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娟
【摘 要】目的:探討結腸癌、直腸癌活檢病理診斷的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活檢病理診斷,回顧分析活檢病理診斷結果。結果:60例經活檢病理診斷確定為結直腸癌56例、腺瘤癌變4例,其中35例存在癌組織腸道粘膜下層浸潤(浸潤癌),經手術治療后1例死亡、59例治愈出院,有5例出現并發(fā)癥,隨訪12個月,無復發(fā),出院后死亡3例。結論:結腸癌、直腸癌活檢病理診斷有較高的價值,能準確檢測出患者腸道粘膜下層浸潤情況,為后續(xù)診治提供真實的數據參考。
【關鍵詞】結腸癌;直腸癌;活檢;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87-02
結腸癌、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部位主要分布在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該腫瘤形成原因與家族異常、不良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增大,患者逐漸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血、便秘腹瀉交替、局部腹痛等臨床癥狀,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需要為患者提供科學的診斷方法,實現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長壽命[1]。該實驗選取60例結腸癌、直腸癌患者,分析其活檢病理診斷的價值,具體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實驗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0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4.75±9.34)歲;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22例;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為結直腸癌56例(橫結腸3例、升結腸8例、降結腸8例、乙狀結腸14例、直腸24例)、腺瘤癌變4例;活檢標本2—3mm,活檢至手術間隔5—10d,平均間隔(7.93±1.58)d。納入標準:語言溝通無障礙者;意識清醒、精神智力正常者;患者和家屬知曉且同意實驗;無手術禁忌癥且近期無手術史者;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其他消化道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神經功能障礙者;需要哺乳或處于妊娠期者。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活檢病理診斷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活檢病理診斷,具體方法:在腸道內窺鏡條件下采集結直腸癌變組織作為活檢樣本,之后固定脫水,用石蠟包埋結直腸癌活檢標本,用切片機切片,標本切片厚度控制在4μm,再按照蘇木精-伊紅染色法對活檢標本進行染色,通過顯微鏡觀察活檢標本切片,查看組織癌變、腸道黏膜下層浸潤等情況,腸道黏膜下層浸潤判斷標準:癌變組織內部有明顯平滑肌纖維組織。檢查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手術及術后病理診斷。
1.2.2 手術方法
確定活檢病理結果后,開展外科手術,綜合評估患者肺部、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測量患者凝血功能、血糖水平、血壓水平,判斷是否進行貧血糾正治療,術前1d指導患者口服緩瀉劑,以流食為主,并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針對術前有高血壓癥狀者,進行降壓治療;針對術前口服阿司匹林者,術前停藥10d以上;針對高血糖者,給予降糖治療,術中均采用全麻,根據實際病情選擇手術方案。
1.3 評價指標
記錄活檢病理診斷結果,確定腸道黏膜下層浸潤情況,記錄手術方案、術后康復情況、并發(fā)癥,對出院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隨訪工作,計算復發(fā)率、死亡率,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結直腸癌診斷標準判斷手術后病理診斷準確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由SPSS21.0軟件處理試驗結果,計數資料行x2檢驗,表示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
2 結果
60例患者中行結腸切除術32例、造口術1例、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8例、經腹直腸癌切除術9例、直腸造瘺術4例、根治性手術2例、姑息手術1例。經活檢病理診斷確定為結直腸癌56例(93.33%)、腺瘤癌變4例(6.67%),其中35例(58.33%)存在癌組織腸道粘膜下層浸潤(浸潤癌),經手術治療后1例(1.67%)死亡、59例(98.33%)治愈出院,有5例(8.33%)出現并發(fā)癥,即肺部感染1例、腸道感染1例、腸梗阻1例、切口開裂1例、切口感染1例。59例出院患者隨訪12個月顯示,復發(fā)率0.00%,出院后死亡3例(5.08%)。
3 討論
結腸癌、直腸癌是胃腸道高發(fā)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病死率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胃管、食管癌、原發(fā)性肝癌,近年來,人們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飲食習慣逐漸變差,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日益污染惡化,結直腸癌發(fā)病例數呈現逐年增多趨勢[2],故需要選擇安全、準確的診斷技術,及時確定結直腸癌類型,促使患者及早獲取針對性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顧z病理診斷是當前臨床判斷腫瘤類疾病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活檢過程中,需結合內鏡采集標本,觀察、確定腫瘤組織內是否存在平滑肌纖維結構,準確判斷良惡性,但部分腫瘤組織可能出現浸潤型生長,活檢樣本量較少,在黏膜下層浸潤判斷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經術后病理檢查,能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幫助確定腸道黏膜下層浸潤情況,避免出現漏診誤診事件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3]。此結果表明,60例經活檢病理診斷確定為結直腸癌56例、腺瘤癌變4例,其中35例存在癌組織腸道粘膜下層浸潤(浸潤癌),經手術治療后1例死亡、59例治愈出院,有5例出現并發(fā)癥,隨訪12個月,無復發(fā),出院后死亡3例。
綜上所述,結腸癌、直腸癌活檢病理診斷的價值較高,能幫助準確判斷患者結直腸癌類型以及腸道粘膜下層浸潤,可指導制定科學的對癥治療方案,盡量減輕腫瘤組織對機體的損傷,值得大量推廣應用在結腸癌、直腸癌診斷中。
參考文獻
王馨華, 曹務騰, 劉得超, 等. 磁共振三維成像在早期評價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療效中的價值[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8, 21(1):73-78.
舒震宇, 方松華, 丁忠祥, 等. 磁共振紋理分析技術在預測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療效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8, 21(9):1051-1058.
吳帆, 陳蕾, 吳蔚, 等. Pgp1組織表達與術前血清癌胚抗原聯合檢測在結直腸癌預后判斷中的價值[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7, 20(4):443-449.
林泳, 何媛, 趙晶, 等. 27年間77 978例結腸鏡下結直腸息肉和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及變化趨勢[J]. 中華消化雜志, 2019, 39(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