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形式組合構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得以實現的要素體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學生獲得感的實現就是在這些功能合力作用下共同生成的結果,因此,從每一個因素和要件出發(fā),探宄其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的為增強學生獲得感,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思政教學;獲得感;要素
一、教師因素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教師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主導教育功能的個人,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息息相關,因此,研究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基本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對増強學生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1.教師的政治素質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懂真信是學生獲得感的首要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者和宣講人,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教書育人是思政課教師的天職,不但要講清楚基本理論,而且還要引導學生認同理論,傳承理論,這是思政課教師的基本任務,也是判斷學生獲得感成效的關鍵。教師不但要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還必須從情感上認同這些理論,唯有真情才能打動學生,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只有堅定自身信仰,才能理直氣壯講政治,才能在教學中有“底氣”,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2.教師的人格素質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教師的人格素質和人格魅力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而言,思政課教師的人格素質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這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根本;其次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誠摯無私的博愛,要愛學生的一切,不能歧視和偏見;另外教師要具備穩(wěn)定的心理情緒,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學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實現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獲得感。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客體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學內容是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教學方法是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將一定社會組織和階級所要求的價值觀念傳授給學生的各種活動方式與手段的總稱。研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有利于充分認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性,對增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實效,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教學內容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思政課有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有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還存在著教學內容如何優(yōu)化的問題,就是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問題。思政課教學內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傳授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道德觀點、思想品質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是聯(lián)系教師與教育對象的紐帶,是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學生社會生活實際經驗緊密結合的產物,每一位大學生都處在一定的現實社會生活中,教學內容只有緊密的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展現出其應有的生命力和活力?,F象學奠基人胡塞爾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就是對社會生活世界最有說服力的探討。
2.教學方法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引導受教師的思想、行為發(fā)生預期變化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的總稱。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教學模式固化、方法保守、形式單一。二是思政課教學方法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隨著互聯(lián)網等新技術的普及運用,新媒體等教學技術己經越來越普及化,但是多媒體的普及與教師媒介素養(yǎng)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許多教師雖然己經開始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又存在著課件制作粗糙、過分依賴課件等現象;還有許多老師教學改革流于形式,過分夸大多媒體的作用,課件內容過于豐富,圖片過多,影像資料過長,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生對核心內容、核心觀點的提煉把握,進而影響獲得感的形成。
三、網絡環(huán)境對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互聯(lián)網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新的平臺、拓展了新的渠道。進入新時代,全面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積極占領網絡新陣地是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網絡環(huán)境對學生獲得感的形成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豐富、快捷、便利的網絡資源極大地拓展了思政課教學空間,打通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使高校思政課教學空間由課堂延伸到網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實現與現實世界進行溝通交流,增加了學生信息獲得的渠道。機遇與風險并存,網絡環(huán)境對學生獲得感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可小覷。魚目混雜的網絡環(huán)境沖擊了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面對空前自由的網絡空間,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政治觀念模糊,價值取向庸俗和功利,嚴重沖擊了大學生的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張耀燦,2017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沈壯海,2016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索[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張禧,2014
作者簡介:
谷秀平(1971—),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四川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2019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xié)會科研重點課題“民辦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研究—以《社會保障》課程為例”(項目編號:MBXH19ZD10)和201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xié)會科研一般課題“民辦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建設與“課程思政”關系研究 ——以四川科技職業(yè)學院為例”(項目編號:MBXH19YB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