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君
【摘 要】目的:分析針對宮頸癌手術后患者實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效果。方法:隨機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61例分成兩組,針對A組30例患者開展基礎性護理干預,針對B組31例患者在基礎護理前提下加用預防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差異。結果:B組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A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針對宮頸癌手術病患實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效果十分明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輕患者的疼痛。
【關鍵詞】宮頸癌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36-02
現階段臨床中針對早期宮頸癌患者一般給予相應的手術治療,具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1]。但多數宮頸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養(yǎng),手術后的高凝狀態(tài)加上長時間不能自如的活動身體等等均會加重患者患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現象,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2]。因此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宮頸癌手術病患應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效果,我院針對收治的宮頸癌手術病患61例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隨機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61例分成兩組,A組30例患者中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為41歲,年齡均值為(56.52±3.69)歲,其中體質量為45至78kg,平均體質量為(60.25±3.65)kg;B組31例患者中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為41歲,年齡均值為(57.55±3.72)歲,其中體質量為46至76kg,平均體質量為(60.23±3.66)kg。
對兩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針對A組30例患者開展基礎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手術前的準備、術前健康宣教、術前心理疏導、術后病情監(jiān)測、術后用藥指導、飲食干預、康復護理等基礎性的護理措施。
針對B組31例患者在基礎護理前提下加用預防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后預防性的體位護理: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雙下肢抬高30°左右,頭部墊上一個小軟枕,并叮囑患者及家屬穿戴醫(yī)院準備的寬松、舒適及棉質的病服,控制患者的腹壓及靜脈壓。定時協助患者家屬為患者實施翻身操作,并在每一次的翻身操作之后教會家屬為患者實施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被動屈伸運動護理,并保證下肢及身體其他受壓部位的清潔與干燥,結合患者的身體素質在手術后第二天進行下床活動。針對合并高血脂及靜脈曲張的老年患者應給予彈力襪進行處理,促進患者靜脈回流。(2)手術后預防性的血液高凝護理:手術結束后及時為患者補充血容量,術后禁飲食階段應給予2500ml的補液量補液處理,且不應實施下肢輸液及同一部位的反復穿刺處理。叮囑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溫開水服用,稀釋機體內的血液黏稠度。指導患者緩慢的進行床上雙下肢的主動運動與活動、下床扶床站立、下床獨立行走等等訓練,這一過程中注意控制好運動強度與運動時間,以患者耐受為主。(3)預防性藥物的護理干預:在術后當天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川芎嗪靜脈滴注、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脂肪層注射治療等處理,促進血液的循環(huán),減輕血液高凝狀態(tài),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住院時間等差異。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處理,住院時間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護理后的住院時間為(10.53±1.47)d,B組護理后的住院時間為(7.89±0.55)d,兩組相比:T值=9.35,P值=0.00;兩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所示: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現象。宮頸癌手術后患者由于血液在深靜脈部位會出現凝結的表現,對管腔呈現一定的阻塞表現,使得靜脈回流受到一定的阻礙,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干預及處理將會導致血栓后綜合征及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的出現,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與康復效果[3]。
因此針對宮頸癌手術后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宮頸癌手術后的患者開展術后預防性的體位護理、手術后預防性的血液高凝護理及預防性藥物的護理干預等多元化的預防護理對策最大程度上減少手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患者手術治療后快速愈合及康復[4]。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的B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住院時間明顯優(yōu)于實施基礎性護理的A組宮頸癌手術后患者,說明對宮頸癌手術后患者開展預防性護理的效果較為顯著,促進患者預后。
綜上,針對宮頸癌手術后患者開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效果顯著,建議臨床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焦琪.宮頸癌手術患者實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對策及效果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8,27(19):92-93.
曹琳.預見性治療護理方法在宮頸癌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30(13):1605-1607,共3頁.
王紅蕾,趙衛(wèi)東.低分子肝素聯合間歇性充氣壓力系統(tǒng)預防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作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8,43(11):46-49.
易曉青,許宏亮,朱燁靜.運動預見性護理對宮頸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的應用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