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濤
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給予教師新的考驗:如何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一線教師,課堂教學才是我們的主戰(zhàn)場。
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引領下,數學課堂要從教學生學會轉向教學生會學。對此,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要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還要掌握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建立知識關聯(lián),引發(fā)學生提問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比欢?,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大多問題都是由教師提出,學生只是被動地解決問題。對此,通過閱讀《我與小學數學》一書,我找到了答案: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地提出問題,因為主動提問正是需要學習的開始。
要想讓孩子敢于提出問題,教師應努力為她們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孩子敢想敢問的積極性,為學生搭建提出問題的平臺,即使開始提出的問題有些幼稚可笑、不著邊際,也不要一言否定,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要想讓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引導學生建立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同學們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并在數學實踐中學會了提出問題和嘗試著解決問題。
積累活動經驗,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原有“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把原來課程總目標的“雙基”擴展為“四基”。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由于數學學習中的很多經驗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親身經歷,因此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動手操作,積累操作經驗 行為操作是進行抽象的直接素材,學生在實際的外顯操作活動中可以獲得來自感官、知覺的直接感受、體驗等經驗。在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技術都會需要精心設計和引導,讓學生能通過操作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自主地運用操作方法解決數學,積累行為操作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為了使操作活動有效進行,在操作前教師必須先提出要求,告知學生基本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保持安靜,邊操作邊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帶著思考進行操作,經過思考后再交流,此時的交流對于學生而言更具有意義,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積累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
自主探究,積累探究經驗 探究是指圍繞已有問題的解決而展開的數學活動。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而積累探究經驗不是通過簡單的活動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體驗。因此,教師應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探究性活動,啟發(fā)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探究經驗的獲得是一個不斷猜想、驗證和思辨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開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數學背景下自由馳騁,學生所積累的探究經驗將更科學、更豐富。
積極思考,積累思維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讓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直觀地、合情地獲得一些結果。數學活動經驗并不僅僅是實踐的經驗,也不僅僅是解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思維的經驗,是在數學活動中思考的經驗。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最重要的是積累發(fā)現問題、提煉問題的經驗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歸納、比較得出結論,從而豐富數學學習方法,積累數學學習活動經驗,使他們能明白:數學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是通過解決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數學教學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最具數學本質的、最具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經驗……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種經歷生成的思想經驗才是最具有價值的。
通過實踐我深深的感受到:如果能夠引導學生主動的提出問題,并且積極的嘗試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那么我們的學生不但能學會,而且還可以會學。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大峪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