式史的文學史觀?!?sub>[5]以形式主義的視角對《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進行批評賞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臺詞的語言風格,所用的藝術(shù)手法,人物設定的象征意義,場景的渲染,都從我們可以感知的直觀形式上給觀眾帶來了藝術(shù)上的審美感受與延時性的審美。并且,我們還可以從象征意味的層面上,領悟到超越形式的深刻意義,從這一角度來說,將形式運用好的作品確是能夠深化主題,給人帶來深思。
參考文獻
[1]王霞.俄國形式主義批評視角下的《紫色》[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89(3).
[2]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3]張永剛.形式主義文論的發(fā)展及自我終結(jié) [J].文藝理論研究,2009(3).
[4]王欣.形式主義批評發(fā)展脈絡探究 [J].外國文學,2010(1).
[5]劉萬勇.論俄國形式主義詩學的“文學性”與“陌生化”[J].山西大學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