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王洪霞 袁江南
【摘 要】目的:探究對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進行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后發(fā)生上肢淋巴水腫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常規(guī)護理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干預組進行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上肢活動功能、上肢水腫改善情況。結果:護理干預組上肢活動功能優(yōu)良率為92.00%,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干預組輕度、中度、重度水腫患者的雙上肢周徑差值均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有助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乳腺癌術;上肢淋巴水腫;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183-01
乳腺癌乳腺腺上皮組織中的一種惡性腫瘤,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女性,男性僅占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進行治療,乳腺癌手術中腋窩淋巴結清掃,同時將腋窩的淋巴結和淋巴管清除,進一步影響了淋巴液回流[1]。由于上肢淋巴回流障礙,導致組織腫脹,時間一長,易引起上肢的水腫,對患者的生活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臨床上,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觀察為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皮膚護理等一些列的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上肢淋巴水腫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后發(fā)生上肢淋巴水腫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年齡為38到61歲,平均年齡為(42.58±2.93)歲,根據(jù)病理組織學可知,患者中為非浸潤性癌的30例,為浸潤性癌的20例。護理干預組患者年齡為39到62歲,平均年齡為(43.19±2.78)歲,根據(jù)病理組織學可知,患者中為非浸潤性癌的29例,為浸潤性癌的2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引導患者在手術后的一周內進行手腕部的運動鍛煉,指導患者做手指張開合攏、握拳、手腕前后彎曲、手腕旋轉等動作。同時引導患者進行肩部鍛煉,例如將患側的手臂放置在健側的手臂上,然后患側手臂向后推;手臂伸直進行旋轉等動作。提醒患者應該每天進行半個小時以上的手腕、肩部鍛煉[2]。
護理干預組:患者均接受護理干預的方法,內容為:①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清洗皮膚,清洗時選用溫水以及中性沐浴露,從手部開始逐漸向上臂進行。同時護理人員注意為患者修剪指甲,減少皮膚抓破感染的風險。②運動鍛煉: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間隙進行肩肘部、手腕部的功能運動鍛煉,同時叮囑患者在上肢的長收縮運動中穿好壓力袖套或者借助壓力繃帶進行,主要活動為進行20到30次的大關節(jié)運動;同時屈伸患者上肢和健側下肢;雙側上肢向上舉拉伸;適當?shù)淖鰯U胸運動。另外提醒患者深呼吸可以刺激淋巴液流動。③指導患者利用淋巴手法引流[3]:靜止旋轉手法應用于淋巴結,環(huán)狀前推和旋轉擠壓手法應用于手臂,環(huán)形排空手法應用于胸部,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動作盡量輕柔緩慢,依照淋巴回流的方向進行。④為患者進行多層繃帶加壓包扎,彈性包扎時肌肉會收縮以對抗壓力,促進淋巴和血液的排空?;颊咧w穿上袖套墊,用彈性繃帶纏繞,從手腕環(huán)形向上至肩部,叮囑患者每日佩戴至少1小時。⑤高抬患肢,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在患者臥床時,將患肢墊高至胸壁水平以上。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淋巴水腫的自我管理方法。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優(yōu)良率,優(yōu)良率為優(yōu)秀與良好人數(shù)之和所占百分比,評價標準為優(yōu)秀:患者兩上肢上舉相差距離小于5厘米,上肢外展達到180。,旋轉達到360。;良好:患者兩上肢上舉相差距離為5-10厘米,上肢外展達到150。,旋轉達到300。;較差:患者兩上肢上舉相差距離大于10厘米,上肢外展達到90。,旋轉達到270。;觀察比較護理后患者的雙上肢周徑差值。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常規(guī)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兩組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進行t檢驗,定性資料組間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上肢活動功能優(yōu)良率比較
護理干預組優(yōu)良率為92.00%,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雙上肢周徑差值比較
護理后,護理干預組的輕度、中度、重度患者的雙上肢周徑差值均小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乳腺癌術后患者極易并發(fā)上肢淋巴水腫,而通過對患者實施皮膚護理、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運動鍛煉、引導患者利用淋巴手法引流等一系列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淋巴液的回流,降低了淋巴水腫的發(fā)生率[4]。根據(jù)實驗結果可知,護理干預組患者的上肢活動功能優(yōu)良率為92.00%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干預組的輕度、中度、重度患者的雙上肢周徑差值均小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由此可知,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上肢淋巴水腫,減少對上肢活動功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仇曉溪,徐晶晶.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綜合護理干預[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8):107-110
[2] 王雪,初雪梅,段義蕓.乳腺癌術后患肢淋巴水腫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7,8(2):102-104
[3] 高亞男,李靖,徐瑞雪.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并發(fā)上肢水腫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6,37(5):1264-1265
[4] 張保寧.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預防措施及治療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7):7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