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麗
摘要:本文主要對黃公望的繪畫歷程進行了闡述,并就“公望四說”的藝術思想展開了總結與概括,以及黃公望對其繪畫思想“公望四說”的完美踐行。
關鍵詞:黃公望;公“望四說”;繪畫實踐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71-02
一、前言
13世紀初,蒙古族逐漸發(fā)展壯大并于1234年滅金,1278年滅宋,中國再次從割據(jù)走向大統(tǒng)一。除少數(shù)專業(yè)畫家服務于皇室貴族,大部分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成為畫壇的主力,由于改朝換代,他們在政治上失勢,悲憤之情難以排遣,只好將自己的情趣意向和理想抱負寄于山水、枯木、梅蘭、竹石等繪畫題材上,反應人間煙火和社會生活的人物畫也隨著他們的“出世”日漸稀少。筆墨之韻,簡逸為上,這與宋代院體畫追求形體和工整的藝術特色大相徑庭。
在元代短短90年的歷程中,山水畫領域大家輩出,其中“元畫四大家”最為聞名,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倪瓚作為山水名家影響了后代一批又一批山水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精神追求,而有著極高山水畫造詣和繪畫思想影響深遠的黃公望則被后人推舉為“元畫四大家”之首。
二、黃公望的生平與繪畫歷程
黃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陸堅,浙江常熟人,因父母早逝而被過繼到今浙江蒼南的黃氏家中收養(yǎng)。黃氏常說:“黃公望子久矣?!惫式o陸堅改名為黃公望。史書記載,黃公望幼年就飽讀史書、天資聰慧;青年時的他被招入督察院為官,見識了官場生態(tài)的復雜惡劣和社會人情冷暖的他自有不甘,可也小富即安。然而在元人治下的中國,政治壓抑,漢人被劃分最低等級而不受待見,到了黃公望40多歲的時候,由于上級的一場官司,黃公望受牽連入獄,他在獄中收到肉體上的拷打和精神上的摧殘,甚至一度生命垂危,這是他人身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他的心境從“入世”徹底轉變?yōu)椤俺鍪馈钡臅r間分割線。和其他生不逢時、仕途無望的文人一樣,黃公望看透了元朝政治的黑暗,在釋放了壓抑十多年的天性之后,黃公望加入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歸隱山水,放浪形骸,過著一種自我流浪的生活。
黃公望并非幼年習畫,他剛接觸繪畫時其實已經年過半百。他以民間算卦為生,師從趙孟頫、董源等大家,自稱“松雪齋”里的小學生。雖然此時的他人己到中老年,但仍然無比謙虛,松雪齋”是趙孟頫的書房畫室名,黃公望為人謙遜,勤于學習,自稱“松雪齋”里的小學生。趙孟頫則為師嚴格,黃公望的繪畫水平在得到他的指導后進步飛速。到了晚年,他依然銳意創(chuàng)新繪畫技法,將個人的人世悲喜與書畫創(chuàng)作緊密結合,登峰造極,自成一派,其畫作《富春山居圖》、《溪山雨意圖》、《丹霞玉樹圖》等傳名于世,為中華繪畫歷史之瑰寶。
三、“公望四說”美術思想
“公望四說”是對黃公望藝術思想的總結與概括,集中體現(xiàn)在他得《寫山水決》中。 “公望四說”之一說,山水畫作應當反應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個人感受。黃公望在《寫山水決》中鮮明的指出:“或畫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后著筆,若無題目,便不成畫?!秉S公望所說的“題目”,指的就是畫家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個人情感,每個畫家的人生經歷、價值取向、文化修養(yǎng)、個人修為都是不同的,他們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理解和情感也有所區(qū)別,而這種個人情感會對畫作創(chuàng)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跋攘㈩}目,然后著筆”并不能單純理解為“程序性”的創(chuàng)作,并非如同寫作一般先有題目再有作品,而是要作畫之前先醞釀情感,作畫之時要將自己的情感宣泄在畫作之中,通過畫作,觀者可以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紛繁復雜的情緒變遷。這樣,平白地山水才會釋放出鮮活地生命力和人文情懷。
“公望四說”之二說,黃公望在《寫山水決>中指出:“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這里的“法”有兩層內涵:一是指創(chuàng)作山水的繪畫技法,包括原料地取材,色彩的搭配,筆墨的啟蒙,步驟的先后,畫面的設計,景別的呼應,季節(jié)的渲染,動靜的掌控,在處理這些繪畫的基本要素時,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不知變通,對于不同的景別要用不同的技法;二是指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心法,也就是第一說中貫穿作畫始終的個人情感,不能是一成不變,相反要求富于變化。
