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 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的首要的任務。時政在培育政治認同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以 “媒體融合時政專題”公開課為例,結合自身教學體會,從“課前準備、課堂導入、課中探究和課后鞏固”四個環(huán)節(jié)來探究如何優(yōu)化時政復習課,培養(yǎng)政治認同。
【關鍵詞】? 政治認同 時政 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80-01
0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政治認同關系到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人的政治方向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的首要的任務。思想政治課有著“命題在書外,答案在書中”的特點,時政在培育政治認同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以一節(jié)高三時政熱點復習課“媒體融合時政專題”的區(qū)公開課為例,結合自身教學體會,探究如何優(yōu)化時政復習課,培養(yǎng)政治認同。
一、課前準備:根據(jù)認同內(nèi)涵與課標要求,精選時政中心議題
“政治認同”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和贊同。在我國,政治認同表現(xiàn)為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和贊同。高中思想政治課旨在通過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培養(yǎng)有立場、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國公民,使其確信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凸顯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認同。整合學科內(nèi)容,結合素養(yǎng)要求,確定時政中心議題是“如何促進媒體融合”。該議題既緊扣學科知識,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明確了要促進媒體融合,同時并沒有限定角度,具有統(tǒng)領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學生圍繞一個議題中心進行發(fā)散性思維,依托“活動——解題——命題——發(fā)展”的教學流程,通過結構化熱點議題,提升學生獲取和解構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課堂導入:根據(jù)時政中心議題,營造時政情境
以具體典型的時政作情境引導,作為學生達成政治認同的背景。常見的復習教學是對已有知識的重溫回顧,教師很少使用案例或情境材料,而是要求學生記憶背誦或是完成習題來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勢必枯燥無味。思政課不能通過講授理論的知識來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只有通過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典型時政案例讓學生從中領悟,達成政治認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因此,時政情境必須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影響,同時能從中感悟政治認同的熱點時政。適逢“學習強國”APP在全社會掀起學習打卡的熱潮,于是經(jīng)過篩選并整合素材,簡述了“學習強國”APP的內(nèi)容設置,讓學生了解了一款“比抖音還要熱門的APP”。作為復習的導入,該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感知我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與時俱進,為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文化、充實人民精神生活所做的努力,培養(yǎng)對堅持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的認同感。
三、課中探究:根據(jù)時政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時政中心議題不是圍繞生活中的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而是課內(nèi)議題活動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實質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引導學生開展學科內(nèi)的探究性學習。為此,課中根據(jù)“媒體融合”這一時政中心議題,設計了相應的指向政治認同和高考備考的學習活動。
【課堂探究一】時事觀察員:我能關注熱點
同學們分四大組,通過小組合作查找并展示相關資料:1.媒體融合與學校、教育;2.媒體融合與我的家鄉(xiāng)、生活;3.媒體融合與時代大局;4.媒體融合綜述。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要求我們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實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對接學科知識。越貼近生活,越能調動學生,同時增強教學可信度,即越真實,越認同。由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得到的本土化的時政素材,讓其在一個個本土鮮活的典型時政案例從中領悟,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在事實中堅定理想信念。
【課堂探究二】熱點議題問題化:我會答題
時政情境:浙江長興縣長興傳媒集團為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若干做法。
探究問題: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長興傳媒集團取得成功對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啟示。(10分)
高三復習課需要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根據(jù)時政背景,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情境問題化。通過當堂限時訓練,點撥答題技巧;學生代表在黑板上當堂限時作答,使解題思維可視化。突出復習課型特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科思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思維能力。
【課堂探究三】共建共享共贏:假如我是高考命題人
據(jù)老師提供四則不同角度的時政材料,以高考視角,嘗試自命題,自答題。每組推選中心發(fā)言人展示。多角度突破材料,運用解題方法,利用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等能力作答。
郭沫若老先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課堂是學生智慧的發(fā)源地。開放體驗式課堂,讓學生進行探究辯論,觀點碰撞,升華政治認同。政治認同的達成不是純粹知識理論的學習,而是必須內(nèi)化,得到主體的充分認同才能夠實現(xiàn)。
四、課后鞏固:根據(jù)復習目標,延伸學習任務
復習課注重知識的整合、拓展和延伸,知識容量大,同時要求學生培養(yǎng)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能力,僅僅靠堂上圍繞議題提供的情境材料進行復習,顯然是不夠的。課后有必要讓學生繼續(xù)關注時政,運用重大時政增分策略,注重時政材料分析的結構化和問題化,做好積累,借此也檢驗是否達成政治認同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要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弊鳛樘峁﹥r值引領的政治教師,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領學生自覺認同正確的價值觀,做擔當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時代新人。
[本文系廣州市番禺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項目課題“研學后教理念下的番禺本土文化自信提升教學策略”(課題編號:2018-ZX338)研究成果]
[ 參? 考? 文? 獻 ]
[1]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吳勝德.淺析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0(16):131-132.
[3]張佳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相關鏈接”部分的分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20,41(1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