對于“隨機應變”也有兩層含義:一是隨著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客觀情況而隨機變更作畫手法;二是要求作畫者的心境也要隨著畫面的跌宕起伏而變化,真正的達到畫境一體的境界??傊S機應變”倡導畫作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情感,讓自己的內心與廣袤的自然合二為一,通過繪制自然風景回溯內心。 “公望四說”之三說,山水畫創(chuàng)作要表王見“理”?!秾懮剿疀Q>中指出:“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青理?!边@里的理與“程朱理學”中對“理”的釋義一脈相承,“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運作流轉的根本法則”,山水畫創(chuàng)作自然有山水畫創(chuàng)作所適用的理(法則),也就是說山水畫創(chuàng)作應當遵循其獨有的藝術規(guī)律。任何的藝術創(chuàng)作,均必須遵循一定的藝術規(guī)律,這是創(chuàng)作效果與作者內心意愿真實的重要保障。自然界客觀存在、規(guī)律變化的風景,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畫筆在宣紙上展現(xiàn)出來,就會不可避免地夾雜著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情感,唯有牢牢把握住“理”這個基本命題,找到外在客觀世界與內在主觀內心地平衡點和銜接處,方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之妙傳。
公望四說之四說,便是《寫山水決》的篇末提出:“作畫大要,要去邪甜俗賴四字”。由于《寫山水訣》文本寥寥,多為觀點性的陳述,對于文本內容的闡釋則語焉不詳;再者,《寫山水訣》中的很多詞句較為專業(yè),這些詞句在黃公望的時代多為作畫者熟知,然時過境遷,當下的人們根據(jù)這些詞句已經難以準確的掌握黃公望的真實意思,只可參照古典對“邪甜俗賴”進行解釋說明。元末明初的王紱則在其著作《書畫傳習錄》中對“邪甜俗賴”四字進行了解釋:邪,是謹遵邪道、歪理,不學古人,信手涂抹,妄生枝節(jié),自以為是;甜,是追求色彩的絢麗悅目,對畫境的傳神無太大講究,失去生趣,神彩平淡,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俗,指創(chuàng)作上沒有藝術追究,將華媚柔細當作繪畫的風格,缺乏底蘊,氣度不足;賴,指不加批判的一味摹擬古人,沒有自己的情感與創(chuàng)新。王紱則的解釋流傳至今,被人廣泛認可。去除“邪甜俗賴”當為公望四說之精粹,這是文入畫審美理想和藝術境界的高度凝練,使畫作真正的回歸到自然的淡雅與淳樸。
四、“公望四說”的繪畫實踐
“公望四說”所確定的作畫思想印刻在在黃公望的作品中,黃公望的繪畫運筆特色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以絳色繪制巖石山頭,展現(xiàn)出剛勁雄偉的氣魄;
二是用水墨調繪江河草木,展現(xiàn)悠遠空遼的心境。以水墨為底,用淡彩著色,筆法柔中帶剛,洗練簡潔,化工奇妙,烘托渲染,真乃巧奪天工。其開創(chuàng)的“淺絳法”更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并為后人所景仰。
《富春山居圖》的繪制耗費了黃公望人生晚年的六載光陰,因該畫作繪制水平高,藝術手法具有代表性,被稱為黃公望繪畫藝術集大成之作。為了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黃公望對富春江邊的各處各地進行了實地考察,用登峰造極的筆墨技法將縮減所謂所思毫無保留的潑灑在宣紙上,從畫面上看,山水形態(tài)波瀾壯闊,筆法運用行云流水,用飄灑隱逸的墨點點綴樹木小石,用行云流水的線條勾勒江河山川,水波出沒漁舟,云煙掩映村舍,人物走獸飛禽動靜自若,點線面、虛實相互結合,達到了“忘筆”和“忘形”的無人之境。體現(xiàn)了黃公望對其繪畫思想“公望四說”的完美踐行,用我之眼觀我之景,用我之筆繪我之心。
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元代四大家”形成元代繪畫藝術的巔峰,黃公望的繪畫思想“公望四說”也被當時的其他畫家和后世學者尊稱為山水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神功”和“鐵律”。
參考文獻:
[1]王小紅.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J].東方博物,2009 (03).
[2]郝智勇.黃公望的美術思想與繪畫實踐[J].蘭臺世界,2015 (22).
[3]郭潤石.黃公望和王蒙書法藝術比較[J].書法賞評,2016 (06).
[4]黃舒婷.論黃公望山水畫中的生命精神[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8.
[5]張笑非,大器晚成的黃公望及其繪畫藝術[J].蘭臺世界,2015(06).